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为例
2020-01-09宋沛王新飞
■张 典,宋沛,乔 蕊,王新飞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业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商业银行盈利的本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并不为大型商业银行所看好,这种情况一直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在这一情况下,2006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规定,正式发起了村镇银行的试点政策。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村镇银行已经为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的完善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村镇银行先天存在资金、社会认知度等方面的弱势,同时也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秩序并不完善,加之村镇银行内部管理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的金融业务相对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来说存在更大的风险。
一、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背景分析
(一)村镇银行发展历程概述
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6年至2007年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为2008年至2009年的催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为2010年及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川、吉林等六个省份,在此阶段主要工作为鼓励各类资本流入农村金融市场,以此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布局。第二个阶段,除了政府实行对村镇银行的政策补贴外,也在此时期开启了大型商业银行主导发起新兴村镇银行的新格局。在第三个阶段为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银监会与国务院多次下发指导文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同时鼓励通过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将民间资本进行集中管理。根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在2007至2016年的10年时间里,我国村镇银行已经在31个省份,累计设立了1356家。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河北省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以来,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级法人机构,村镇银行尽管在资金与知名度上存在不足,但在灵活性方面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与人口大省,发展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此过程中,村镇银行为河北省微小中型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截至2018年河北省批准开业的村镇银行共有96位,家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村镇银行的县(市)覆盖率达到了76%,在全省62个贫困县中覆盖率达54.83%。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河北省村镇银行主要在服务当地金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2018年度全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约为447.7亿元,约占2018年度河北省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的0.527%。
二、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
(一)金融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以河北省为例,当前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前村镇银行贷款主要以一年期贷款为主,在贷款期限方面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对于长期贷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在实际情况下,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周期普遍偏长,以新型农场为例,尽管华北地区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但农场从耕地改善到收回成本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仅仅一年期贷款很难满足农村地区大部分新型农场的资金需求。第二个方面,当前村镇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以抵押类贷款为主,信用贷款产品占比较低,同时对于抵押担保的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实际情况下,农村地区由于在较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较为缓慢,整体金融秩序较为混乱,尤其体现在信用担保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客户群体往往缺乏传统认知上的抵押担保凭症。第三个方面,当前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业务多为非循环贷款,在循环类贷款与项目类贷款方面的产品类型较为匮乏;而在实际情况下,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中,尤其是小微企业或大型农业项目的客户群体对于循环类贷款与项目类贷款的需求更为紧迫。
(二)金融服务回款监控与预警机制不完善
金融服务回款监控主要体现在贷款业务方面,一笔贷款能否有效收回往往与回款监控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在金融服务回款监控方面的制度建设通常较为落后,大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回款监控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镇银行长期无法收回的核销贷款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预警机制方面,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信息流通的限制,村镇银行对于其客户群体的信用情况,往往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始终面临着较为混乱的金融环境,而在此情况下村镇银行由于资金的限制与缩减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缺乏一整套贯穿整个贷款业务的预警机制,使得村镇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敏感程度并不高,进一步加大了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三)村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
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直接体现在其资金规模上。以河北省为例,尽管村镇银行在2018年度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亿元人民币,但其资产规模甚至不到河北省全体金融行业资产的1%,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面对数量较大的不良贷款时村镇银行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而由于资金的限制,大部分村镇银行也没有足够的预算来对其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当前,村镇银行始终面临着资金问题导致的“高风险——低预警”闭环。
三、改善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金融产品的多样性
与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类似,村镇银行可以通过提高金融产品的多样性来降低自身金融业务的整体风险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根据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村镇银行可从长期类项目贷款与消费类贷款,两个角度着手改善。在长期类项目贷款方面,可以以商业银行信用系统整合提高客户群体信用评价的水平,对具有良好资质的客户,如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生产型企业等,发放长期类项目贷款。在消费类贷款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新型抵押担保评价制度的方式,将农村地区的牲畜、农具、土地流转情况等纳入抵押担保评价范围,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1.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主要与其较为薄弱的资金规模有关,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给予村镇银行税收优惠等方式,通过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达到促进村镇银行资金规模扩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强制村镇银行完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2.进一步发挥银保监会的作用
银保监会作为金融行业中特殊的监管机构,在规范金融市场整体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大的问题,银保监会可通过外部监督的手段,辅助村镇银行在提高信用评价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不良贷款业务的实现成本。
(三)提高村镇银行信息化水平
面对农村金融市场信息流通水平较低的问题,村镇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在河北统计局2018年度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29615家企业中共有占比78.6%的企业进行信息化投入,因此,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建立与银保监会数据库、工商管理局数据库、公安部门数据库等相关机构的数据库连接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快速提高村镇银行客户信息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应该在农村地区辅助个人信用电子档案,以此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服务水平,辅助规范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秩序,从外部市场环境角度,降低自身风险。
四、结语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村镇银行在缓解农村地区融资困难等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村镇银行内部资金薄弱与外部市场环境混乱等因素导致其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但作为新兴金融机构,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除村镇银行自身以外,离不开传统大型商业银行、银保监会、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发力。本文结合了河北省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但受限于样本整体的有限性,对于村镇银行在我国整体的发展规律,分析并不完善,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整合全国各省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得研究更加严谨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