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0-01-09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育者理论课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多角度多视阈去深入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这些心理要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及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探析,只有科学把握各自的内涵,才能对它们有深入透彻的认识,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的必要性,更好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为了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新兴学科,起步晚,但发展快,逐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和政府的重视。虽然历时短暂,但其原理和方法一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其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内容方法、研究意义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鲜有其具体实践运用的研究成果。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关注程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二者的分支和交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显著增多,并呈现上升趋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把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从字面上不难看出“亲”“和”是其构成的两个关键,所以在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之前,必须准确理解何谓“亲和力”。“亲和力”最先属于化学领域概念,指一种原子或分子与另一种原子或分子间的关联属性[2]。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用以形容人、组织和群体之间相互趋近的关系。但从其词源角度不难看出,“亲和力”是一种既“亲”又“和”的力量。“亲”,至也,形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用亲,多有亲切、亲密之意。“和”,包涵的意思更为广阔,天下太平谓“和”、风调雨顺谓“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谓“和”,可解释为平和、和谐之意,但更体现的是一种天下万象包容共生之态。所以,笔者认为亲和力不仅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趋近的关系,还可以用作描述拉近人与物、物与物距离的一种力量。因此,笔者认为“亲和力”是指一种能够拉近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距离以达到亲密和谐关系的力量。

在明确了“亲和力”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动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一定是为教育对象服务的,以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认同感为具体表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定是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在其内容上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就要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过程不是杂乱无序的,一定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基础,以教师教书育人的规律为遵循。综上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等规律的前提下,为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认同感,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之间看似没有多大的关联,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分析和规律把握,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其亲和力的提升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合理设计,也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境创设等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运用的效果,能够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所以,灵活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少年在多元社会中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之一,在青少年教育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者的必备培养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是一门课程,但它又是由众多要素协调统一构成的整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升育人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下面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角度,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动态层面: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构建需要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是“人”,是由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构成良好积极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在有序进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成效。这种积极互动关系的构建,从教育者角度出发,需要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怀教育对象,尊重对象个体差异,关注对象个体独特个性发展。积极互动关系的构建一定不是单方面的,从教育对象角度出发,也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者和接受者,主动参与教育者提出的各项教学内容,积极与教育者进行课堂互动,及时反馈课程效果。这种积极互动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直接体现之一,是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的关键参数之一。基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积极关系构建需要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是当下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静态层面:课程内容和体系的社会生活底蕴积淀需要亲和力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分别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各自发挥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静态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后续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更是大学教学得以发生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需手段[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创新性构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他们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这些需要都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的生活世界中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体系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底蕴,这种社会生活底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得以实现。具体体现为,首先应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符合其心理需求才能真正的走进教育对象的内心深处;其次要和社会主旋律的价值导向相吻合,只有顺应社会主旋律价值导向的内容才能让受教育者提升对思政理论课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基于心理学角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诸多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根据教育对象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合理的心理学效应和创设适宜的心理情境等方面,都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理论依据。基于这些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就应该从以下三个转变入手。

(一)从平凡到卓越:聚焦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品质培养,绽放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引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引路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积极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体和把控者,其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人格优劣、个性健全和心理素质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知、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优秀的心理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准确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和稳定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等[5]216。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待学生的宽容亲切、对待工作的认真勤奋、对待事物的执着追求、人际交往中的自信豁达、遭遇困难的坚忍不拔等等。只有自身心理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一定要聚焦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品质培养,实现教师素质从平凡到卓越的转变,积极主动关怀学生,绽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爱的色彩。

(二)从消极到积极:着眼学生的心理规律把握,提升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身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然而,随着信息多元化浪潮的席卷而来,青少年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针对青少年思维活跃和个性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把握其心理规律在青少年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规律是人们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及表现出的发展趋势[5]201。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学生来说,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可运用的心理规律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驱动规律,通过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在所需,激发教育对象接受动机;二是心理互动规律,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过程,使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知行统一规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内化外化相统一,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四是反复重复规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反复强调,让它成为时代主旋律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着眼学生的上述心理规律把握和运用,有利于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程教育内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方式方法,营造学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教育环境氛围等等,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驱动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

(三)从单一到多样:注重教学过程的心理情境创设,激发课堂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心理情境就是充分运用情境因素,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刺激教育对象的感官,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5]18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积极感情、形成学习期待和营造和谐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创设启迪思维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挑战;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通过语速语调语音的变化,或者语言风格亦诙谐幽默亦引人入胜的转变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创设犹如现实的生活情境,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们可以有更好地感同身受的体会,同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应用等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情境创设,从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多维模式转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活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育者理论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