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角色换位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供给侧的改革创新
——基于民办高校百堂思政课的听课分析

2020-01-09王素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

■王素芳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角色换位,从学生需求的角度看思政课之供给侧的改革。

一、角色换位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供给侧改革创新的提出

需求与供给本来是经济学上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有效需求指的是需求方有足够的购买愿望与能力,有效供给则是指供应方有足够的供应愿望和能力。把它借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供应方,也就是教学的“供给侧”端;而学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需求方,也就是“需求侧”端。

角色换位本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不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而是设身处地地从交往对象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主要是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领会对方的意图和愿望,顾及对方的需要和利益,理解对方的经历与追求,其实质是增进相互理解,从而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中学生要尊重和理解老师的劳动,老师也要站在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来思考和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同理,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也要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但长期以来,很多思政课教师往往只站在供应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能量的输送,却很少站在需求方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这是导致思政课教学缺乏亲和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把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教师通过听课把自己化为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身份感受、参与、体验课堂,课后用以反思、审视课堂,即可亲身感受需求侧“生”的课堂学习体会,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鸿沟,努力建立起双方互通的桥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从课堂分析看高校思政课之“供给侧”端的问题

结合课题调研参与听课的思政课教师共计11人,以2-3位教师为一组听一堂思政课。被听课的教师按照调研当天的排课由听课教师随机选择,有老教师也有青年教师。听取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势与政策》。

(一)课堂听课分析

1.课堂形态与学生听课情况分析

从思政课的课堂观察看,学生听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听课认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学生有礼貌,参与度高,课堂气氛也活跃;另一类则相反,课堂气氛不活跃,约有10%的学生睡觉、玩手机。后一种情况在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

从教师的课堂形态看,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形态。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忽视对学生的关注,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呈现出“满堂灌”的态势。在此种课堂形态中,如果教师讲授生动、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能打动学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讲授乏味,则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容易使少数自制力弱的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睡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态。在此种课堂形态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发言、讨论,没有突出教学重、难点问题。

4.3 天峻地区春季干旱发生的振荡周期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振荡周期约为28a,1961-2017年发生了6次干湿交替,分别表现为湿—干—湿—干—湿。

第三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态。教师能按计划较好地引导、管理学生,既有严肃纪律,同时课堂又生动活泼,师生之间交流和谐,课堂气氛融洽,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学生也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互动能获得较好的课堂体验,并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此种课堂形态是较为理想的课堂形态,但在听课中发现这种类型的课堂不多,占5%;大多数课堂属于第一种形态,占85%;其余的是第二种形态。

2.教师的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则主要取决于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应善于抓住听众的思维,运用启发互动法、案例法等盘活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调查数据显示:52.5%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枯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主要是因为理论观点本身就很抽象,而老师的解读不够具体生动,就会导致枯燥无味,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谈到,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是天然的不感兴趣,还是看老师讲得如何。这说明老师用什么方法把学生激活很重要。从课堂观察看,思政课教师用得最多的还是讲授法和案例法,互动法的运用不太多。调查数据也显示:13.9%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多是运用叙述、描绘来传授知识,解释、推论或说明少,虽然多数老师都能联系实际,但不善于用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来解读理论观点,来揭示理论观点的逻辑联系,从而把枯燥的理论讲活,这些都是导致学生认为上课枯燥的主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准备分析

讲好一堂思政课,课前准备十分重要。虽然只是一堂45分钟的课,但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熟练、案例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下足功夫。课讲得好的老师,一般在三个环节上都把握得好:一是备教材环节,表现为对教材精神的理解把握十分准确,不仅思路清晰,对观点的理解到位,引用的案例也得当,甚至连课件都做得精美,因而在讲授时一定充满激情。但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路不清晰,说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再是课件照搬外校的多,缺乏自己的理解。二是备学生环节,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所教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思想特点来准备,分析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同一个问题,哪种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选择哪种讲授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中是否可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性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可以创造什么样的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教师赋予学生的情感如何通过教学得以体现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备学生时要考虑的问题。教学只有打动学生、贴近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赢得学生,但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不善于针对学生的专业引用案例,也不善于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做解惑性的疏导。三是备方法手段环节,即某堂课讲述某个理论观点需要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能达到最佳效果,需要认真琢磨,关键就在于一个“准”字,手段方法用得准,效果就明显,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学生易懂。但从听课中发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不少教师不太讲究方法手段的准确运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不多,哪些地方要强化互动环节的准备不足,方法手段的运用不是很完美。

(二)教学效果分析

1.整体教学效果

就整体而言,听课教师对95%以上的调研院校的思政课评分在85分以上,对60%以上的教师评课分数为90分以上,评分在80分以下的老师不到5%。如果以90%的高校评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以90%的高校评分在80分以上为良好的标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调查结论:课题组所调查的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呈现良好状态,这个结论与课题组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从50所民办高校参与调查的7011名学生的问卷答询看,对思政课教学效果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学生占78.2%,选择“一般”的为20.5%,选择“不满意”的只有1.2%。再从收获率看,63.8%的学生选择了“收获很大”或“收获较大”,选择“有一点收获”的有33.3%,选择“没收获”的只有2.9%。这说明近80%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满意的,真正不满意的极少。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呈现良好状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坚持主流价值取向,积极传播正向价值,没有发现课堂上有观点错误或传播错误导向的现象。调查数据也显示,82.5%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作用。

第二,较好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大多数教师的讲课接地气,能做到运用案例、视频来解读理论观点,课件图片、视频选取制作较好,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第三,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程度提高,对思政课的评价更客观。从评分看,学生对大多数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优良,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很少,学生成片打瞌睡的思政课堂也很少。

第四,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以及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思政课教师在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方面很给力、很敬业。问卷调查的数据也显示,88.3%的学生对教师的师德选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选择“不满意”的只有1.7%。

就整体而言,从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和学生上思政课的收获率看,当前的比率还不是令人满意,特别是收获率不到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不是很满意。再从课题组的老师听课的评价看,总体上讲课非常好,能让所有听课的老师一致公认讲课一流的老师不多。换言之,上百堂课中讲课差的很少,但真正优秀的也很少。

2.教学效果优秀少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听课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评分良好的居多而优秀的很少?从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端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学思路不清晰,重点、难点不够突出,导致教学内容多而散。比如,有位老师讲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比,材料收集丰富,信息量也大,但内容有点散,不够集中,不够精炼,本来对比的目的是要证明中国改革的正确性,但老师讲课时在对比上、在概念上、在过程描述上花的时间太多,真正要解读的观点反而花的时间少,以致这节课究竟要让学生掌握那些知识点以及明白什么道理不明确。

(2)解惑说理的效果不佳。思政课是思想引领课、价值导向课,主要通过说理来达到这一效果,即通过说理分析让学生知晓并认同教师传播的真理。而认同的前提是说理分析透彻,但从听课看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老师很少,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理论观点缺乏有深度、有哲理的诠释,重点更多在讲“是什么”,而对“为什么”阐述不够。学生反映,他们不喜欢老师上课泛泛而谈,讲空道理。比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点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但如何理解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则没有解释,或者有解释但缺乏具体的实际案例,因而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没有完全改变,老师不太关注学生的感受与反应,只顾自己讲,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此外,在教学设施与手段方面,虽然现代教学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但技术手段的掌握与应用不平衡,信息化设施的投入也有明显差距,产生不了光电效应综合运用后的震撼效果。问卷调查的数据也显示,认为教学设备陈旧影响教学效果的学生占25.9%。

三、由角色换位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供给侧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知“需求侧”之需,扬思政课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这“三性一力”实际上就是要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正能量的需求,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最大需求,就是希望思政课能为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排除困惑的作用,而这也是思政课亲和力产生的根本所在。但目前一些老师并不明确这一点,没有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这一长处,也不善于引导学生把党和人民与时代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引航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把握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这一基本需求,突破教学难点与偏见,这就是把思政课当成“洗脑课”而对之持排斥态度,把党和人民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是当作一种人生发展的动力,而是当成一种外在的、被迫的、压力的偏见。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心理需求,思政课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做一些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希望学到什么、对思政课有何建议、学生的关注点、思想特点等。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特点,把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相融合。

(二)抓主要矛盾,填“供”“需”之沟

由课堂听课与问卷调查可知,思政课教学的供需矛盾是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思政课之“供给侧”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既有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足的问题、有教学方式方法不合适的问题,也有对理论与道路的自信不强的问题,更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态度的问题。这就要通过改善供给来填平“供”“需”之沟。而改善供给首先要解决思政课教师自身能量的供给,只有老师自己有“一桶水”的足够能量才能给学生提供“一碗水”的供给能量。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理论功底的储备,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真学问题,才会有讲好思政课的底气与激情,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与导航作用,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促改革创新,提“供给侧”之质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态度。很多思政课教师有一个苦恼,这就是教的学生是最多的,但到最后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记得自己,学生为什么会记不住思政老师,说到底是我们留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没有让思政课起到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这主要是我们很多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态度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本上来,如果我们老师通过教学切切实实帮助学生成长了,那学生一定会记得老师,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确立通过教育、引导来成就学生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有为党和国家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的意识,更要有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意识,有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意识,真正意识到立德树人、传播正能量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使命,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是社会规律的必然要求。

2.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材体系转化能力。要把传统的教师盲目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抓住学生的需求点与困惑点,通过引导与说理分析,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这其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认真研究教材精神与教材内容,既要克服照本宣科现象,又要纠正不讲教材的做法,要努力提升教材体系的转化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主抓重点、难点与困惑点;二是运用“四准教学法”来理顺教学内容,从“抓准症结、把准思路、精准解析、用准手段”等四个环节入手,找出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突出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三是改变回避难点、不善进行理论诠释的做法,可借鉴数学课的解题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解题分析,学会思考现实问题。

3.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个是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的方法,其实质是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而学生最喜欢的方法是互动参与法,但很多思政课教师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比如:语言互动、眼神交流、态势互动的运用等。另一个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与手段,尤其是运用讲中国故事、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增强说理分析的趣味性、生动性。此外,也要积极推进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4.科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要想有较好的课堂效果,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合理地穿插教学活动很有必要,教学活动要求老师在课前要设计好,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否则效果不理想。活动时间控制在8-10分钟以内,这是一种让学生动脑思考、参与课堂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活动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个人的即兴演说,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如蓝墨云、对分易APP等写视频观感即时分享,或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作画等,让学生在课堂里有事可做,如果老师不作相关要求,学生很可能就是玩手机、睡觉。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往。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路人,理所应当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但教师的授课任务重,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有限,为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学生,本校的做法是思政课教师担任任课班级的兼职班主任,也可以通过采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加入学生班群、建立班干部工作群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论文、做调研、出成果等来成就学生。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