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的建构研究

2020-01-09黄洪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建构社区政治

黄洪梅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南安 362332)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最宝贵的生命线,是高校充分履行教育职能、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务必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实际行动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新媒体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新兴媒体和软件的高频、广泛使用,甚至形成了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所构成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应以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来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采取有效举措建构、协调和优化这一系统,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

一、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的重要价值

“微社区”,是指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APP和软件为载体的,并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新型社会交往场域[2]。当今这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各类信息资讯井喷式涌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迅速、广泛普及开来,并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原有意识形态领域平衡被打破,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持续提升,进而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媒体变革浪潮蔓延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严峻考验。高校大学生是思想观念活跃、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先锋群体,作为“微社区”中最活跃的一类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应高度关注这一新社交领域,注重以“微社区”为载体打造一个良好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协调微社区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二、高校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应注重的几个关系

新媒体时代,“微社区”已经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场所。作为一个新型社交区域,“微社区”应具备微观教育系统的典型特征,即一种由教育主客体、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四要素所构成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交平台。高校在利用“微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先协调好四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和谐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微社区”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新媒体时代,在由多种微媒体建构的“微社区”平台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分散,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巨大冲击,原有的权威性被“消解”,过去那种由思政部门及教师树立起正确范本、学生完全接受并服从的教育模式已经完全过时,各种思潮、多种声音会存在、发声并产生相应的影响力[3]。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微社区的话语主导权,高校要更加开放包容,着力建构一种新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主动降低姿态,以更加平等、互动的方式主动贴近高校学生,尝试就某一观点、思想和理论与他们达成一致,最终引导他们关注国家政治、思想路线和政治事件,成为优秀的国家公民。

(二)改善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主流意识形态,具体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后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改善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共处,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理解、悦纳的正向情感,这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优化教育客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微社区”的重要载体。“微社区”的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其中,软件环境是无形的、隐性的,如思想、文化和氛围等,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微社区”领域,具体表现为因教育双方形态演变、二者重建密切关系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认同所展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崭新面貌;硬件环境则是显性的、有形的,具体是指教育平台的载体、内容、活动等相关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中,教育者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构建和谐美好的教育关系,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促使他们从内心自然而然地对党产生热爱,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民族复兴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最终投身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大业之中。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的建构策略

笔者认为,可以从“微社区”的构成要素入手,充分 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重新树立意识形态主流权威,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一)搭建高校“微社区”平台

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微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注册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抢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的各种功能,密切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关联,打造新型的“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稳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似春风化雨、可亲可感,广大高校大学生如沐甘霖、经受洗礼,最终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意识形态所开展的重要工作,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政治信念、政治素养、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效果。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微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养和媒体技术提出了新的考验。高校应高度重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举办专业培训与讲座,帮助他们掌握“微社区”的主导权,引导他们做好“微社区”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各种情况,提升他们对“微社区”内部动态的敏感度,降低微媒体传播的不可预测性,对于一些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事件能够提前预防、有效规避,进一步消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对教育主体的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是创建“微社区”的重要防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努力提升个人运用新媒体APP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应用价值、优势及危害,强化他们的网络安全和隐私意识。在具体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详细讲解新媒体使用的相应原则和具体技巧,与学生一道分析微媒体犯罪的典型真实案例,帮助他们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掌握“去伪存真”的媒体技巧,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努力降低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共同发力遏止微媒体犯罪的发生。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创建“微社区”的监督防控系统。“微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应打破传统教育评价的僵硬模式,充分体现新媒体时代开放、包容的典型特征,促成意识形态领域新一轮的深刻变革,将学生自身也纳入整个评价主体,关注整个评价的过程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努力激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驱力,为学生个体的现阶段和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步入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被弱化,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中心化”的格局被打破,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对此,高校应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力求打造一个具备平等、对话、交流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构一种尊重个性、关注过程、强调发展、鼓励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注重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主客体、教育各个要素及教育环境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以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权威,努力开辟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重要场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定会日趋成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社区”,将成为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构建新时期教育模式的新着力点。

猜你喜欢

建构社区政治
社区大作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政治攀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