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2020-01-09王熙婷
■王熙婷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智慧城市通过改变当前政府、企业、公民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对于城市管理中的环境、民生、治安、交通等这类涉及信息数据巨大、照搬旧的城市管理经验难以有效治理的城市问题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将智慧的理念渗透到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利用科技重塑城市,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动态发展。
这一理念是依据智慧地球延伸而出的,受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IBM公司最先提出智慧地球理念,此后依托这一理论形成的智能项目被世界各国认为能够成为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恢复的重点领域。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数量以及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已然成为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领域的中心。可以说,城市的发展不仅关乎各国的发展进程,更是关乎全球各方面的发展进程。2010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希望世界各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智慧地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中国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在2010年后先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理念普及阶段,紧接着就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阶段,2013年—2015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最火热时期,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指导意见、试点城市持续密集发布,仅2012年首批试点城市就达到了90个,后期试点范围不断增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数量已经超过500个,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顶层设计缺乏、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尚不成熟、信息孤岛、公民参与度低等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多而不精的现状。为此,我们回顾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将智慧城市分层细化,思考每个层次上智慧城市发展的问题,力图为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查漏补缺。
一、智慧城市的结构分析
智慧城市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五层,最底层是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它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专业知识要求高。手机、电脑这些不断产生数据的设施是点,而物联网、云计算这些新兴技术就是将这些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在一起才构成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这个面,即智慧城市的第二层。在技术与大数据架构的信息网络之上是第三层:各个部门的数据中心、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平台。它们通过对得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处理,取得深层次的信息,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决策风险。第四层是城市不同领域的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等等这些能够进入大众视线中的智慧城市建设层面,具有明显专业化、实用化的特点。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上层即第五层,是智慧的劳动力、智慧的公民,它们是智慧城市运作的关键,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建造者,具有极强的灵活性。除了这五层结构,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有一条线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的建设比作是建造一栋房子,那么顶层设计是这个房子的设计图纸,它显示着这个房子的建筑特征,每一阶段的施工时间,每一条管道的走向等等,就像一个城市的智慧化顶层设计必须要考虑城市自身的特征,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竞争优势、未来发展走向这些细节一样;顶层设计也必须是详细的循序渐进的,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应该完成了什么,下一阶段又有哪些任务与之衔接。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无疑是智慧城市成功建设的前提。由大数据、物联网等信心技术架构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就是这个房子的地基,只有信息网络这个地基打得牢靠,智慧城市才能建得稳。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口加速增长,一个城市一天可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远超人们的想象。2018年11月,IDC发布最新版白皮书《Data Age 2025》,根据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泽字节)增至2025年的175ZB,并且到2025年,49%的全球已存储数据将驻留在公共云环境中。在全球数据急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更是成为了引人注目的黑马,根据白皮书显示,中国数据圈在2018年至2025年间将以平均每年领先全球年平均增长速度3%的速度迅速发展,并将会在2025年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以当前中国大数据的产生速度,我们必须要建设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共享网络才能应对海量数据带来的冲击,更好地回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为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各个部门的数据中心、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平台就像是这个房子中的各个房间,要想智慧城市能够有效运作,各个房间的大门就不能是完全封闭的,各个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之间要能够沟通协作、资源共享,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减少一些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上的资金压力。智慧服务平台是连接房屋与外界的渠道,只有智慧服务平台做大做好,公民才能享有各家智慧便捷的生活。智慧劳动力、智慧公民是这间房子各种设施的操作者,也是这间房子的建造者,他们使得智慧城市能够正常运作,充满活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公民的需求,考虑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对智慧公民的培养,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不能只思考城市外部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城市中人文氛围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只有将公民也培养成为智慧的公民,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一)上海:顶层设计、密集政策落实智慧城市
上海属于智慧城市规划开始较早的城市,至今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对其城市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基本覆盖。通过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研究不难发现,上海市非常注重对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2014年上海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201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并且自2015年以来上海连续四年发布了《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持续关注着上海整体和各个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展。除了政策文件的密集发布,从文件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层次,2011-2013年的计划行动中,上海市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围绕在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感知、信息安全监控和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基础层面和各部门数据中心、信息系统的建设层面。在2014-2016年的计划中重点提到了智能应用、智能感知,主要围绕智慧生活、智慧城管、一体化智慧政务这些方面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到了智慧服务平台的层面。“十三五”规划中着眼于智慧生活、高端化智慧经济以及精细化智慧治理方面,力图建成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智慧城市。
在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上海市主要从智慧安防与智慧交通下手,希望为城市公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城市环境。在智慧安防方面,主要由公安部门主导,基本完成了“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多模型、泛感知、泛应用”的框架搭建。智慧公安综合服务平台由181个应用系统、400个应用模型以及1200个开放数据接口组成,上海智慧公安数据中心更是有着5000台服务器,30PB容量和5PB的数据实时计算能力,智慧安防的建设使上海全市110警情到场时间平均缩短20%,警情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5%。上海的智慧社区建设围绕安防建设和社区服务两条主线推进,由智能消防感知系统和智能安防系统来研究判别安全程度,立体化的感知设施分布于街道、路灯、卡口等多种场地,将数据记录并汇总到智慧社区数据平台,向公安、市政系统开放。除此之外,市民云以及智慧社区操作平台为上海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办事服务。在智慧交通方面,上海市强调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立体出行。多功能电子警察、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和行人过街提示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使平均车速提升10%,路口通行能力提升7%,在公民关注的停车服务方面,上海建立了停车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错时的方式提升周边公共、道路等停车资源。规划于2019年底建成100个停车共享项目。
(二)杭州: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成就智慧城市
杭州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十分注重对于互联互通信息网络这一基础层面的建设,它创新地提出智慧大脑这一概念。城市智慧大脑主要包括城市大脑算法服务、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这三方面,2018年12月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对接交通、公安、旅游、城管、卫健五大系统,提供泊位全城共享、先看病后付费、建德数字专列等九项惠民应用。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基本都是围绕智慧大脑开展的,智慧大脑是一个大数据较为开放的平台,它可以将城市各个部门的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连接起来,使得杭州不同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这一个智慧大脑沟通协作,极大地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杭州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将城市大脑打造成为数字化治理的基础设施,着重推进智慧交通和智慧安防能力的建设。基于城市大脑中枢,杭州市规划在2019年年底前,实现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的主城区群覆盖,智慧社区加速建设。同时,杭州旨在建成全国首个全市域智慧交通系统,基于城市大脑的智慧交通系统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汇聚更多的数据并进行更加高效的运算。
智慧城市建设至今,杭州市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在道路方面,杭州的智能信号灯管理已覆盖1300个路口,路段通行速度提升15%,应急车辆达到时间节约50%;智能巡检域交警指挥系统每两分钟便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一次扫描,智能识别主动报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智能社区建设方面,杭州推行了智慧社区的试点,2019年年底前,规划全市累计建设500个智安小区,以萧山区相墅花园智慧社区的“8+N”模式为智安小区建设参考标准。在相墅花园社区系统建成的一年中,总警情同比下降率28%,并且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了刑事案件与火灾零发生。
(三)北京: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智慧首都
北京作为首都,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首要窗口,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因如此,北京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以人为本,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北京市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网到云,再到数的三个主要阶段。从2018年起,北京市全面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重构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管理逻辑和应用规则,将数据的汇聚融合与城市的管理服务紧密结合。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和政务服务局,从体制上为推进大数据行动计划提供保障,提出了“四梁八柱”基地的大数据技术框架,在机制上初步形成了惠、管、用、评的管理闭环。同时,北京市在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下,依托大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以“以人为本、数据赋能”为发展核心,以创新治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重构服务流程、孵化产业生态为发力点。
北京市正在从四个方面全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运行模式:(1)做实平台,在现有的网络、政务云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发展。(2)数据整合,实现一次汇聚多方共享,协同应用,安全开放的城市运行数据链。(3)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数据应用在支撑服务创新方面的作用。优先强化首都功能,如疏解整治促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在城市发展方面抓重点、补短板,提升大数据在城市治理、精准服务和科学决策当中的作用。(4)完善机制,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在便民服务方面,北京市海淀区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在不动产交易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真正实现了一网通,存量房交易业务办事要件由14份减至3份,窗口材料核验的时间由15分钟压缩到两到三分钟,联合审核的时间由一个工作日缩短为秒级。
从北京市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北京市对大数据的利用极为重视,在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有着较好的成就,智慧政务发展势头良好,便利了百姓的生活。
三、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顶层设计层面
城市的智慧化发展道路要根据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重要领域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具有自身特色的领域来决定,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更加能为公民提供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度。此外,在建设前要做好前期的制度保障以及长期建设规划,长期的规划应是较为稳定的,不能因为城市领导班子的更换而大幅度更改。在做顶层设计时,要明确建设任务和各个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构建整体性的规划发展,形成完善的应用体系;任务分配落实到部门,进一步要落实到项目组、到个人,做到权力与责任统一,明确职责范围,预防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现象;抓住城市发展的优势或者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对优势的加强或者对短板的补充,都能够使城市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在智慧城市规划时,还要保障不同城市间专业化分工,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协作,比如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在智慧城市建设时就应当考虑三者的不同定位,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的合作规划问题,以此保障京津冀一体化良好发展。
(二)信息网络构建层面
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立已经较为完善,制约信息网络进一步发展的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现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由其自身的信息中心掌管,有着属于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是完全呈现独立状态的体系。而这种相互脱节的信息状态难免会造成企业和政府部门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建设。
对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先要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行业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当前我国已在积极推进国家信息技术标准的建立,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但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关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标准尚未确认,而在超高频领域,标准仍由国外组织控制。只有实现信息技术标准的统一,才能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实现各个部门、各个组织之间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减少信息孤岛的产生。其次要注重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以及信息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时期,就要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破部门之间不必要的壁垒,统一建设步调,深化大部制改革,加强相关部门资源的整合,强化部门纵向联通与横向合作。
(三)智慧服务平台层面
在智慧服务平台、智慧服务项目建设中,政府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大包大揽,妨碍市场积极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依托价格杠杆、自由竞争等手段,发现并培育有市场前景的智慧项目。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劳民伤财的行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市场及公民的需求有效对接,做智慧的惠民工程。重视企业在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企业在智慧制造业和智慧商业这种可盈利的智慧领域的创造性和活力。同时,将企业引入智慧民生、智慧医疗等这些造福百姓的公共项目中,可以采用PPP模式等政府与企业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的效用。最后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一定重视公民的需求,在一些智能项目的服务端要保症其操作的容易程度、页面的简洁性和使用初期的专人引导过渡,特别是在涉及老人较多的智慧项目例如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项目上,应考虑派专人进到社区进行详细讲解,避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不便。
(四)智慧公民层面
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以人为本,还要考虑如何发挥出城市公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公民为城市增加活力。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要向公民逐步渗透智慧的生活方式,努力让公民自觉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增加公民的参与感,也能提高公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信心及城市认同感。加强对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培养。除了对一般公民的培养外,还要考虑城市中技术人才的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一批高水平技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抓住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将人才培养出来,留在城市中,才能使智慧城市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制定关于创新的相关战略性政策,建立城市中的技术创新孵化中心,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创新项目合作,加大学术成果向应用成果的转换率。其次,我们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可以高薪聘请国外智慧项目技术专家来到我国进行研究、任教或讲座,让国内外技术成果相互交流,不断吸取精华,打破自身的思维枷锁。加强对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整合国内人才,加强学术与应用交流,加强对专利的保护,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努力减少人才流失,给与人才在薪资、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让智慧城市变得有竞争力,让人才愿意留在这个城市。最后,引导城市产业升级转型,促成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效应,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吸引人才上的优势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