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存疑,让小学语文课堂韵味悠长
2020-01-09徐燕红
徐燕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江苏南通 226000)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深入思考,必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出有效的答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兴趣的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已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熟悉。多媒体技术集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为一体,与传统教学工具不同,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例如,学习《仓颉造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讲解有关汉字演化的历史,有关仓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对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熟悉汉字的历史,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仓颉为什么要造字?有了字之后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样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汉字对我国文化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运用问题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有效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真实理解情况。以《仓颉造字》这篇文章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针对这篇问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整篇课文内容,简单阐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每个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直接看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从而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便的学生课后复习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挑选出共性问题在下一次的课堂讲解中予以解答,针对个别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下一对一解答的方式予以指导,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三、启发学生思维,系统性构建语文知识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认知对学生学习有积极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语文知识系统性的构建,帮助学生学习,发挥知识系统性的作用。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2]。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尊重学生,适当留有疑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我在父亲的启发下找到了通往广场的路的例子有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两个例子?文章中哪些话是含有双重含义的?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入,使学生最终掌握课文背后的含义,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始终充满兴趣,学习过程将不再枯燥,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运用问题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容易丧失自信心,这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观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学习《最后一分钟》时,有的学生对这首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得不够深刻,由于缺少体验,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时,教师要对学生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分析,找到作者情感表达的关键语句,再结合香港的历史和我国近现代史,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总而言之,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系统性的理解,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