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

2020-01-09■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育人

■程 艳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很多高校纷纷开启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教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课程育人为重点,将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元统一,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2]。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课程思政的实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顶层设计来说,缺乏课程思政实施的制度保障,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趋势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尚未制定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文件,课程思政工作不仅缺乏统一的部署和规划,而且在纵向推行上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3],导致专业课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甚至出现育人意识淡薄和敷衍教学的现象,这正是因为学校将工作重心定位为加快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不仅如此,职称量化考核标准也以科研业绩为先,而课程思政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硬性考核、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思政教育效果却未达预期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产能过剩”、课程的价值因为受社会多元化评价机制影响而无法得到最优的体现、教师教学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发展情况相脱离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上思政课程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政教育效果未达预期[4]。

(三)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缺乏课程思政的主观意愿

课程思政虽然早在2016年已经提出,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认为德育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贯彻落实,与自己无关,因此长期偏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水平提升,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2]。随着课程思政的发展,虽然部分专业课教师主观上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但是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领悟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加上对于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存在困惑,因此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还处于不得要领、相对随意的状态[3]。

(四)课程思政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缺乏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必须要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才能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实现真正的贯通融合,而是一直处于分立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专业相脱节;另一方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始终被忽视或弱化,导致德育目标难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体现,无法充分发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大多仍然停留在政策和理论层面,如何在专业课的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进行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可行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征分析

人才培养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5]。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时,既重视学生保教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升,又注重课程思政在满足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幼儿园工作环境中不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完善专业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更新了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思政理论教育的局限性,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3]。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三大优势:第一,专业课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找到有效载体,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第二,从班级授课规模来看,以小班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更易开展频繁、深入的师生互动,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专业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和行业背景,与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关[6]。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职业素养等课程思政的理念,让思政的概念及思考方式与学生最熟悉、最能体现其职场竞争力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无形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4],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而且对学生的职业路径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长远的正向引导作用。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要做好课程思政,不仅要在宏观制度和体系上全面深化改革,纵观上做好各个环节的交互连接,还要微观上把工作落到实处,于细微之处下功夫。

(一)依靠制度保障,实行一体化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从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为确保专业课课程思政持续推进,我校建立了自上而下、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由教务处统筹制定了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各教学系与思政部共同论症、修正、调整并完善各专业课教学计划,探寻“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各部门权责分明、齐抓共管办好“课程思政”工作。

(二)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根本上要以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依托[7]。打造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首先在思想上消除误区,形成课程思政的责任自觉。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只有外在责任内化并升华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行为,才具有长久效力,专业课教师才能真正“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筑牢课程育人高地。其次,多主体参与,构建育人联动共同体。目前,专业课教师出于专业背景的制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不足,对于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存在困惑。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实现互补互通、优势叠加和高度协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作为支持者、协作者,积极参与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而专业课教师则应作为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思政教育具体内容进行深化,讲深讲透,发挥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元一体化作用。再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持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例如,可以安排教师适时参加专家讲座和工作坊,帮助教师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迅速找到符合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法与途径;还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师技能提升培训研修活动,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从“学校要我干”转变为“我要主动干”。最后,产教融合,邀请行业精英为学生传经送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8]。我校蒙师讲坛每月都会邀约幼教领域的专家、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嘉宾有着丰富的幼教经验、管理经验和人生阅历,通过讲座将某一专题的基本知识点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人生讲深讲透,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依据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方向是灵魂[9]。要打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育德”的困境,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仅要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契合点,建立生成性关系,还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有关思想政治内容的知识,做到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强行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而是要依据课程特点,遵照本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或工作任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育人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隐性育人功能。例如,在讲授“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时,首先通过主题讨论“你认为如何才能胜任幼儿教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怎样的?”,激发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思考,建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然后,通过阅读拓展材料《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引发学生对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思考,切实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价值观引领和灵魂塑造的引导作用。

(四)以专业为单位,建设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事实上,每一门课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只是难易程度有所区别。要实现每一门课程都达成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不是分别对每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具体的讲解,而是立足专业特点,在将某一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意识地与其他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联结起来,着眼于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构建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案例资源库,进一步拓展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广度和深度[10],使得分散的各课程资源形成合力。例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生规律的学科,学前教育学中儿童观、教育观问题,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中学前儿童行为的解读和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的评价都需要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今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从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建设转型,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应着眼于建设有机统一的全学科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五)基于“1+X”症书制度,保障教育功能与职业功能高度统一

高职院校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启动“学历症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症书”(简称“1+X”)制度的新要求。“1+X”症书制度的“1”与“X”属于立体交叉相通的有机统一关系,“1”尽可能凸显教育功能,“X”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职业功能,让接受教育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特长,同时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展现出来[11]。我国高职院校在“1+X”症书制度开展与实施期间,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坚持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原则,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强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推进“1”与“X”的有机衔接。将课程思政与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作为重要培养目标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育婴师职业资格症培训的过程中,熏陶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保育与教育工作向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外互动,双管齐下发挥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不仅越来越意识到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地推进课程思政。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发挥教书和育人的功能,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切忌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和厌烦情绪,容易适得其反。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点,同时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例如,在讲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时,引导学生从学科专业的视角对“妈宝男”“虎妈猫爸”“手机保姆”等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和解读,培养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正面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最终都要走上社会,从事具体的工作[6]。但是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专业课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某项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8]。校内实训室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个更加立体、仿真甚至是真实的职业化、社会化环境中,学生能清晰地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例如,“家长沙龙”“育儿课堂”是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实训室中的常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制作育儿知识海报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行为和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品德素养的养成,为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近几年,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指导团队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保教见习+课程实训+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使得教育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不仅能分阶段、小步调地巩固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见实习指导团队编制并修订了适应于不同时期的教育实习手册,将以往孤立的实践任务整合、串联起来,更侧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保教胜任力的培养。产教融合应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笔者所在系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见实习指导团队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构建了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双导师”的协同育人方式,奠定了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推动课程思政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

(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认可和践行上。第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课程思政应凸显并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特征,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例如,在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学生会和社团承办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包括妙笔生“画”绘画创意大赛、童话故事演绎大赛、幼儿歌曲弹唱与歌舞表演大赛、幼儿游戏创编大赛和“展示教师技能,彰显幼专风采”说课大赛以及到幼儿园的“送演入园”活动,实现课程思政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和加强师德建设,而且有利于专业课隐性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功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全员参与线上教学,这对学校、教师、学生和网络教学平台都是一个挑战。如何在在线教学中不仅实现知识传递,还能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值得进一步的思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可以加大“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度,突破时空限制,探索线上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多元、卓越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