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2020-01-09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郑丽霞

天津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探究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郑丽霞

初中历史学科的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初中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用类似专业研究历史的方法,学会收集并运用历史史料去分析问题,从而学会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最终达到提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有别于单纯接受和死记硬背知识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参与性,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疑、有所问、有所得,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十几年来,同行们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上不断前行,取得的成果令人欣喜。但从教学一线的课堂观察来看,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抓成绩,过度把结论性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真正参与探究微乎其微;有的教师开展的探究学习常常则流于形式,存在“探而不究”现象;有的历史课堂表面热闹,但由于教师缺少行之有效的运用策略,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有的教师在实践的道路上徘徊,苦闷彷徨没有找到有效实施的途径。我重新呼唤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真正培养21世纪需要的开放、多元思维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搭建平台。

二、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他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与探究学习概念相吻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另外部编版教材中设置的材料研读、课后活动及知识拓展等板块都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三、有效实施

课堂是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及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的主阵地,它必然是承担了培养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主要任务。而如果说课堂学习为学生探究世界打开了窗口,课后的活动才是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有效延伸。在当前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学习自觉性不足的情况下,课堂与课外的相互结合才是探究学习有效实施的最佳选择。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寻找并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的路径,希望能构成一种可以推广的模式,助力于初中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课堂教学是探究学习实施的落脚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及探究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1.围绕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领着历史课堂,是教师思想的精华所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读透吃透教材基础上精选图文史料、设计一系列探究主题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脉络,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经济术语多,政治理论性强,对八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大,所涉及的改革史实对学生来说缺乏亲身体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或者直接总结告诉学生观点,课堂必然毫无生气,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探究学习变成一种奢望。我设计“通过小岗村改革历程史料,探究农村为什么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究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探究主题,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

2.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初中学生的最好老师,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源泉。历史已经过去,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进行感知,这就需要教师以史料为依托,创设既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这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本能地产生一种探究冲动,愿意去积极发现和探索。我通过播放改编自余华作品的电影片段《活着》和《国家一分钟》视频,两段视频内容鲜明对比,容易激发学生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贫穷落后到现在富强发达原因的探究欲望,“通过历史情境将历史学习的问题展现出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运用多元史料,引导学生主题探究。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讲究实证性的学科。历史是不可重现的,历史学习过程就是以史料为证据去重现历史的真实。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真实史料进行探究学习,是学科素养背景下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丰富的史料唤醒学生知识的记忆,学生围绕探究主题从不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全方位了解历史的真实,这是史料实证意识的体现,也是学生改变被动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本课选择的史料从“小岗村民去讨饭”的文字史料到“按下鲜红红手印”的图片史料,再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变化”图表,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阅读史料,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连续追问,探究农村改革真相,感受小岗村村民分田包产到户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理解中央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智慧。围绕一系列史料,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点燃,通过活动,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生思辨意识和实证精神。

(二)课外采访、调查是进行探究学习的突破点

课堂时间有限,探究学习难以充分进行,教师应努力开辟乡土历史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近历史,把探究学习向课外延伸。课外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以“小历史”作为切入口来了解“大历史”的方法,更容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采访。采访历史的亲历者获得口述史料是探究学习的途径之一。教师和学生一起综合考虑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采访方案、实施方案及结果汇报等。采访让学生从生活的大课堂去体验,自主探究,内化吸收,使历史不再空洞枯燥,而成为切切实实的存在。我设计采访题目是“询问祖父母或家里老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后他们生活发生的变化,记录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学生在这项探究活动中展现出充分热情,他们认真做好记录,整理亲历者的故事。令人惊喜的是有好几个同学超越原有设计的方案,发现农村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这就是说明学生已经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提出自己观点,这正是探究学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调查。社会生活是历史的源泉,它比篇幅受限的教材要丰富得多。社会调查就是让学生步入社会去探究,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制定目标、自己去实践行动、自己去掌握知识、自己去探索规律。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提供参考。学生身边的村庄、企业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的社会调查对于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厦门马塘村从昔日的瘦马塘到首批“全国文明村”,再到如今的“厦门第一村”,它的成功蜕变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我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周末在家长带领下走进马塘村,对马塘村的成功改革展开调查。活动后学生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总结,有的小组还为马塘村的发展做了规划,提出发展旅游业等建议。社会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直观体验乡村的变化,触摸活的历史,感受真的历史,对于探究学习有效实施是不错的选择。

(三)探究学习有效实施的几个关键点

1.史料选择要有效。史料是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源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探究历史的真相都必须借助史料来完成。但史料浩如烟海,真伪难辨,如何搜集到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门重要学问。学生应该了解史料的类型、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径、分类整理史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判断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教师要重视教会学生分辨史料,去伪存真,提高史料的信度,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真实、有效、多元史料,以史料为依托的探究学习才能顺利进行。本课中师生选择小岗村民按下鲜红手印的图片史料;厦门粮票、布票为首的票证等实物史料;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表史料;海尔集团发展历程的视频史料、采访亲历者的口述史料等。这些史料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水平。同时这些不同的史料类型相互配合,也能大大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2.问题意识要培养。探究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不断持久深入。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与传统的课堂中问题常常由教师设计不同,它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学习的课堂无法进行预设,教师允许学生依据史料多角度地去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即使提出问题幼稚可笑,这也说明学生主动在思考,值得肯定。

本课中,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大胆提出“分田包产为什么要立下生死契约?”“为什么往电器厂里扔个手榴弹会炸不死人?”“为什么那时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肯定,它们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问题。问题就像思维的火花,带着问题去探讨历史现象及本质,通过剖析,又生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认识不断地深化。问题意识不是一日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就能拥有发现问题的慧眼,学生一直蛰伏着的问题意识,犹如山火过后的野草,一旦春风化雨,便会破土而出。

3.历史课堂要开放。探究学习不仅追求结论,它更重视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过程,所以探究学习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课堂具体表现:首先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辩论、汇报、历史剧的表演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就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其次是学生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得出的是生成性的答案。如果课堂充满预设性答案,霸权式的引导,学生失去生命的本真,思维随之被扼杀,这与探究学习所需要的开放课堂恰恰相反。

围绕着小岗村村民分田包产为何会坐牢这一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有时也参与辩论和点拨。当有学生提出分田包产使土地变为私有、破坏土地公有制这一错误答案时,我肯定其积极参与,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土地两权分离是怎么一回事,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怎样问才有价值?这个问题我要如何解决?学生在开放课堂中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4.学生评价要多元。首先要确定探究学习评价的目的,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推动自己积极参与下次活动方面起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旧有评价习惯,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在本课中,首先我对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合作交流、倾听习惯、笔记记录等参与度进行观察;对于课前查找资料情况、课后调查研究参与等方面都通过评价表格及时评价。其次是评价主体、手段要多元,除了我评价外,学生、家长、小组等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比较客观公正,能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探究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的目标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意识形态,而是要激励学生去探索未知、去发现真理,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尽其所能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条件,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所在,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力支柱。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史料二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