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

2020-01-09梁学翠刘宗保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陶诗田园诗王维

梁学翠,刘宗保

(1.安徽三联学院 基础部,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601)

文学史上,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对唐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探讨了唐代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总体而言,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整体上讨论唐人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情况,如韩达[1]、高林广[2]、刘中文[3]等即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里所言的接受包含认同,也包含批评和拒斥;二是从微观上具体研究某些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主要集中在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人身上,如陈建华[4]、胡迎建[5]、高建新[6]等即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但前人关于王维对陶渊明接受情况的个案研究着墨不多,因此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取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归隐田园,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7]。王维对陶渊明这种避世的生存方式持否定态度,他选择的是一条“朝隐”之路。然而,在诗歌方面,王维对陶渊明却是接受的。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第一人,自陶之后,田园诗这种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到盛唐时期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成就最大的则非王维莫属。他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一、对陶渊明生存方式的接受情况

唐代诗人都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人格和品德,李白赞羡陶之“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戏赠郑溧阳》)[8]1746的率真、洒脱,曾去栗里追念这位他最敬慕的圣贤。孟浩然也曾评价说:“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8]1619白居易亦称颂陶之品格,如有诗云:“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军。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效陶潜体诗》十六首)[9]但谈到陶渊明归隐避世的生存方式,王维等唐代诗人又表示了不赞同的态度,甚至给予批评。

(一)对陶渊明生存方式的否定

王维曾在其《与魏居士书》中否定陶渊明出世的生存方式,并借用陶渊明《乞食》中的诗句来讽刺他那种狼狈不堪的窘境,而且将陶的归隐看作不识时务的行为。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当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顾其后之累也。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本文所引王维诗歌均出自此书,后不再一一作标注。

此文中,王维否定陶渊明出世的生存方式,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解印归田的行为给予质疑、否定。王维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落到乞食的惨境,纯属于“忘大守小”,不计后果所致。对陶渊明乞食的窘况,王维不仅不表示同情,相反却借《乞食》诗中“扣门拙言辞”讥讽他“屡乞而多惭”。王维还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理论基础。“无可无不可”是孔子的原话,是说是否入朝做官均无所谓,只要义之所在即可。王维后面的解释则带有他自己的思想了。王维认为要对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实际的担当有所区别,正如他所言“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即要实现适意就要做到身心相离,但并不是容易之事,故云“近于不易”。王维认为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然而并没有忘怀社会,他不时地发出忧生忧世之嗟,说明他并未真正做到身心相离。王维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洁身引退、安贫乐道,而是和光同尘、随俗沉浮。

(二)否定陶渊明生存方式的原因

王维和陶渊明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王维对陶渊明的生存方式有不同的看法。陶渊明生逢晋宋易代之时,“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本文所引陶渊明诗歌均出自此书,后不再一一作标注。,并且“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早年曾接受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思想盛行的时代,他也受其思想的熏陶,向往大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音律,喜抚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可以看出,他的身上兼有儒道两家思想。他一生先后五次出仕,第一次任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之后他又先后投身到桓玄和刘裕门下,不但卷入到政治斗争中,而且也并没有找到值得他为之付出和效忠的事业。最后一次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拂衣归去,选择隐居来终老此生。

辞彭泽县令一事将陶渊明的一生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此之前,他时仕时隐,在做官与归隐之间不断地纠结、徘徊,归隐时想做官,做官时又想回归田园,心情极其矛盾。而在辞彭泽县令之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不再入世,他在诗中写道:“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又如“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四),“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其十),写出了陶渊明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了他坚决不再重回庙堂的一种勇气。陶渊明不为功名而折腰,解绶归田,正是儒家“固穷”与道家“保真”两种哲学内涵与文化精神鲜明而典型的体现。

王维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比较复杂。早年,因受儒家思想影响,王维积极入仕。后来被贬济州,动摇了他青年时期报国的人生理想,强化了他对佛教的信仰,使他始终徘徊在做官与不做官的矛盾中。经历了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等政治变故的打击之后,他的人生观念与理想又发生了重大转变。王维更加接受了佛教理论,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生存方式。到后期,他虽不想出仕,但又不得不虚与委蛇,他的解决之道就是“朝隐”。他认为如果与朝事完全脱钩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因此没有完全地隐居。王维选择了身心相离、形现神藏、身仕心隐的生存方式。“朝隐”,即“亦官亦隐”,并不是狭隘地理解为一边在朝廷做官一边在辋川过着庄园地主式的隐居生活,其要义是将朝事与内心追求达到一种平衡,这样既可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又可保证人格的清白和精神的独立[10]。在半官半隐的几十年间,他不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避开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且晚年还不断升迁,内心闲适超然。

王维对陶渊明出世的生存方式的质疑和否定,表明他与陶渊明在经历与思想观念方面都有所不同。葛晓音先生认为王维在中年以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在经历了各种政治变故之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只有在佛门中才能得到解脱[11]。刘中文先生认为:“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他用佛禅思想来调整心态,净化心灵,澄清心境,使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然而,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他用儒家的仁义、兼济与独善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12]128王维通过儒佛二者的相互补充与融合,实现了以儒来济世,以佛来安身。

二、对陶渊明田园艺术的接受情况

在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上,王维与陶渊明是有差异的:王维是边仕边隐,陶渊明是先仕后隐。然而在诗歌方面王维对陶渊明是肯定和认同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则是田园诗的承继者。他在学陶的基础之上,对田园诗进行发展,形成了山水田园诗,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存诗三百余首,其中直接涉及陶渊明、用陶之典故、引陶之诗句、化用陶诗意境的作品近三十首,这些诗歌鲜明地体现了王维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审美艺术的认同和接受。

(一)格调与境界的接受

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又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俊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13]清腴,即清新浑厚。王维的诗风有陶渊明诗的清腴,表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受到了陶诗格调、境界方面的熏陶。如《赠裴十迪》: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这首诗化用并融会了陶渊明《移居》其二、《归去来兮辞》、《饮酒》其九等诗句及诗意,描写了风景绝佳的春日:春风轻拂,百草惊醒,兰蕙丛生,桃李含苞,荑萼满枝,溪水淡淡,春光融融,春色满园,我怀欣欣。意境清新明丽,意趣古朴浑厚,且笔法细腻,表达诗人热爱美好春光而欲回归自然、躬耕田园的志趣,这正是融化陶诗而达到的诗学境界。

王维认同并接受了陶诗的清腴,在其《田园乐》七首中也有体现: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之三)

采莲女泛舟江上,迎着疾风正在采莲。老翁手持藤杖,站在风口里看夕阳,此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一幅乡村田园景色。后两句诗人借《庄子·渔父》的故事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写自己就像在孔子杏林中蹭课听的老渔夫,像误入桃花源的打鱼人。诗人用简洁的笔法勾勒出真朴淳厚的意境,流露出“朝隐”的惬意。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之五)

在隔绝尘俗的遥远的山村,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依稀可见山原上傲然挺立着一棵参天大树,乐观、豁达的颜回与那与世无争的陶渊明邻门而居。诗的语言清丽,意境浑厚。钟惺在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时说:“幽厚之气,有似乐府,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14]“幽厚之气”就是沈德潜所谓的清腴之“腴”,其被王维的田园诗很好地继承并发扬。

(二)审美范式的接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古今平淡之宗,所以在古今尊陶、学陶中,可以说统归平淡。“论者为五言诗平远一派,自苏、李、《十九首》后,当推陶彭泽为传灯之祖,而以储光羲、王维、刘眘虚、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家为法嗣。”[15]清人贺贻孙道出了王维对陶渊明淡远的审美范式的接受与发展。王维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怀,如《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此诗描绘了作者幽居终南山下,过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有时他倚靠在门前的大树上,眺望远处村落,看到了青菰临水而长,白鸟向山飞翔。诗尾言及於陵子,点明了他与先贤心通神会,有着一种洒脱、自得的人生。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无藻饰、不着色,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又如《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全诗主体是写早春之景:春鸠初鸣,杏花乍白,泉脉暗流,归燕回巢,景色淡雅幽静。农人持斧伐扬,荷锄觇泉,翻看新历,悠然闲适。诗的旨归在诗尾两句,诗人临觞举杯的瞬间偶见巢中归燕,忽然念及远行的友人,便停杯罢饮,心神远驰,情怀悠远。此诗语言平淡朴实,语句工整雅致,情意悠远深挚,正得陶诗之神韵。

“闲适”是王维取范陶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回归自然、万物合一,故其胸怀淡泊、旷达高远,达到闲适悠然的人生境界和诗学境界。陶诗闲适悠然的艺术神韵难以企及,后人摹习者甚众,唯有王维得其心要,如《偶然作》之二: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动则长子孙,不曾相城市。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君子。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且当放怀去,行行没余齿。

此诗化用陶渊明《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杂诗》其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饮酒》其九“褴褛茅檐下”等诗句,表达了对社会历史的冷静思考。“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君子。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表达了反对战争、否定功名礼仪之意。“得意苟为乐”“且当放怀去”为全诗之眼,表达了自得自足、安贫乐道、不为外物所累的悠然超俗的情怀,这正是王维对陶渊明超然物外、悠然忘我、闲适洒脱的人生情趣的认同和接受。

王维也与陶渊明一样,喜欢无事的时候饮酒消遣,在半隐半仕中过着恬淡的生活,不追求名利,不喜与达官贵族攀附,而是钟情于与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畅饮。“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答张五弟》)“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是敖陶孙对王维诗歌闲适情怀的体悟与形象表述[12]134。王维闲适、自得、自醉之意不减当年的陶渊明,如:“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这些诗都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意绪心境,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一样,达到了超然尘外、悠然闲适的人生境界。

三、结语

王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而是在亦官亦隐中形成了身心相离的独特处世哲学。虽然他并不赞同陶渊明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但对陶诗的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审美范式是认可的,对其所传达的艺术观也是非常认同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其独创的田园诗风成为诗歌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艺术范式。其艺术境界不仅表现为平淡自然,也有一份醇厚和悠远的韵味,这些都被后世的创作者所效仿。因为王维自身的诗歌创作修养精深,又有陶诗风格加身,因而其不仅将陶诗开创的诗学艺术提升到新的美学高度,而且也创造了唐人自觉接受陶渊明田园艺术的丰硕成果。正是因为得力于陶诗,王维的诗歌才将意与境、情与景相融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才能成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猜你喜欢

陶诗田园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田园诗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试行办法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