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2020-01-09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

天津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字义粽子字形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 陈 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汉字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百姓的文化意识、风俗习惯,一直以来,识字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识字教学普遍忽视汉字文化,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识字教学忽视传统文化的表现

(一)识字教学的内容,缺乏对汉字内涵的挖掘

在课堂中,一些教师只关注识字的结果,忽略了识字的过程,也较少去关注汉字字形、字义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思”字为例,有教师将其拆分为“十张口,一颗心”。这样拆分字“形”看似简单、易记,但与“思”的字义毫无内在联系。学生记“形”而不明“义”。而“思”是会意兼形声字,古人是这么写“思”的()。“思”的上面不是田,而是囟(指大脑),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所以“思”的本义是思考。当学生理解了“思”的文化内涵,就不仅可以记住字形,还能因为字义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二)识字教学的形式,缺乏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汉字笔画繁多,有些教师习惯使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禾”字,有的教师是这样讲解的:“木”加一“丿”,就是“禾”,禾苗的“禾”。这样教,学生对字义理解了吗?不然,禾的早期字形像是一株成熟的禾谷(),上面是沉甸甸的穗子,下面是茎叶。禾苗上面结个穗,熟了就会往下坠。后来“禾”成为结穗的谷类植物的总称。所以带“禾”的字,基本都跟庄稼、收成有关,比如:穗、种、稻、秋等。这样教,学生对“禾”的字形字义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搬”硬造、简单的“加”“减”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汉字的字义的理解并不透彻,这种只追求识字量,忽略识字质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若学生在识字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识字效率必然是不理想的。

二、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的策略

(一)追根溯源,探寻汉字形义起源的文化意蕴

汉字最特别的地方是它最“像”人,而且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但现在大多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通过加强字理识字,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中的生字“泉”(要求会认会写),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加一加”(白+水)等机械的识字方法。科学而有文化的教(学)法是,不仅扩充词汇,如“泉水、泉眼、喷泉”等,还要了解“泉”的“文化寓意”。教师可以呈现“泉”的原始字形(),让学生观察,上面是个石窝,窝里有个泉眼,下面是涓涓的流水,所以“泉”是表示水的源头,“泉”上面加一个表示山崖的“厂”,就是“原”,表示泉最开始流出的地方。后来又加上“氵”成为“源”,有个词语就叫源泉。这样教与学,不仅记得住、用得好,而且有趣味、有文化。教师细心挖掘汉字的起源故事、造字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字的根源所在,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热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

(二)引经据典,了解汉字王国里的历史典故

每个汉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可以尝试发觉汉字背后的历史典故或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教材呈现了山字的象形字。那么教师要如何把握这个教学点呢?“山”是一个象形字(),它早期的字形很像三座并列的山峰,后来突出了中间的主峰。以“山”为偏旁的许多汉字,字义大多跟山、山势有关。比如:峰、峭、岭等。“山”字的背后,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教师就可以引入故事《愚公移山》。通过“山”字的故事拓展,学生对“山”字的字义了解更加深刻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持之以恒的毅力。当教师融故事于识字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会被激发,他们对要学的生字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冰”引出《卧冰求鲤》;由“叶”引出《一叶障目》;由“水”引出《大禹治水》;由“舟”引出《刻舟求剑》,教师不仅可以在课上跟学生分享关于汉字的历史故事,还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去找一找关于这个字的典故,这样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不少。

(三)拓展延伸,推动传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

汉字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尝试去挖掘识字、传统文化与社会的融合点,可以立足课本,找到合适的“拓展点”,将课堂延伸至更为广阔的课外,才能让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粽》时,学习“粽”字,教师就可以这样拓展: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同学们知道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吗?很多同学们会提到“吃粽子”。其中“粽”是米字旁,古代粽子大多用黄米、糯米包裹而成。那关于粽子,你对哪些方面最感兴趣呢?分组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第一组:南北方,吃粽子,大不同。

第二组:外国人吃粽子吗?

第三组:粽子的种类研究。

在这个研究性学习作业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发现,粽子不只在端午节吃,经过不断发展,粽子出现了多个品种,南北方吃粽子的习惯也大有不同。粽子还流传到了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粽子等等。这一次研究性作业源于汉字“粽”,既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也是一场始于语言,驶向生活的文化旅程。学生在收集、了解民风民俗的过程中,不仅了解、感受了文化的差异,也增强了传统文化意识。教师还可以尝试去设计一些有关汉字的小游戏。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学习“册”字后,教师可让学生用卡纸模仿古书样子,动手实践:打孔、穿线、折叠、绘画等制作“册”。制作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写错了,怎么修改“册”上的错字呢?先用刀把错字刮去,再重写,“删”不就是“册”后面加一把“刀”。由此可见,汉字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感悟汉字的魅力,生动有趣。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能促进文化的发展。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让其与识字教学深度融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学习汉字,还极大地激发了识字写字的兴趣,同时也在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精神财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全面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字义粽子字形
好吃的粽子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端午节,粽子香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端午节吃粽子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