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大学”精神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启示

2020-01-09宋润泽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儒家医学生人文

文/宋润泽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其中很多思想依然值得现代人深思借鉴。其中,《礼记·大学》系统地介绍先秦时期所谓“大学”教育的理论,其中的很多观点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其生命活力,很值得吾侪高校教育界人士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站在抗击病魔的最前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将生死置之度外,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感人事迹,不仅展现出他们高超的医术,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情操。这同时也应该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论者从中国传统的“大学”精神出发,试图探讨这一思想对于当代医学生培养有何启示。

明晰古今“大学”差异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中国传统的“大学”思想中的所谓“大学”和如今“医科大学”中的这个“大学”,在概念范畴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现代大学的形式

现代大学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在教会学校和宗教庙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早的大学“借助于商人、手工业者等职业群体所发明的‘行会制’的组织形式,是以若干学术研究中心为基地的知识分子社群,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组织化和体制化。”1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师行会,即教师招收学生,聚徒授课;另一种则是学生们集合起来组成行会,雇佣老师上课。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大学”这一概念都是在指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授专业技术,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

儒家大学的任务

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所讲的大学,则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也有大学和小学之分。西方大学关注的那些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儒家的“大学”,则更多关注品德修养、思想人格的培养,如明儒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2这与西方大学大相径庭。

医科大学的现状

我们在近代化进程中,将西方“大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吸收过来,摒弃了中国传统“大学”观念,这就导致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也呈现出了以教技术和能力为主,而非教品德和人格为主的特征。这一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近现代医科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和面貌上。对于医科类大学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大学中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专业课所占比重很大,学生们花在思想政治课,其他人文课程上的时间相对要少。这是我们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

用好“大学”精神内涵

儒家“大学”精神的核心意涵,主要记载在《礼记·大学》篇中。《大学》开篇就讲了儒家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在层次上高于“明明德”和“亲民”;“明明德”和“亲民”的实现,推动着“止于至善”的抵达。

明明德:提高医学生个人道德

“明明德”的要求,恰好对应着医学生誓言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这句话,也就是指自身知识技能和人格修养的培养。不可否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的思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影响愈发广泛,摆在我们面前的道德考验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医学生“明明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儒家学说认为,个人修养教育应当抓住人性中善的部分来进行,孟子曾经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3。“其大者”主要是指人的“四端之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他们是人的德性的重点。做好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从“四端”入手,努力培养他们的个人品德,让他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明明德”之人。

亲民: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这一思想也恰好对应了医学生誓言中“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句话。医务工作是一项始终要和生命打交道的工作,是一份讲良心的事业。病人选择让一位医生治病,则是把个人的生命安全或身体健康交给了这位医生。因此,对医学生这些准医务工作者做好爱人的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儒家爱人思想体现在其思想的多个方面。比如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就是爱人的概念范畴。对医学生做好人文教育,就要秉承“仁者爱人”的思想,大力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向他们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品格,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爱人”的人。

止于至善:升华医学生人格目标

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很多学校的校训,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学精神最高旨归和核心。“医生高素养是形成良好医患关系之要”4。我们利用大学精神去指导医学生的人文培养,其最高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较高素养,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和自己的专业学识调剂配合,真正成为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医学生人文培养的最高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借鉴“大学”精神条目

在医学生培养的实践中,“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和天下”5的条目中,也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格物致知:加强专业情怀培养

儒家向来关注一个人学习的态度,主张在具体务实的学习中、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中,获得心性人格的培养和提高。当代医学生人文培养,首要的是对他们学习态度的培养,“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6。因为医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他们往往在将来的从业生涯中运用这些知识掌握着病人的生命。所以,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提倡学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拯救病人生命、解除患者痛苦结合起来,认识到医学事业的未来和患者生命的援助,系于自己对专业课一丝不苟地学习上。这样就能在“第一课堂”既提高了他们专业课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情怀。

诚意正心:加强个人品德培育

我们的医科大学,不仅承担着教书的任务,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要扎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中,要落实好三维目标,既关注双基的培养,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坚持‘三下乡’服务实践等活动,使临床医学生不断接受广泛、深厚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熏陶,培养人文素养”7。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人文育人,培育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仁厚的为人品格,扎实提高医科大学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

齐家治国:加强家校合作育人

齐家治国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古人家国同构,治国就是齐其家。家庭是人品格形成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当代的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教育精力集中于其一人身上。这就为家校合作育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契机。要倡导医学生孝顺父母,从对父母的态度逐步扩展到他对周遭人、事、物的态度,培养起他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品质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将为他们与同事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减少分歧和矛盾,起到重要的作用。

平和天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医学类院校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理科生,他们在中学阶段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不够系统、全面。在大学里,就更应当“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将基础人文社科的内容与医学的联系作为该类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8扎实地开好思政课,开设一些文化类课程。让学生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社会品格,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自觉做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儒家医学生人文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