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解经文体“经传体”浅析

2020-01-0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字学经文文体

段 蓥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汉书·艺文志》载,解经文体有“传、记、说、解、故、微、章句等”[1](P9)。这些解经文体①大多“附经间出”,但也可以于经之外独立成文,它们与经文本身一同构成了“解经文本”。其中,“传”属于产生最早且应用最广的解经文体之一,通常将“经”与“传”合称为“经传”。现在很多人会以“经传”代替所有的“解经文本”,这实际上扩大了“经传”的文本内涵,并模糊了“解经文体”内部各子文体之间的区别。本文基于“传”的文体学和文字学意义,并将其与其他解经文体比较,来考察“传”作为解经文体的文体特征。

一、“原始以表末”——“经传体”的发展历程

以“传”为解经文体,实际上始自《左传》。《文心雕龙·史传》言:“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2](P169)刘勰指明,“传”的文体学意义,即“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并肯定了“传”记叙性的文体特点。其中,“转受经旨”指从不同角度切入转换经典内蕴;“以授于后”强调“传”的“传递、流传”的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传体的源头与教学传承活动有关。阎步克[3](P83)先生就持此观点:“如孔子在授课的时候既需要依靠《春秋》文本,也需要通过口头的褒贬和评论来帮助弟子更好地理解。”再如:《公羊传》《谷梁传》始自子夏师徒之间的口头传授,这些口相授受的内容在落实于文本之后,就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经传体”。

“在‘经’的早期阶段,‘传’是离经单行的,这是因为‘传’本身就具有成文的体式,具有独立的文体结构。而随着经学的发展,‘传’又被纷纷地附在经文之上,这是因为‘传’的行文与经典文本存在直接的呼应关系。”[4]根据这种特点,后世编者将经传二者合编,如《春秋》《左传》至汉代合编为一本。而“经传体”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具有不同语体特征的“经传体”。如“春秋三传”,三者在解经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了三者的阐释方法不同②。由此可以发现,“经传体”并不应定于一式。“经传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其内部因为转换经典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子文体体式;其作为解经系统中的一个文体,又与其他解经文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文体特点。

二、“释名以章义”——“传”的文字学释义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传”作如下解释:“传,遐也。从人,专声。”[5](P577)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曰:“辵部日。遽,传也。与此为互训,此二篆之本义也。”[2](P577)依据段注可知,“传”“遽”二字可以互训,“遽”指“传车”或“驿马”。通过互训明白“传”的“本义”大体是指古代传递公文所用的车马。如段玉裁所言:“按传者如今之驿马。驿必有舍。故曰传舍。又文书亦谓之传。司关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是也。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2](P577)这即“传”的第一个文字学意义——辗转、转换。

刘熙《释名·释典艺》亦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6](P282)这一意义上的“传”已与经学“传授”之“传”极为切近。这即传的第二个文字学释义——传递、流传。

除了上述诸义,“传”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内涵,即“言说”。《孙子·计篇》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杜牧注:“传,言也。此言上之所陈,悉用兵取胜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见敌之形,始可施为,不可先事而言也。”[7](P36)而作为“言说”之“传”又可指语言的“转换”,所以这里就是“传”的第三个文字学释义,即“翻译”“言说”。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对“传”是这样解释的:“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8](P47)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9](P12)刘知几在这里并置了“传”的两个最主要意义内涵,即“辗转、转换”与“传递、流传”,进而孔安国以“训释之义”解释“传”,又将“传”与“言说”的文字学释义相联系。

三、“传”与其他先秦解经文体的比较

每一种解经文体在起初都是为了阐释经文,但是在其内部又都有独特的阐释思路和理式。那么,“传”与众多解经文体相比究竟有何特色?在先秦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文体变化?笔者以先秦时期运用最广泛的三种解经文体“经说”“经解”“经传”互作比较为例,来考察“传”作为“解经文体”的独特文体特点。

“官司典常为经,而师儒讲习为传。”③[10](P99)“传”“说”“解”三种解经文体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此时正处于私学授受的时代,师儒对已有的官学教本进行阐释,后私学及方术杂学各自尊奉自己所传习之经典为经,且在传习中出现解经之作。

但“传”在解经过程中重视叙述,“在传于后世的过程中,‘传’常常通过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诠释《经》中的‘道常’”[11]。“传”相对于“说”“解”来说记录了更多的历史片段,更具叙事性和文学性。“传”在解经过程中还重视“转授经旨,以授于后”。“传”在转换经典的过程中,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又会出现不同的语体特征。例如:同样为《春秋》作传,《左传》借助史事来阐释经文,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解释,对经文作有效的转换,即“以事解经”;而《公羊传》《谷梁传》立足经文阐释经典,即“以义解经”。

“说”这一解经文体更具有“论说性”,注重对经文义理方面的阐释说明,是对观点的申述。在先秦诸子文献中,以“说”为题的文献仅存《墨子·经说》《韩非子·内外储说》两种。以此二种文本为参考可以发现,“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有如下几点:一是重点说明经义;二是在形式上,经文多有“说在”之语,后加所说的关键内容。“解”这一阐释文体相对于其他两种更加注重解释,是出于“因恐人有疑而解释之”的阐释目的。在现存先秦诸子文献中,以“解”为题且以解释经文为主的文献主要有《管子解》和《韩非子·解老》两种。依据以上两种文本,“经解”这种文体的特点也十分明显:一是逐句解说经义;二是形式上解文远比经文长,且如果是前经后解的形式,那解经文字之末以“故曰”引出所解经文;三是不重字句训诂,颇多引申发挥。

注释

①“解经系统”中,“经”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扩大,由起先的官学经典扩展至包括诸子为代表的私家著述。

②三者阐释方法的不同详见本文第三部分。

③在汉代,“经”与“传”常对应出现为“经传”,作为一切解经文的代称,这里应是作如此之用。

猜你喜欢

文字学经文文体
经文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的汉语词义问题探索——以郑樵的假借研究为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空相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