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当代小学实践育人模式
2020-01-09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易彩银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易彩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义务教育在国内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社会群体和教育群体为了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丰富基础教育模式,开始提出实践教育模式,推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的优势,从其教育模式来看,实践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由其自主选择符合兴趣爱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亲自参与作为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社会参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中更是明确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弥补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过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模式的提出和发展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的实践育人方式辅以先进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内容,对现有教育能够起到巨大补充作用,对我国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现阶段小学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制尚欠灵活。从我国现阶段实践育人开展的模式来看,大部分是由各地政府负责统筹,主导实践教育的开展。但政府的管理机制对小学教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水土不服,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的管理层级设置较多,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缓慢,更造成实践育人项目丧失时效性。另一方面,政府主要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从全局考虑,但会造成局部的关注点缺失,造成实践教育朝着泛泛的方向偏离,体现不出局部的特点,失去发展实践育人模式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出现体现了我国教育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亟待改善。
第二,运行机制有待创新。我国多个地区的实践育人模式经过数年的推行与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我国现有的实践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划分为了五个方面,分别是选定实践教育场地、实践教育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实践育人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培训、实践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创新、实践教育网络化建设。在运行机制方面已经储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整体来看,机制趋于僵化,缺乏符合时代需求的功能创新,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健全。当代小学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一般覆盖三个方面,分别是制度、环境和资金。其中制度保障针对的是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准则进行规范;环境保障是打造友善、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资金保障则旨在为实践育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从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的多年以来,发现提供的三种保障难以覆盖全面,存在较多漏洞,例如执行保障、内容保障和决策保障。
第四,监督评价机制需严密。为了提高实践育人模式的完成效果和质量,我国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实践育人模式的监督体制,分别从制度、内部、外部三方面对该模式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实践育人模式在国内的初步尝试能够顺利完成。其中内部监督的监督主体是负责人或决策人,即自上而下的监督,由负责人把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制度监督的范围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实时对项目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外部监督即第三方监督,负责提供客观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内部和制度进行监督。但从现有的监督评价机制运行情况来看,本土化进程慢、监督时效性差、成本高等问题开始凸显,为了提高监督机制的运行效率亟待完善和补充。
第五,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须健全。实践育人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差异就是将教育由学校拓展至社会、知识由书本转移到实践中,而要想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模式的作用和优势,就应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壁垒,拓宽思路。但从现阶段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运行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依靠学校的力量,家庭和社会在整个模式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积极性也不高。
三、优化当代小学实践育人模式的对策
当代小学实践育人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革新。
第一,深化管理机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运行模式,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应采用符合时代需求的管理机制,不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从管理模式上为其发展和优化提供保障。从实践育人模式的特点来看,创新性强、教育方式灵活多变、与社会群体和单位联系紧密等需要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流程、革新服务理念。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管理机制,才能为实践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灵活高效的制度保障,实现实践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创新运行机制。实践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由运行的主体、运行模式、运行主要内容以及运行目标等部分共同组成,运行机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现有机制的充分了解的接触上,加上对运行情况的翔实调研,挖掘其内在问题,针对不足和缺陷开展创新工作。有效的创新运行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优化各部分间的配合程度,最终能够提升整个运行模式的发展前景。
第三,健全保障机制。从上文可以看出,国内针对小学实践育人模式所提供的制度保障、环境保障和经费保障已经很难适应该模式的发展需求,为了推动实践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健全保障机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是加入思想保障,实践育人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在社会、家庭,乃至学校方面都受到原有思想的干扰,难以从思想上提供保障,因此必须开展实践育人模式的宣传与介绍,讲解其优势及特点,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推荐,提供思想保障。第二是加入决策保障,随着实践育人模式在国内得到初步发展,应提高其在教育模式中的地位,提高其重要性,由教育主管部门确立其发展的必要性,为其后续发展和完善提供决策保障。第三,加入内容保障,教育内容作为实践育人的核心,内容的优劣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和达到的效果,因此拓宽内容选择范围,打造实践育人内容核心数据库,建立教育内容创新机制能够提供稳定的教育内容,并随着社会发展而持续更新,为小学生的实践育人模式带来充沛的内容保障。
第四,优化监督评价机制。客观公正的监督评价机制对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不但能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确保各个环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还能利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学生、教师的积极性,为完成效果提供保障。现阶段的监督评价机制由传统教育模式嫁接过来,虽然经过针对性地调整,但仍然难以与实践育人模式相匹配,难以发挥其最大效果。我在对实践育人模式的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后,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全程监督,不但有效降低监督成本,还能够极大地提升监督效率,提高监督效果。
第五,健全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模式虽然已经完成了探索的第一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要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则必须获得更多层面的支持。从先期的发展情况来看,实践育人模式主要依靠学校层面进行推广,家庭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配合。但实践育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反而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最好的实践环境,因此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健全的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培养环境。例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社会层面的生活经验等。加深当代小学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对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挖掘现阶段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的弊端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有利于推动该模式的发展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