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0-01-09程德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程德香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体现出了党和国家的决策意志。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高校积极落实文件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一些成功的做法。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载体形式不断丰富、多样,电影随着大众接受观念的更新而逐渐受到青睐。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好电影艺术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突破。

滕进贤在1987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1]的创作口号,主旋律电影从此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关于主旋律电影概念的讨论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从广义上来说,是指能够宣扬真善美,“能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新的舆论力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条件和新的社会环境的作品”[2];从狭义上来说,主旋律电影只是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人民呼声,能宣扬积极思想,关照现实生活的电影。综合前人的观点,本文中主旋律电影主要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能够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电影作品。

一、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始终围绕着党中央,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教育强国、探索中国教育事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每个人看待对象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有差别的结论,进而影响着看待外部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高中时期,学习之外的课余生活很少,进入大学之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开始追求新思想,喜欢新事物,结交新的朋友。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都会面临着许多困惑和迷茫,一部分大学生接触到正能量的思想,就会养成积极的思想,另一部分大学生接触负面思想较多,出现利益化、功利化现象,缺乏对历史的认知和对事物客观的分析,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集体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

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方式上主要采取“填鸭式”,对学生太过理想化,忽视了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信息手段需要更新完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新兴的通信手段容易使大学生失去理性,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挑战,高校中对他们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不够。一些高校没有发挥好教育合力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未能形成完整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交给了部分教师,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很难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主旋律电影的特性

主旋律电影作为教育媒介,方式更加灵活。现在许多高校学生存在着爱国主义模糊现象,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让学生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到自己国家,让学生能够知道祖国的兴盛与发展是无数英雄人物艰苦奋斗出来的。电影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能够复原现实世界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国家的过去,通过银幕上呈现的艺术形象,还能够呈现现实和幻想未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大学生的言行、情感、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进行指导。如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将开国大典、原子弹爆炸、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航天员回归、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这些典型大事件进行银幕化,间接反映了时代变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绪。

主旋律电影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会有大量时间支配自己学习外的生活。有调查显示,“19.9%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娱乐,14.6%的大学生用于上网,18%的大学生用于其他”[3]。可以看出学生利用现代化介质消解了大部分课余时间,这启示教育者应当重视营造文化氛围、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一问题。主旋律电影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通过运动性画面和变化的声音直接刺激人体的感官,让大众能够自觉地融入到电影中。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影视教育的方式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即寓教于乐的功能,在电影的娱乐性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学生通过电影的审美艺术方式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与新知识。

(三)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与使教育者对他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产生正向、积极作用或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主旋律电影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一致的。主旋律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中会有意无意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导向,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渗透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者将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向大众传输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路径。由此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目的,即宣传主流价值观,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

主旋律电影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讲课渠道,电影中某些情节或人物形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体现出国家的软实力。与此相应,主旋律电影只有被观众接受才能发挥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受众需要有赏析主旋律电影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就发挥了作用,通过教育才能够使大众更好地把握主旋律电影所传达的内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达到教育目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对主旋律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文以载道”,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促进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二者结合为培养综合素质强、品格良好、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理念

导向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4]。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一直在探索着创新与突破,人物形象设置上不再过于“高大上”,而更“接地气”,更加追求平民化视角,营造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场面,这样可以“让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得到震动、净化、升华,从而培养起一种超功利的美好人生态度和人性人情模式”[5]。

1.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影视剧将信仰的力量融入到特定的情节之中,并用视听语言将其展现给观众。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学生出现了信仰迷失的情况,需要共同的价值来引领。理想信念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中指出理想信念教育要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主旋律影视剧中现存的社会阶级或者集团首先会确定政治目标,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其他成员认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达到目标一致。电影《青春之歌》中,影片一开始林道静对生活充满了不满,但她是一个热情而进步的知识青年,在影片高潮阶段,林红因自己身边榜样的力量,使林道静从思想上净化了自己,革命成为了她最终的信仰,完整地展现了林道静从追求个人价值的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过程。影片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让观众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运动才能从人生位置和归宿迷茫状态逐渐实现自我。主旋律电影在传达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还将党和政府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传递给观众,有助于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方向。

2.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6],这一讲话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主旋律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源,电影中“超越语言永远无法穷尽的画面和细节,激起观众一种相当强烈的现实感,使观众确信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是客观存在的”[7],给高校如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电影《焦裕禄》《柳堡的故事》《建国大业》等,将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传递给观众,同时也能反映出现实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今天的新中国来自于共产党员的英勇奋斗。这些主要是以革命为主题,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红色电影,能够唤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同感,更能够唤起学生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爱国精神。除此以外还有多种形式的主旋律电影,如《湄公河行动》《烈火英雄》《战狼》等,导演用奇观化的视觉冲击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大学生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等精神信仰的熏陶下,更能够激发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高校在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主旋律电影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感染和影响着大学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电影可以再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失范事件,如强买强卖、非法拆迁、校园欺凌、欺软怕硬等现象,同时主旋律电影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面对这些现象时的解决渠道;另一方面电影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可以促进大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如《孔繁森》《云水谣》等电影中刻画的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物形象,对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起到精神力量的作用。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方式较为单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以影视为载体的教育手段正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主旋律电影可以丰富和优化教育的效果。

1.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完善高校教育环境。主旋律电影以直观的影像语言表达了难于理解的内涵,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塑造能够传达抽象的素质,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表现出电影具有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将隐性教育无意识地吸收到头脑中,“润物无声”地使思想受到感染,消除了对说教式教学的反感心理。如电影《流浪地球》首先是大场面大制作的拍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其次是导演郭帆借用“灾难”的外壳展现出了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家国情怀,影片中,在灾难来临时,并没有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希望,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宣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体现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媒介,激发了学生的高尚理念,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环境。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学生不容易接受,亦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主旋律影视剧运用视听语言传递信息,可以减弱学生对说教的抗拒,甚至可以让学生主动查找主旋律的电影,另外主旋律电影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可以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因此主旋律电影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战狼2》中冷锋作为中国军人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拯救中非公民的行为传达出中国的平等与正义的形象,大学生通过英雄人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国家的实力,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当前国家所传达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的信念。另一方面使教育者更有针对性,现在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主要是通过谈话、班会等形式来掌握,存在着浅尝辄止的信息获取现象,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电影的鉴赏与评析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关注的题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拓展学生的社会体验范围。“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世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交流与碰撞,影视文化以审美的形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8]。每一部主旋律电影除了体现影视剧该有的艺术成分外,还包括文学、心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大学生在观看影视剧时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专业的学科有所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由于社会变革,高校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索新路径以优化教育效果。对于主旋律电影在高校的教育功能的研究不仅要在理论上有发现,更要在实践中有所突破,以解决教育的紧迫性问题。

(一)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学课程,讲授法是这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讲课方式的弊端在不断地暴露,现在高校多媒体设备比较先进,为主旋律电影进课堂提供了保障,除外部条件外,还应该注意电影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利用主旋律电影来上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知识,也可以使沉闷的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四门课程中都可以引入主旋律电影。如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章节时,可以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回归”片段,让学生了解到0时0分升起国旗背后的努力,了解到国家主权交接时和领土完整的实现背后所彰显出的民族精神,在香港回归前争分夺秒的紧张气氛中能够激发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统一的意识。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穿插电影《辛亥革命》片段,可以让学生了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在动乱之际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学生通过镜头美学感受到战争艺术的独特美感,体悟出仁人志士和革命领导者的浩然正气。通过这些案例作为授课素材,让大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使大学生主动思考,做出判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相比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是课堂教学在学生课余时间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各种社团活动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影视教育的手机软件,如学习强国、智慧树等,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影视资源的熏陶,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除了在课堂上播放主旋律电影外,还可以通过党团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教师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影视鉴赏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深度评价把电影的深层内涵挖掘出来。如《湄公河行动》中公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伤害了残暴的娃娃兵,可是行动结束之后,还在时刻关注着这些孩子的情况。面对毒枭,我国公安依然拼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安全。这些表面上看似是一种普通的情节,但通过教师的解读可以传达一种高尚的道德信仰、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加强高校对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视

1.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主旋律电影发挥作用需要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合理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望,为主旋律电影的传播营造环境。高校需要改善现有的文化环境,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主要内容,加强政治建设。高校可以争取多方面的重视: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学校的宣传部、新闻中心、学工部(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应该积极地参与,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高校还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结合起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也可以邀请著名企业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实践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强化教育效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头等大事,资深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大学生的教育过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为其提供支持。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者进行影视知识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之间的交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之间的沟通能更好地对社会热点进行把握,更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注入主旋律电影的片段,更有利于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培训、搜集资料等方式,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日益影像化的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作为教育的载体,以其直观性、娱乐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高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教育中也有其局限性。对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可以指引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媒体时代下,主旋律电影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到艺术素养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举,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