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野下民族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2020-01-0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

曹 红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民族院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是各民族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于丰富世界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民族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由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艺术、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大学生进入民族院校深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高等教育的沃土中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使我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大放异彩,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民族院校多元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共赢

文化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生活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因认知方式、语言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情感特征等差异呈现出文化的多样和多元。各民族大学生在民族院校不仅对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有了认知和了解,而且积极寻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容相通的内容,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将会让多元民族文化在民族院校达到和谐的共生共荣共赢。

(三)有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繁荣

一个民族要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首先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清醒且理性的正确认识。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优长利弊、现实状态、未来发展等有清醒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以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1]。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各民族理性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唯有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才能有勇气打破文化之间的 “鸿沟”,去欣赏和接纳他文化之美,在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显在与潜在的文化交互发展中达到多元一体,文化共荣。

二、民族院校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要想使各自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首先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文化认同,从而获得文化自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得部分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充分的了解。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些民族文化显现出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和不适应性,这也使得部分民族院校大学生容易质疑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感。这会弱化部分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归属,导致文化自觉意识不强,文化认同感不够,给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

(二)对西方文化缺乏批判性吸收

经济的全球化给全世界的文化格局带来了严峻考验。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对其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群体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3],特别是对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较为突出。但西方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需要大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去甄别、去学习。

(三)对自我文化与他文化关系缺乏正确认识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育人摇篮。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习俗、言行方式等,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文化,这就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独特的文化基因。长期处于其中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已有文化意识的影响下,往往对其他文化体系有排斥或拒绝的心理[4]。正如美国学者沃尔特所说,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5]。

三、民族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因此,加强民族院校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意义重大,也是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重要使命。

(一)课堂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

民院院校作为培养民族教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承担高校职能,积极开设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民族音乐舞蹈的赏析课程、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课程和民族服装饰品的手工课程等。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使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具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民族院校的专业范围涉及面较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将理论实践课程与民族文化传承进行融合。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详细解读我国不同民族的发展奋斗史与祖国的发展史,让不同民族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实践课程中,可以举办民族服装表演秀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展示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服装及其设计理念,让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民族文化分享课程体系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大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增强民族文化认知。课程教学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阵地,将民族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共赢的重要行为实践。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

民族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不乏能歌善舞和多才多艺的大学生。高校可以结合本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将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校园范围内组织开展。例如,可以依托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油酥花灯节等举办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打破民族之间的交流界限,促进民族大融合,使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相互通过活动增进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将民族情感“自发”“自然” 地与家国情怀进行联系,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另外,民族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通过歌曲、舞蹈、小品、时装秀等活动,让民族院校大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和他文化的了解。

除了校园活动,还可以组织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参加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实践了解各族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支持。

(三)传播媒体的充分利用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网络时代下,将媒体作为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载体,能够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在校园范围内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如以校园校报和社团活动宣传等方式,呼吁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和传承中,以此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 “三微一端” 等多种自媒体渠道,在网络范围内形成民族文化的传播氛围。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环境十分敏感,将民族文化放到网络环境中进行宣传,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又能够进一步深化认识,促进高校充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从而促进文化传承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发展,让媒体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