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提问,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0-01-09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孟宪超

天津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语文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孟宪超

提问,是课堂师生双向交流的主要方式,提问的质量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发展。教师依据目标、学情提出多样问题,既有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有探索细节的次问题,有的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背诵记忆,有的问题需要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在提问时要针对而问、合理引导、耐心候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思维、情感能真正融入课堂,使英语学习能真正发生。很多教师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对学生的成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避免提出内容碎、少层次、无逻辑的问题,以免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部分教师频繁抛出问题,学生疲于应付七零八碎的问题,缺少思考的时间;部分教师的提问缺少启发性,学生刻意揣摩教师的答案,教师也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向自己的预设上“靠”,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获得训练;部分教师的提问缺少层次性,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品质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质疑、批判,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深度提问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思维引导学习,让学生通过批判、创新精神获得发展。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新知识、新思想时,能调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吸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引发情感的共鸣,能实现知识的整合。学生以质疑的眼光去看新知,会摒弃机械记忆的方法,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有多读多思,对文本的理解才会变得深刻。

一、合理设计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的设计,使知识形成逻辑分明、交叉整合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要设计主题明确的主要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教师要在研读、挖掘基础上深入把握文本,明确主旨,解读内在的语言,设计出脉络清晰、由表到里的问题。如《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没有明显的文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从情感的聚焦点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中的“早”“盼着”可以体会她怎样的心情?她为什么盼着去?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爸爸建议“改天再教小珍”,妈妈劝说“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而宋庆龄用了“不行!不行!”以及“边说边将手抽回来”的动作,表明了怎样的态度?你从“我不能失信啊!”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从层层推进的问题中能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可信的珍贵品质,能从她的行为上受到感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地控制问题数量,问题之间要有连续性、逻辑性、启发性,避免太细、太碎,这样会造成主次不分、枝干过于杂乱。

问题的设计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教师要拓展问题的广度,建立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的链接实现知识的融合。教师要捕捉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从它们之间的契合之处巧妙地设计问题。教师要加强知识面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问题链,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二、抓住困惑之处,搭建思维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切入,提出开放、多样的问题,不拘泥问题的答案,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批判。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分析情节的矛盾处、知识的留白处、学生的困惑处、思维的碰撞处,在此基础上再去设计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学生会产生困惑,题目明明写的是“毁灭”,而文章为何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曾经的辉煌?学生通过阅读,能领略到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壮观、辉煌,是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这样的描写能反衬出侵略者的恶劣行径,表达对他们的愤怒之情,从而增加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对问题有了质疑,才能产生深度的分析与思考。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间,不固执于固定的答案,让他们能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如在《坐井观天》一课处理完知识点、阐明道理之后,教者提出问题:小青蛙听到井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它很想跳出井去看一看。(呈现小青蛙跳出井口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跳出井口后,会怎样?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小草、有的说闻到了阵阵桂花香、还有的说看到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教者引导学生,“它看到的都是美景?”有学生说它看到了垃圾成堆,嗅到了阵阵臭味;有学生说它看到河水受到污染,河面上漂浮着鱼的尸体;有学生说它看到树木遭到砍伐,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有学生说它看到捕蛙人将同伴捉到后,残忍地杀害卖给酒店;还有学生说青蛙看到这个世界并不安全,它很想回到井里去。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挽留青蛙?让它们快乐地与我们在一起?……教者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续编故事,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立足学生视角,促进参与课堂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设计问题,让提问更有针对性,能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分析教材、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层设计问题。教师要准确地分析学情,了解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思维反应迅速,能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哪些学生能力中等,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但思维不够缜密、回答不够流利,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难点问题;有些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反应也较慢,教师要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耐心,通过反复的讲解、启发,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困惑。教师要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要观察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在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时才能了然于心,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问,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会受到情感的支配,当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而如果对所提问题不感兴趣,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够成熟,抽象性强的知识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障碍,教师要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联系的纽带,让他们顺利地去探寻知识。教师要基于生活的视角去理解文本内容,让问题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或为学生创设较为熟知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的愿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在学生回答后,针对他们不同的回答予以弹性的理答,这样才能避免泛泛而答,能切中要害,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回答。对于学优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思路清晰、简明扼要,精准地回答问题;对于中等生,教师的点评要一针见血,让他们发现问题所在,从而能抓住关键处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思维、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以激励为主,经过讨论、引导,让学生准确地回答问题,从而能提升交流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有一颗“静待花开”之心,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诸如“你的回答真富有想象力”“你的表述语言真优美”,或借助关爱的表情、激励的眼神让学生获得认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教师的理答要避免泛泛而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理答,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融入深度学习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讨论交流,展开深度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