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01-09计淑琴
计淑琴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实验小学 宁夏吴忠 751300)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兴趣是引导一个人追求新事物的重要契机,小学生更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领悟学习奥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熟悉感。小学生在课堂中会被生活情境吸引,由此产生求知欲,能在认真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引入情境:假如我们学校明天即将举行一场春运会,其中一项为圣火接力赛,大家现在通过口算完成任务。(教师为学生逐一出示口算题),具体指名某个学生说出口算题8+5/9+7/15+89/300+870……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计算热身完毕后,教师带着学生愉快地进入正课学习:“由于大家刚刚在接力赛中表现良好,所以老师会带领大家一起参与野生动物园,在动物中分别有熊猫98只、丹顶鹤109只、金丝猴345只等,请问熊猫和金丝猴一共有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列出竖式,并提醒学生“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学生在多道题目的计算中理解了连续进位加的算理,最终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
二、加强动手操作,点燃学习热情
一节课四十分钟,小学生很难在整节课中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可借助动手操作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保证学生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成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平面图形的共性,当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挑战画三角形,使学生在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含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三根小木棒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在完成操作之后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培养了创新思维,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此外,动手操作活动能为学生以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小学生在操作环节中能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由此点燃学习热情[2]。
三、巧用网络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形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会对色彩夺目的图片产生兴趣,且生动形象的视频能降低学习难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图形的运动(三)”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出示风车的图片,并生成问题:“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呢?”教师抓住学生爱玩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用课件再次向学生展示“钟表”图片,学生发现物体旋转的共同点,教师借助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学文化价值,学生也会意识到物体旋转是存在方向的,形成了学习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巩固应用环节教师可通过多种旋转运动的图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出表扬或鼓励性的话语,更好地激励学生前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善用兴趣为学生打开求知的大门,设计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生能在学习的关键阶段掌握数学学习的多种方式,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情绪,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