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自主提问质量的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2020-01-09河南省实验小学徐艳霞

天津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文文章

■河南省实验小学 徐艳霞

《课程标准》关于中段学生阅读能力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预习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根据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展了提高小学生自主提问质量的课前预习研究,引领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提出的往往是浅显、非学科的问题,加上教师指导不够,导致课堂中学生研究的仍然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访谈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我们明确了影响学生自主提问质量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学生的预习习惯、学习策略、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话语权、问题意识、提问水平和心理状态,以及教师主体地位的权威、对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意识和专业能力等。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提问质量的相关因素,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并探索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具备实操性的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一、培养学生在预习时提出有效问题的习惯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除了熟读课文、查不理解的词语之外,“围绕课文提出几个有效问题”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我们设计了“预习收获单”,帮助孩子自主预习新课,并填写“预习收获”:1.在预习中你想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新知识?3.预习中你有哪些看不明白的地方?4.预习完这节课后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 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浅显,但是这种可贵的质疑意识已经开始在学生心中萌芽。随着提问次数的增多,加上教师指导的提问方法,学生的提问水平不断提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探究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

首先,明确初读课文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自己的感受,哪怕感受是肤浅的,只要是自己的都可以;二是要提出不同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其次,明确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和具体要求:一是通过默读训练,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深入研读文本,具有清楚地解读文本内容、语言文字及表达形式的能力;三是掌握评价文本内容、人物品质和文章写法的能力。最后,明确略读课文的步骤:第一遍默读,扫除生字词障碍;第二遍默读,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整篇内容,是很重要的能力;第三遍默读,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内容,展开自读自悟和师生交流。

三、教给学生掌握“有效问题”的标准

有的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因为不想提,而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算是有效问题。我们选择了具体的阅读篇目,搜集和辨析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分类整理,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总结有效问题的基本特征,教会学生对照标准判断自己所提问题是否是“有效问题”。有效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及强烈的可探究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核心问题是:“小兴安岭究竟美在哪里?”《西门豹》一课的核心问题是:“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秋天的雨》一课的核心问题围绕一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秋天的雨有哪些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秋天的雨的?”有效问题不是一查工具书、资料就能知道的字面问题、事实性问题。有效问题是有深度的问题,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涵盖课文重要信息,是能刺激师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提问时就可以对照这些因素进行自我判断。

四、教学生学会在预习中提问的方法

我们整理出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基本范例和提问方法,给学生做了示范,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在预习时能够提出信息综合度、知识关联度、预设明确度、思维激活度较高的有效问题。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文性和人文性方面提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紧紧围绕这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值得在课堂上探讨,属于“有效问题”。童话、寓言往往都会采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并且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在教学童话、寓言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从文章的写作手法、蕴含道理等方面提问。如:《狮子和鹿》一课就可以问:文章前半部描写“鹿对自己的角很欣赏,对四条细细的腿很讨厌”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在《亡羊补牢》一课,就可以提问:这则寓言蕴含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学习说明文时,可以就说明方法提问。如:学习《太阳》一课,针对“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这句话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文中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不是为了把事物介绍得更加准确吗,加上“估计”一词反而又使表达变得模糊了,“估计”能不能去掉?学习古诗时,可以针对不理解的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身世以及古诗之间的对比分析提问。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的“潋滟”是什么意思?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该怎么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的意思?

(二)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1.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标题就像文章眼睛,有的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标题入手进行发问往往能问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核心问题。比如《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就很适合就标题发问:“玩怎么能玩出名堂呢?”“玩出的名堂是什么?”对人物形象进行发问。《小摄影师》这一课中有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提问“高尔基为什么告诉秘书,如果再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是个怎么的人?”“小摄影师是个怎样的孩子?”了解了这些人物形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有关键作用。2.抓住文中的矛盾冲突进行提问。比如《我不能失信》一课,宋庆龄该如何处理“到伯伯家去”和“留在家里教小珍叠花篮”的矛盾?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都很适合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提出。3.模仿课后的问题进行发问。每篇课文的课后都有编者设计的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的问题,在学习时我们也让学生特别留意:这些问题是从哪些方面提出的?对于我们学习课文、学习语文有什么帮助?以课文中实实在在的例子给学生做好范例,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的形成。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提问。课文中有些内容是超出孩子们的生活范围的,还有一些跟人们常规的想法相悖的,这也是很好的提问点。如《检阅》一课,“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检阅仪式上,大家决定让身体有残疾的博莱克站在最显眼的位置?”“为什么这样一支不够‘整齐’的队伍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却又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营造积极提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学生不敢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我们要尽力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在预习中想到的问题提出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最想了解的?”“问题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看看哪个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能够提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来?”当学生提出预习时想到的创设性问题时,我们会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表扬:“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分组讨论、提问积分赛、评选“善思考小明星”等。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背课文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