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推动“双创”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0-01-09王竞一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创供给结构

王竞一

(重庆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

一、供给侧改革推动“双创”研究的意义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中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同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提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指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本质上是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的改变与提升,不是笼统地涵盖一切供给行业、领域和环节,应有所侧重,特别是供需均衡的发展要为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高端短缺”供给提供机遇,对“非短缺”供给则要求质量和效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内在地激发了“双创”活动的范畴要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驱动方向、驱动领域、驱动重点与难点,而且对“双创”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双创”推动中高端供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创业创新者走高质量的创业创新道路,所以对供给侧改革推动“双创”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一方面能够从理论高度上促进“双创”活动与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融合,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对过剩端的再次“双创”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个体盲目地进行“双创”活动而导致的“双创”失败,提升“双创”活动的成功率与社会效益,推动和契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实施,使宏观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的研究综述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李稻葵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加快生产侧的新陈代谢,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产能的进入;二是想方设法为百姓提供一大批到目前为止尚且短缺的基本产品和服务,这其中一大部分是公共产品;三是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好新型技术[1]。刘世锦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认为应从农业供给侧入手出台有力的改革措施:一是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2]。蒋南平和邹宇针对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指出,要做好人工智能在当代中国各行业运用状况的管理及对三大产业劳动力供给影响的预测,制定人工智能发展和运用的战略规划,培养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用人工智能带来的高效率反哺被其淘汰的劳动者,来解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而产生的失业问题[3]。郭晓鸣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实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农田基本建设模式、深化关键性改革六个方面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李智和原锦凤认为应借鉴美英两国供给侧结构改革普遍采用的通用性政策手段,如减税、私有化、消除失业、减少公共服务等,但在我国需要进行适用性鉴别,并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5]。李绍荣、罗娜、武士杰在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中指出,应鼓励大众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来推进供给侧改革[6]。贾康提出的优化供给侧环境与机制的政策建议也涉及到了“双创”问题,即“建议切实以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释放潜力托举经济质量‘升级’式增长”[7]。持类似观点的有张燕生[8]、李佐军[9]、冯俏彬[10]。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发展与实施,如杨涛从金融视角[11]、芦千文和吕之望从农户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响应方面[12]、栾青霖和张力从人力资本提升方面[13],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目前各行各业存在的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等问题,这也正是“双创”所追求提倡的。但目前,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轴心,如何用供给侧结构改革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其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却没有学者进行精准和对口研究。

(二)“双创”实施的多路径研究

相对于其他供给侧结构改革方法,“双创”更能够带动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培育人的创造力,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万钢在文章中认为推动“双创”,一是需要集聚整合创新创业政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14]。但此文主要着眼于社会系统,以政府、社会为轴全方位地推动“双创”发展,并没有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双创”的推动效应入手把二者结合起来讨论。盖凯程从引入民资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推动“双创”发展[15],胡树华等对国内大型的创新创业密集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借助于GEM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将其创业环境划分为基础设施环境、科研实力环境、创业文化的提倡与激励、市场需求、中介机构参与及服务、资金支持、产学研的互动、法制保障八大影响模块,依此对“双创”进行了详细的评估[16]。不过这些研究均没有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背景。迪雅克·海邂尔特介绍了作为工业4.0重要技术支撑的物联信息系统(CPS)的数字转换及其对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理念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详尽介绍了德国高校“双创”的做法[17],但德国目前还没有中国供给侧方面的严重问题,这就需要对此经验进行移植和改造后才能为我所用,然后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进行推进。因此对“双创”的研究只有拥有宏观的战略眼光,才能精确地判断、评估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双创”的推动效应。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的研究

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有关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分别从多视角、多层次、多路径对这两个领域展开研究,但是,单一性研究现象非常突出,要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此研究倾向于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上展开,而且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会审视到它在西方社会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与实质,但鲜有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的;要么是创业研究,研究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实务操作性地对大学生就业走向的教育机制的探索上;要么是创新研究,倾向于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路径的研究,或者是创新创业相结合研究。目前把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如畅军亮基于“供给侧”变革的思路,对提高大学生“双创”教育质量和实效进行了探讨[18]。而有关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实践问题则相对较少,这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因为“双创”活动未必都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与战略导向,如果它违背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导向,对经济结构改革就会形成持续挤压的局面,所以,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展开研究,深入挖掘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双创”的推动效应以及“双创”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契合路径。

三、研究展望

针对以上文献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导向研究

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导向需要进行精确的细分,既要明确优先增长方式,坚持发展模式中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又要明确定位投资的方向,做到精细化、低成本、高效益,同时还要明确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并力争将这些领域做到产业化,并严格限制过剩产品。第一,具体可从产品结构入手开展研究,解决民众不断增长的高层次需要与高层次商品短缺的矛盾问题,进而达到规制大众商品过量创新创业的目的,实现知识密集型经济对劳动密集型经济的代替;第二,要着重研究传统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将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供给侧问题进行集中梳理,特别是与创新创业密切结合的领域;第三,要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导向,国家宏观战略不是精细的指导意见,应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目前经济转型需求,找到“双创”的可能性出路。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视野下“双创”的实施、走向与偏差研究

准确找出“双创”体系中有哪些环节不健全,如何改进服务于“双创”的第三方组织力量薄弱问题,如何打破“双创”组织与人才偏少的桎梏,特别是在以新材料、新产品为主的接续产业尚处于起步的阶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扭转目前社会出现的“双创”活动“走老路”的不良倾向,抑制大众商品“双创”过多、企业发展模式雷同的现象,避免部分企业借“双创”之名“套现”补贴和规避风险,纠正“双创”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期实现“双创”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对接与融合。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实施协同耦合研究

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双创”战略实施是在不同的时间提出的,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体化设计路径,但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双创”战略之间又有一定的效应耦合关系,故而在研究中需要将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战略进行协同对接,整合为一个研究视野,通过社会协同和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融合。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依据理论可以无疑地确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双创”战略有必然联系,能够协同对接,那么对接面的大小,即协同对接的效应,这需要研究者通过指标进行验证评估;二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协同的“点”如何对接,不能泛性地定位,“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的“点”正确,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双创”会有正面的互相推动作用,所以,需要对二者协同耦合的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

(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效果研究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以政府宏观调控为驱动,需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相关研究应该注重以下两点:一是研究是否需要全面且平均发力推动“双创”,使供给结构失衡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还是有所侧重地对某一方面开展研究,亦或者有主有次,这是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双创”推动效应的前提,需要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集中梳理效应最大化的发力点;二是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双创”效果的影响,应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导向来确定研究“点”,为“双创”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估。

(五)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效果的评估与优化方案研究

对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的效应评估与优化方案进行研究,必须对其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重点应将“双创”推动产业领域的“六大环节”作为评估体系,“六大环节”设定为产业政策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的吻合度、产业的适应度、产业的必要功能及技术可能度、产业政策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协调度和衔接度、产业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度、产业的社会效度;然后,围绕“六大环节”再设定“八个一级指标”展开评估,这“八个一级指标”为:“双创”的资金获取渠道、资金分摊比例、资金获取的难易度、资金额度、人才管理的力度与措施(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留才)、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研发体系、金融匹配、第三方服务、市场秩序、品牌创新等)、供给侧规则与“双创”规则之间的无缝对接、改革的风险及其影响;最后,针对“六大环节”和“八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提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双创”的实施与效果。

四、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综述了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研究的现状,找出了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如下展望:供给侧结构改革导向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视野下“双创”的实施、走向与偏差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双创”实施协同耦合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效果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双创”效果的评估与优化方案研究。

猜你喜欢

双创供给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论结构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论《日出》的结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