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20-01-09杨盛目
杨盛目
(四川省乐至县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资阳 641500)
以乡村教师为主的县域教育科队伍薄弱,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研究型团队发展缓慢,区域差异较大。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1]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的“集结号”。
一、旅行研学,擎举县域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之“纲”
教科室切实发挥组织、管理、指导作用,有效地普及科研知识、推进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质量,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推广科研成果,形成研究合力,提高科研素养。旅行研学以科研课题研究者为主体,吸引其他教师广泛参加,除了县、责任区、校(园)三级之外,还有结合上级教育科研活动,编发科研信息快报、科研队伍建设简报、课题研究导读,通过教育科研“微信群、QQ群、电子信箱”等。
选题研学——先研学申报文件,再研学优秀《申请·评审书》,最后论证自己的《申请·评审书》。开题研学——先研学开题流程和开题报告写作知识,再研学优秀开题报告,最后论证自己的开题报告。做题研学——先研学课题过程管理规定,再研学优秀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阶段成果,最后针对自己的课题及其阶段成果自查自纠。结题研学——先研学课题结题管理规定、优秀结题主件和佐证材料,再全程观摩效果检测工作流程,最后针对自己的课题及其研究报告展开互动提问和答疑。成果研学——先研学评奖文件,再研学优秀成果报告(含学术论文),最后针对自己的研究报告和成果报告查漏补缺。
二、校本科研,激活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之“源”
校本科研是建设县域教育科研队伍的源泉,教科室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根据初职型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经验型教师以学科为中心、专家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2]的特点,结合科研课题和上级科研工作安排,组织教师(特别是初职型和经验型教师)参加校本科研活动,由参加旅行研学和上级科研培训的教师承担主讲,县上组织专家型教师到校(园)指导并实地调研校本科研情况。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课题研究经验、先进事迹和优秀的开题报告、阶段报告、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成果报告等。
此外,我们还结合校(园)长培训和提高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教科室主任培训,以及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岗位聘任培训等,开展县级校本科研专题讲座和专家报告,以此加强对中小学校(园)长、教科室人员和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从教育科研的理论政策视野、有关领域前沿和研究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强化教育科研意识,规范课题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已有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3]。
三、诊断服务,铸就县域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之“魂”
微型课题研究“对话式”诊断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参加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究的教师,鼓励初职型教师广泛参加,一是到学校(园)进行现场诊断,二是通过科研微信群、QQ群开展网上诊断,旨在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增强科研意识,丰富科研知识,规范研究行为,形成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一对一”诊断式服务,是指每次针对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进行现场诊断,主要对象是参加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的教师,鼓励经验型教师广泛参加。首先,诊断核心问题,论证其价值和可行性。其次,诊断制定的研究方案,是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调整、按预定目标进行研究。再次,诊断实证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引导教师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反思中发现欠缺,适时调整研究目标。最后,通过组内民主测评和随机访谈了解其贡献,引导梳理措施,总结研究效果,诊断结果是否“虚化”,提炼并概括规律性的研究成果。
四、跟踪管理,推进县域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之“要”
(一)建立管理网络,保证活动有序
建立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的县、责任区、校(园)三级科研管理网络,配备科研管理人员,变“粗放型”为“精细化”管理,切实承担起指导职能[4],酌情成立学科研学团队(依托教研组成立)和综合研学团队(跨学科成立),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他们互相“搭台、补台”,加大学风建设力度,遵守学术规范,形成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4]。
(二)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活动质量
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活动前)——分别联系相关负责人,确定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参加人员,编制签到签走名册,编制活动通知,报县教育和体育局领导审批。四级联动,组织实施(活动中)——将县教育和体育局签发的活动通知,随同活动方案、签到签走名册、研学材料等发至相关负责人,由县、责任区、校(园)、课题组共同组织实施。编发简报,反馈矫正(活动后)——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编撰《简报》,发至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还发至科研QQ交流群和微信群。
(三)管理多管齐下,保证活动有效
诚信承诺管理到位。诚信承诺管理是把科研诚信要求融入课题管理全过程[1],为建立教师个人信用制度[5]奠定基础,必须遵循宽严相济、恩威并重的原则,以守信奖励为主,尤其要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给机会、有期限,有机会、没商量,对有异议的失信记录给予申辩、更改、撤销的机会。开题论证最后就是学校领导、教科室主任、课题负责人签订《诚信管理承诺书》,课题组成员签订《诚信研究承诺书》。研究中变更人员和内容等必须按照课题管理办法规定办理,课题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分管领导审核、签意见、签名,盖上学校公章。效果检测(结题)时对其诚信承诺履行情况进行民主测评。
动态跟踪管理到位。动态跟踪管理旨在加强学术自律,罚戒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杜绝“圈子”文化,自觉防范各种学术不端正行为[1],帮助教师经历申前(预案)论证、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等几个环节[9],明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最终确定可行的课题(选题)、研制计划和研究内容(开题)、将研究付诸实践(做题)、系统整理研究过程和系统概括提升研究成果(结题)[7]。每次活动都有方案、通知、简报,都实行签到签走制,相关情况都及时记入《科研队伍建设记录表》。
积分制管理到位。积分制管理是用积分来反映科研团队的综合表现,激励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内在动力。课题负责人全程参加一次记2分,成员全程参加一次记1分,每提交1份《阶段计划》或《阶段总结》按等级记3、2、1分,中期检测按等级记3、2、1分,报送1份研究简报记1分。每次开题报告或阶段成果获奖,按市等级奖记4、3、2分,省等级奖记6、5、4分。每项课题获教育科研成果奖,按县等级奖记5、4、3分,市等级奖记6、5、4分,省等级奖记7、6、5分。只参加未获奖一律记2分。
五、科研下乡,补齐县域教育科开队伍建设之“短”
在科研下乡活动中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和科研骨干,力争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激发科研情怀,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实现共同进步。
(一)选——推荐遴选,认定对象
通过推荐与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认定和选拔科研苗子、科研骨干、专家型教师和科研团队培养对象。推荐方式包括校(园)长、教科室主任、科研专家推荐和教师自荐。考查内容包括科研知识、科研态度、科研精神、科研诚信、科研行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科研贡献。
(二)育——搭建平台,培养骨干
组织培养对象参加课题培训、文献研学、成果研学、课题研究、研究推进、成果展示、成果推广、成果申奖等科研活动,给予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潜心研究,帮助他们养成动眼、动脑、动手等科研习惯,进入“教育并研究着”的工作状态,不断积累、梳理和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先进经验,召开现场会,将入职型教师培养成科研后备力量,将经验型教师培养成科研骨干,将骨干团队培养成榜样团队。
(三)留——情感关怀,表彰先进
加强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培养对象的最近发展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内容型激励理论认为,基层研究团队靠利益(物质吸引、交换原则)来激励,中层研究团队靠平台(情感)来吸引,高层研究团队靠事业(理想)来感召。我们对实质性研究、诚信研究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团队给予优待,对长期潜心教育科研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1],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继续评选表彰优秀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含阶段成果),并把各类获奖成果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业绩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重要条件[8],以此留住培养对象,特别是优秀的入职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留住科研骨干带领教师完成研究任务并促进其共同成长。
(四)用——任务驱动,专业引领
从众效应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研究行为不仅受自己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所在研究团队的影响。权变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完成研究任务的成熟度由研究能力和研究愿意来衡量,研究绩效受“能力、意愿、研究条件”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教育科研专业引领,注重给予培养对象相应的机会,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科研帮扶任务,带动身边的教师完成课题论证、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开题报告、阶段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研究任务,提升研究成果并写成论文交流发表。通过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特色[7]。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进入了“换档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幅恢弘画卷正徐徐展开。解决县域教育科研队伍薄弱,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研究型团队发展缓慢、区域差异较大的问题,务必要在思想上重视帮助教师树立研究理念,摒弃科研无用论、科研高深论、科研形式论等错误观念,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6];理论上注重培养教师科研素养,帮助他们掌握科研方法和基本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6];实践上借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东风,以“下位”校本科研为切入点,以“上位”课题带动为增长点,以教育科研专业引领为着力点,依托现有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教科室与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的有机整合,运用旅行研学、校本研修、诊断服务、完善管理、科研下乡等策略,注重引导教师把教育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6],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上,大力扶持有科研后劲的地区和学校,在模式上求优化,效益上求提高,能力上求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