APP下载

高职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探析

2020-01-09蓝敏萍郭媛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教体育产业融合

蓝敏萍 郭媛媛 何 培 杨 颖

(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2.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3.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学者一直在探索与研究如何加快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经验。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 “产教结合” 的概念。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 “产” 与 “教” 两者的关系从 “结合” 走向了 “融合”,从 “提倡” 走向了 “制度化”,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1]。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明确了发展的具体指标,提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2]。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了 “要下大力气抓好改革,力争经过5—10 年的努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3]。可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更多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高等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模式、机制进行研究,而针对某一类型的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培养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主要聚焦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要求,探讨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推进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提供参考。

二、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体育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我国对体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近年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其中,在政策保障的各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这一重要举措。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 “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体育产业要飞速发展,高素质体育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培养符合体育产业需求的体育高职人才,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必然选择。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需处理好扩大有效供给与提高供给品质、清理无效供给与激发合理需求、理顺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供给侧改革的手段、拓宽供给渠道与优化多元治理四对基本关系。”[4]教育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高职体育人才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正是为了适应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在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下,体育人才作为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供给的 “产品”,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尽可能实现人才供给端与社会需求端的高度匹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放合作办学,“敞开校门” 实施多元化办学和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增强体育人才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体育人才有效供给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人才的供给侧,体育人才培养只有与体育产业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动态的信息共享机制,深入分析与研究体育行业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及产业结构特征等,准确判断和掌握体育产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技能的新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的依据,才能提高体育人才社会有效供给的质量,满足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产教深度融合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等社会多元力量的有效参与,促进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体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也是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提出,“十三五” 期间体育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 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 万人。2016 年,据懒熊体育针对全国体育院校和非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做调查数据发现,接近40% 的学生第一选择是考研或出国,30% 选择就业的人当中,进入体育行业的比例也不高。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加强体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当前,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丁宁涛的研究指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体育培训、运动保健、赛事经营、创意设计、体育科研、体育中介等专业人才,亟需全国各体育职业院校加快体育人才的培养。”[5]体育人才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公司思博锐体育创始人宋文昊表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中国体育院校里提供的体育商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的人才是比较欠缺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教授指出,中国体育产业亟待补强人才短板,需要包括职业经理人、创新IP 设计和运营人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体育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小镇管理和经营人才、智慧体育软硬件开发与运营人才、户外运动休闲管理和经营人才、冰雪产业管理和经营等各种人才[6]。综观学者的研究,当前创新性、复合型、适应性、跨界性已成为体育职业人才的标签。体育高职院校是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与体育产业紧密对接,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显然已成为当前各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与难点,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必然选择。

(三)利于创新性、适应性体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熊彼特式的创新理论在国内高校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意志品质,要有创新观察和思维能力、要有创新知识、要有创新实践[7];适应性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具备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创新性、适应性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企业、产业等多元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紧密互动与深度合作。这种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搭建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职业实习的协同培养人才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型、适应性体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也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推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模式。

(四)符合现代体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强调教授知识和方式的实用性[8]。新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等成为体育行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体育人才培养的 “实用性” 特征愈加突出。产教融合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工作效率提高为目的,包括教育与产业之间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合作模式和育人机制。针对高职体育类人才培养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技术性强等特点,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一方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更强调将高校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产业的对口衔接,有助于提高高职体育人才对体育产业这个对口就业领域的认知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便于学校有针对地开展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多元主体全过程地参与对人才的培育,侧重于深入一线职业岗位实训实践,这将更有利于强化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三、体育职业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的路径

采取 “课程思政+ 第二课堂” 的方式,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一方面,要在 “课程思政” 建设上发力。结合当前国家对 “课程思政” 建设的部署要求,突出对学生德育和体育职业素养的培养,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体系,丰富人文素质课程,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 “课程思政”,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价值贯穿于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体育人文情怀、体育职业素养、健康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在体育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促进作用。要着力提高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促进第二课堂与主课堂教学之间互补互促,建立符合实际的第二课堂考评机制。组织开展多元化、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养成体育 “真、善、美” 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职业工匠精神的养成,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采取“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课程”互补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第一,实施专业群建设,建设好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应侧重于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体育基础技能的培养,着眼于满足本院校不同体育类专业体育人才共性的需求。综合考虑专业相关性、专业人才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相似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性等,将相关性较强的专业整合形成一个专业群,然后再调整和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群共享的课程,集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后期的专业方向培养奠定基础。第二,抓好专业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体育类不同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必修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侧重点要与体育人才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关键技能相对应,满足不同专业体育人才职业技术的需求;专业选修课程则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提供菜单式的课程选择,以满足不同体育人才的个性需求。

搭建 “课程实训+ 项目实践” 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迈耶(Mayer)和苏格(Solga)的技能形成研究表明,将公司提供的在职培训与国家提供的校本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为年轻学员提供有关如何完成工作的重要知识与专业技能[9]89-135。在职培训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体育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主要是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式、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合作方式,以及实施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共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双创教育来实施 “项目孵化”“项目委托运营” 等实体项目操作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搭建 “课程实训+ 项目实践” 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校本教育方面,学校要重视课程实训,提高课程实训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多开设 “理论+ 实践” 或 “纯实践类” 课程,完善课程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课程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同时,指导教师创新课程实训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训环节指导能力。

推广 “1+X” 证书制度,实现学生专业与职业共同发展。一方面,注重对体育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等。另一方面,深化拓展对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实施 “1+X” 证书制度的要求,结合体育产业、行业、企业对体育职业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与社会相关机构共同研究与开发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项目或课程,通过加强 “X” 职业能力的培训,不断深化和拓展体育职业人才专业岗位适应能力,积极促进体育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产教体育产业融合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