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工科”为引领 凝练高职双创教育新范式

2020-01-09倪尔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科新工科双创

■倪尔妍,李 青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社会的高质发展亟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双创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科技的技术突破,全球工程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面临着深刻转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声势浩大地开展着”[1]。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世界正在变化,教育呼吁创新,“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但是“新工科”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新工科”应如何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这些问题亟需我们深入思考。本文正是基于此,以“新工科”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双创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提炼高职双创教育新范式,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新工科”的提出

为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革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自2017年2月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界对“新工科”的基本范畴已达成共识:“新工科”是相对“旧工科”而言,对应的是新兴产业。“新工科”专业包括了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主要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云计算为核心代表的互联网和工业智能类专业[2]。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指的是面向新产业、面向未来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能的综合型工科人才。“新工科”的“新”具体体现在工程教育理念新、学科专业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教育教学质量新、分类发展体系新。“新工科”不仅是产业时代的产物,更是我国不断探索工程教育新方向的智慧结晶。如何将新工科建设有机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二、“新工科”引领双创教育良性发展

(一)“新工科”理念指引双创方向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变,教育体系与机制不断发生重构。“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反思与全面提升,是一个创新之举。“新工科”不是对新经济的被动适应,而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回应:以契合新经济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调整,不断创新。新工科理念具有创新性、交叉性与发展性,通过立足于新经济,面对世界、面向未来,发挥“领头羊”作用,引领双创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

(二)“新工科”建设催生双创人才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行动纲领,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创新驱动、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探索中国特色新工业的发展道路[3]。创新能力是“新工科人才”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新工科”建设亟需兼具工程思维和人文思维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创业型人才是推动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生须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才能加速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新工科”建设亟需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其长远发展。

(三)“新工科”落地助力双创平台搭建

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终点,而实践基地则是保障实践质量的关键。“复旦共识”指出“要发展‘新工科’,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新工科”的落地助力双创平台的搭建,通过建立高校与产业精准对接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新工科”深扎于新型产业,实现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工科”建设时,应注重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与企业、行业展开多渠道多维度的产学研合作,打造形式多样的双创实践平台,通过“以产业推动创业,以创业反哺产业”,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三、高职双创教育面临的现实瓶颈

(一)学生创业畏难性

伴随着国家创业政策倾斜,地方学校纷纷响应政策,开展双创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强势之风,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畏难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全。很多大学生把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简单化了,认为创新创业仅仅是“创办企业”“自己开个小店”,这使得大学生在直面创业时未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创新创业大多过早“夭折”,严重挫伤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外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不够。实施双创教育需要现实可行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对“创业”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度,创新创业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学校的创业服务无法满足学生所需,导致学生对创业存在畏难情绪,大多学生只停留在观望阶段,实质性创业行为较少。

(二)师资建设粗放性

教师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现行的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呈现粗放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结构未充实。经笔者走访发现,双创师资结构单一,师资团队呈年轻化,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而青年教师大多入职时间短、创业能力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单薄,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2)实践待充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严重不足,教师无法从校园的“舒适圈”中走出来,扎根基层,深入实践。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脱节,直接影响师资队伍质量。(3)考核欠全面。教师考核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目前,双创教师考核强调对科研成果进行结果评价,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教师成长,考核过于片面。

(三)教学模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1)教学资源碎片化。学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并不合理,各学科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关系零散,统筹度低,课程资源呈碎片化,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2)教学方式封闭化。双创教育强调学习的互通性与开放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课堂以知识传授的单向灌输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式地接收知识,严重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3)创业实践虚浮化。纵观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多是依托有限学时让学生开展简单、浅层的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方基本游离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之外,校企协同性差,学生创新成果孵化率低,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教学评价单一性

现行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偏重结果导向,多以学生创业课程考试分数和创业成果直接敲定学生创业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合作精神等定性指标并没有纳入考核。这种单一的、结果性的评价无法从根源上驱动双创教育稳步发展,严重打击学生的创业热情,不利于创新创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深入开展教学评价,获取有效的评价反馈,势必要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优化与调整。

四、继承与发展:提炼双创教育的新范式

(一)激发创业活力,营造氛围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创业能动性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质量[4]。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业活力。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在政策引导、资讯分析、项目开发、成果孵化等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全面支持,营造积极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电子通讯、软件开发等新工业领域的创业方向,引导学生关注“新工科”创新创业热点、重点,拓宽学生对国内外产业变革的了解,为“新工科”建设造势。

(二)优化教师队伍,精准培育

1.组建跨界融合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生产力[5]。要适应新工科时代的高职双创教育发展需求,必须组建跨界融合的双创师资团队,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参与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融合本专业教师、跨学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导师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带头人、首席专家,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新工科”人才需要,聘请覆盖各重点专业领域的能工巧匠,丰富创业师资结构,为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供给优质教师资源。

2.打通校企人员双向通道

针对高职双创教师教学实践欠缺的问题,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共同体,打通学校与企业人员流动的双向通道:第一,在高职院校建立职教园区、职教集团,将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行业精英引进校园,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工匠之师亲临校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第一线指导意见。第二,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流动站,引导创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或兼职。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运行机制,加速“产学研”转化,促进双创教师师资质量持续提升。

3.完善教师考核评估体制

教师考核的公平公正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强调结果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教师建设的长效发展。应完善教师考核评估体制,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群体等多元参评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评价的透明性和客观性。另外,考核内容不再围绕教学结果单一进行,从职业操守、创新创业能力和阶段性成果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估。通过建立教师评教系统,对教师进行数据跟踪、智能分析,实现教师的全程培养与多元评估,为教师发展提供实时反馈。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1.建立“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融

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知识体系,双创课程改革需从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入手,融会贯通。“一专多能”是“新工科”人才的典型特征,新兴产业的更新迭代要求双创人才除了具备专业技术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需建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双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工程教育、人文教育”四方驱动,通过跨学科培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专业知识、工程知识、人文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叠加。“四位一体”的双创课程体系,推动创业链、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助力“服务新工科”的全链条、宽领域、多层次的双创人才培养改革。

2.采用“泛在式”教学模式,实现无缝学习

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双创教育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东风,“泛在式”教学契合双创教育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泛在式”教学(U-teaching)的核心在“泛”:集中体现了每时每刻、无所不在、知识互通的特征[1]。要打破传统双创教育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应大力推广“泛在式”教学模式,采用小班教研、工作室学习、项目导师制等形式,打破原有教学的时空局限;打造智慧课堂,虚拟工厂等模式进行线上线下融合的移动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推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泛在、移动、开放”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通力合作,共享资讯,交流理念,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为双创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促进创业种子萌芽、开花、结果。

3.打造校企共同体,推动产教“同频共振”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全链条式的双创教育体系,因此,处理好教育体系的“上游”和“下游”关系尤为重要。“上游”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下游”则强调创业项目的实践与孵化[2]。要改进学生双创实践浮于表面的现象,实现双创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引入企业,结合“新工科”、新产业建设,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和深度。为此,学校应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紧扣新产业需求,依托企业行业,打造校企共同体: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以特色专业群为依托,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栽培学生。学生借助产教平台中的资源,对创新创业的想法进行实践、孵化,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同频共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双创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的长效发展,为“新工科”建设提前预热。

(四)多元评价教学,全程覆盖

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进行系统诊断、评估,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双创教育原有的单一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需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多元成就。通过探索双创教学实践的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另外,建立全程覆盖、实时跟踪的学生成长数据库,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持续性记录,包括学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参与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参加产学研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情况等,通过多方面、多元化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录、评估,及时反馈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为学校的双创教育改革提供优化和调整方案,为“新工科”建设中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反馈。

五、结语

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产业革命、发展新型经济、应对未来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创新驱动的必经途径。推行契合社会新需求的双创教育是“新工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现行高职双创教育存在学生创业畏难性、师资建设粗放性、教学模式滞后性、教学评价单一性的难题。要破此题,唯有紧扣时代趋势,发挥“新工科”对高职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提炼我国双创教育的新范式:通过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推动新工科时代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为世界双创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智慧。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紧随时代趋势,在全校开展双创教育改革。在学生培养上,以设立创业学院为契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邀请创业名师来校演讲,举办创业竞赛,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创业活力;在教师培育上,引进轻工业名匠名师,组建跨界融合的双创导师人才库,开发教师授课质量评教系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发展;在教学改革上,聚焦跨学科融合的双创课程体系,推行课堂革命,创新“智能+课堂”的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贯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上,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实践平台,推动双创基地、孵化中心等育训平台落成,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在教学评价上,开展“自我诊断+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创新创业成果产出进行跟踪评价。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屡创佳绩,学校双创教育渐入佳境,通过全方位打造“新工科”时代敢闯会创的卓越人才,为我国高职双创教育提供独树一帜的“广轻模式”。

猜你喜欢

工科新工科双创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