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机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1-09曹昌勇王洪新邬志军周小超张晓东
林 华 曹昌勇 王洪新 邬志军 周小超 张晓东
(皖西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1 现状与困境
新工科的内涵非常丰富。近年来,国内高校及学者对新工科和产教协同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程度尚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2-3]:传统的人才培养“学科化”模式的单一性,人才培养的理念滞后,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老旧,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突出,能力较为单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并未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也未实现企业和学校的高效联动和协调,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体系有待改革等。
大连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各校办学实际展开新工科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模式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王静[2]认为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模式应结合我国实践中突出的问题,弘扬“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产教供需精准对接,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张群[3]等探讨了以“大工程观”和“大应用观”为指导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李玉倩[4]等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讨论了面向新工科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她认为需要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持续界定培养产权、增加合作主体对称性等方面去进行。钱立生[5]等基于GHM模型研究了从契约、战略、收益等方面入手去探索和解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现实困境。窦立军[6]基于“共赢机制”对多元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产教融合需要实现利益相关的企业、高校、政府和学生共赢等。基于新工科教育背景,深度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等多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融入传统机械专业以形成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国制造发展需要的地方应用型人才。
2 面向“智能制造”机械专业新工科教育
2.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机械专业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突出的问题,强化“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融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专业“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并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等,努力培养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全方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成立由校、院、企业领导和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多方全面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了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新工科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3+1”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由“通识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的“1+1+1”课程体系,在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中加强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加强中外合作办学[7]、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8-9]、加大企业参与力度,还根据相关企业需求,开设企业植入课程,体现“产出为导向”提升就业率等。
2.2 实践教学与实施
对于机械专业智能制造方向新工科教育而言,鼓励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注重实践教学,全方位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须加强课程内容和资源建设;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案,加大综合性开发实验开设力度;线上线下智慧课堂相结合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依托多个教学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学校的创业学院和创客空间等给学生提供充足实践动手机会和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团队协作、领导决策等系列能力和素质;企业的实习环节采用双导师制;改革评价机制为多元开放评价等,多维度增强了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专业人才的素养。
3 产教融合实践
3.1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
厘清政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攸关方,在“3+1”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在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的机械卓越工程班的实践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以面向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方向,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共赢,实践中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形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与协同。
3.2 产教融合校企共赢
新工科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多方共赢必须有开放共享的视角。针对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专业特点,遴选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为合作伙伴,探索产业园区产教融合模式,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实践中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园资源比如优秀校友和智能制造科创企业等,在培养方案研讨、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企业项目合作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互动,优势资源共享,多种渠道打通壁垒,实现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师生等多方共赢。
3.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以新工科理念产教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中外合作培训等多渠道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整合校内拥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基础上,柔性引进智能制造领域内专家和企业家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教学环节,鼓励在校教师进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等。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青年教师的成长通道,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提升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水平,尤其是机械工程智能制造特色教育的能力水平,使其不断紧跟时代的人才教育需求。
4 结语
应用型的机械新工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工科机械专业面向智能制造特色方向开展新工科教育是在新形势下面向地方、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多方共赢”模式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实现方式。本校在新工科教育的背景下,立足地方,因地制宜,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进行了新工科教育改革和深度产教融合,经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与探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推动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