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说则殆
——浅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不发言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20-01-09田永安
田永安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换言之,数学课堂中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也就是说,学生的发言应该更重要。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发言的条件,而非教师“一家之言”。实际上,在课堂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并不多,更有从未发言的学生。有趣的是,有很多学生会“做题”,但就是不愿意说,有的学生是教师点名才回答,并不积极,只有少数学生是积极主动发言[1]。
一、学生不发言原因
学生不发言的原因有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确实会存在一定的极力,教师的权威使得学生与教师不能像“朋友”一样沟通,学生的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是教师未能真正让学生放下防备,未能平等对话,学生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沉默。换言之,学生害怕答案错误而受到批评,通常情况下“不知道”“不会”成了他们放弃话语权的一种真实状态。
新课改推行以来,主动参与、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课堂上的沉默仿佛就是教学上的“失败”,许多教师似乎见不得学生沉默,而“优等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呼应就成了救命的“稻草”,当“优等生”呼应后,似乎课堂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教师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上的互动就是与“优等生”的互动,这种形式的对话是低效的。在此情况下,其他学生就此形成了“自己不需要回答教师的提问,有更优秀的同学来回答”的想法,于是潜移默化下成为了一种“习惯”。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薄弱
不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并非统一,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情况,而导致沉默不言。如: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形成体系;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尤其数学语言表达缺失。
2.心理因素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视同伴之间的评价,在成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因此,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学生不爱发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自信,不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尊心强,怕在大家面前说错,丢脸;单纯地不想说,或者把简单的问题“礼让”给其他同学。
3.课堂中走神
学生在课堂中精神不集中是常有的事情,当教师提问时,学生当然以沉默作为回应。课堂中的精神状态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有可能是:未能跟上课堂中的节奏,未听清楚教师问题,于是开始胡思乱想;学生作息不规律,导致精神无法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学科比较枯燥无味,容易发呆走神。
二、教师面对学生不发言的几点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参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载体。而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分析学生沉默的原因
学生的沉默可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的沉默,不是身心活动的静止,而是让心智进行更加自由、冷静的思考。也就是说,学生的沉默有可能是在“消化”该知识点,进行内在知识体系转化,这种沉默是主动的、是积极的。教师应当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与知识转化,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而消极沉默是指不但嘴巴沉默,心灵也沉默的现象,即文中提及的心理因素。正确分析学生的沉默和结合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对不爱发言的学生进行引导、鼓励。正确分析学生的沉默是教师解决课堂“哑口无言”的重要手段[2]。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表达
所处环境的不同,心境也不同,态度也不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乐于表达,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以更精确地把握学生是积极沉默还是消极沉默,这样学生也能更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其次,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积极发言、围绕数学学习进行讨论的氛围,要肯定正确的表达,也要肯定“错误”的表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这错误的表达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正确重要“矛盾点”。最后,学生的表达很可能五花八门,但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表达[3]。
(三)教师应改变自身角色,无意介入,有意撤出
教师应转换角色,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要启迪学生打开思考的大门,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打开。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沉默是经常有的事,面对学生的沉默,教师通过分析后,要有意识地“问”,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自主思考,这样的“问”要恰到好处,要使这样的一问无意中启迪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的“问”是有意的,却是无意介入的,是顺其自然的。对于由因理因素而产生的沉默无言,教师应尊重学生,并选择适宜的时机对其进行梳理;而对于积极沉默,教师应适当停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缓冲,有意撤出,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静待其花开。
总之,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不能“一根筋”,应根据学生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给予大部分学生思考、缓冲的时间。同时,要对消极沉默采取相应的措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