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以IP-STI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
2020-01-09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戈 红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在多年坚持“主体性发展教育”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国家和地方的课改政策,分析学校课程优势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理念、学生培养目标等核心理念,系统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三层”的课程框架,各板块课程均按“主体奠基课程”“融合拓展课程”“研究发展课程”三个层次设计,通过课程的统筹实施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建设实践中,学校又积极探索重点领域课程建设,在符合课改政策的前提下,聚焦重点领域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将领域内的相关课程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努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重点领域课程建设,以学校入选天津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和全国知识产权试点校为契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统一起来,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在重新梳理了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类课程基础上,整合并二次开发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重点领域课程——“IP-STI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思路
“IP-STI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科技活动特色与知识产权试点校经验,经过梳理总结和二次开发形成的。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是伴随人们法律意识苏醒而出现的一个词汇;STI即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科技创新)的缩写,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IP-STI综合实践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融合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将相关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在项目统筹下实现课程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锻炼机会。课程开发把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聚焦创新素养培育和实践能力提升。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体验、校本课程与社团等活动,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三、课程实施
“IP-STI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发生成。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求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拓宽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将知识产权知识的理论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一)基础奠基类课程的实施
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的科学领域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技术领域课程,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以及科学领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对国家课程各学科教学中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考察探究类活动,开展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和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二)融合拓展类课程的实施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注重多元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探索“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开展专题教育,如校园科技节、科普周、科技主题班会、科技报刊与宣传展板的制作与展出、科教片放映,建设学校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网站等。同时注意将专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教育目标。面向科技爱好者和科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开设科技与知识产权教育选修课程,同时学生们自主组建多个相关社团,小发明、科幻画、科技论文、科学DV制作、发明创意设计、组装机器人、熟悉单片机、智能家庭、美境项目、无人机训练等,积极参加区、市、全国级的各项科技创新大赛、知识产权申报,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三)研究发展类课程的实施
重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将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探索活动和项目实践课程中的体验收获升华为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相关的小课题。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以知识产权教育为内容开展。在准备阶段,学校给学生做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再给学生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选题指南,引导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注重知识产权案例的收集,并把有价值、有推广作用的案例编写成册,让自己的研学报告成为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鲜活教材。
四、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独特性,学校整合课程、教学与评价,把评价过程变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查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四部分,根据学生活动表现,记载课程基本学分和绩优学分。基础分从考勤、活动参与、成果展示、特别贡献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可自行组成研究小组,整理学习成果,选择共同研讨某一个话题或者自行选择话题,收集多种媒介对同一话题的表达,就一个主题进行辨识性评价,形成书面材料,如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作品、小论文等,鼓励跨媒介展示。鼓励学生发表作品和表演,对优秀作品和活动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辅导、推荐符合条件的作品申报国家专利。
五、课程反思与提升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
要进一步挖掘国家课程各学科教学中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梳理相关项目与研究课题,要特别强调选题的探究性、可操作性、应用性、实效性。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创新发展的实践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与适当的奖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新时代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育形势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为强烈地聚焦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上,即需要教师秉承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提升、深入反思。要不断加强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提升指导学生规划与实施活动能力,提升教师对综合实践教育的专业指导能力。
(三)要注重统筹综合实践教育资源建设
进一步建立完善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协同共享,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的育人功能。要注重统筹管理,推动学校与实践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