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与融合:微视域下高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实效性的思考

2020-01-09曾喜云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融合内容

曾喜云

(湖南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1]。高校价值观培育的对象为青年大学生,而青年大学生又大多处于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场域中,因此高校微阵地的建设是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扣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一、深化研究,聚焦理论弱点,推进理论指导实践

建设好微阵地、加强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在于微阵地的开发运营及各项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在于借助平台如何有效实现价值观传播及教育。因此平台建设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并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微阵地主要包括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 官号等但不限于以上几种,还包括使用各种信息化小工具。

理论研究主要着眼于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微媒体的研究。如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信息传播的规律及特点,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各方面的影响。二是微平台的学习和研究。如微信等各种微平台和微博运营的技术、经验等。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研究。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也是微阵地信息传播中最关键的要素——受众群体。要实现价值观教育信息的精准推送及学生零距离接受,首先要整体研究把握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特征、所学专业特色、生源地分布等。如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为00 后群体,他们与90 后有较明显区别,应把握00 后学生的特点及所思所想。大学生基本情况可通过相关研究论文和学生入学基本数据等途径获得。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关注和使用习惯,如日常用微信、QQ、微博等时机、频率、重点关注的时段、关注使用软件的偏好度等。这些信息既可利用数据获取技术获得,也可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综合分析获得。最后要熟悉了解学生当下正在经历的学习生活事件。从校园微观生活来看,要了解学生是否是新生正在军训、正在适应大学生活,还是学生毕业季面临择业就业压力,或者是学期末正为考试做着各种准备。从社会宏观环境来看,做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关注中美贸易摩擦,也关心新冠疫情的防控,并引发各种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信息传送端也就是传播学中的信源,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信息浏览习惯,从而实现价值观内容编码的同步在场、在线、在理。四是加强对时事动态和热点把握,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确保微平台的建设突出政治站位,明确思想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鲜活的时事热点中。如现在全国都在进行疫情防控,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人、自然与社会关系,把握其中规律;思考疫情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作为大学生如何响应党和国家抗疫的号召,体现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等等。五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便于开发利用、可亲可近等特点。通过深入研究,把握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找准地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丰富教育形式,实现先进文化的弘扬。

聚焦以上理论突破点,通过团队作战的方式,加强合作报项目、写论文,以理论的深化来促进工作实践,在实践的推进中增强培育成效,进一步检验和深化理论研究。

二、线上线下,聚焦素质技能提升,壮大平台建设力量

微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微平台阵地的建设。阵地建设的关键又在于建设力量的壮大。提升平台建设力量的关键在于提升建设队伍的素质能力。平台建设力量主要包括校院两级负责新媒体宣传工作、运营指导教师队伍及阵地建设主体力量——学生运营队伍。其中学生运营队伍是平台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队伍应由具备新闻传播相关知识背景并专职从事新媒体宣传工作的人员组成。学生队伍应由一批政治可靠、有工作热情和实干能力,且对新闻传播、计算机软件等感兴趣的各年级学生组成。学生队伍应做到结构合理,各年级、专业、性别等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集思广益,也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学生队伍的具体素质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新闻媒体人的基本媒介素养如新闻敏感度、内容整合能力,熟悉编稿、组版、制作等编辑应用能力,又要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如音视频的后期剪辑 制 作、相 关 应 用 软 件Photoshop、HTML、Javascript 的使用等,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主题活动策划能力和平台运营维护能力。

建设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于学习。学习的内容上,既包括技术的学习如推送文的编辑及推送、排版的优化、微信延伸功能的开发等,也包括新媒体的运营及交流能力、后台的实时监管等,还包括政治理论知识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解读、对时事热点的独立思考和正确引领,具备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素质。学习的方式上,线下采取校内外的培训交流,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学院专业的优势,组织技术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可依托学校的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团,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要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队伍间的交流。线上则可采取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新闻写作、微媒体运营等相关教学慕课,选修并拿到相应学分。

三、品牌战略,聚焦凝练平台特色,推进特色品牌栏目建设

高校微平台要有影响力,建设就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确定不同阶段的主题,围绕主题,集思广益,不断充实主题、扩大主题的影响力,并逐步凝练平台的特色。

扩大主题的影响力离不开品牌栏目的打造。品牌栏目的设置上要软硬结合。平台既要有关于院系新闻、动态等硬性栏目,也要有温情的富有人文生活气息软性栏目,回应关注大学生的各种关切,讲好“校园故事”。

要时势结合。一是打造时事热点专栏。要抓住重要的节点如校庆、开学季、毕业季、青年节、教师节、建党节等及时推送宣传专栏。推送内容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表达方式要可文可图、可语音可视频。如果技术上可以支持,甚至可以制作H5 产品,如学习人民日报2017 年为纪念建军90 周年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H5,引发学生参与海量热潮,正能量与刷屏同时在线。二是打造人物专访栏目。可对学校优秀师生代表及优秀校友代表进行专访,通过身边优秀事迹的宣传,树立起学生易于接近、乐于学习的各类榜样。三是建设时光轴栏目。如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可推出七十周年专题,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国家各层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亦可通过回顾自建校、建院以来的发展史,展现校风校貌的同时,引导学生回溯往昔、展望未来,激发起学生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的强烈情感。

要动静结合。平台上既要有大量的推送专栏,也要有互动参与栏目,通过动静结合,增加学生黏性。如针对00 后爱展现自我、爱参与、更喜欢以图说话的特点,设置随拍专栏,在后台的审核前提下学生可随传一些正能量的照片和视频。还可设置跟知乎相类似的网络问答社区专栏,同学们可提出自己疑问及所思所想,问题可来自校园生活方面的疑难,也可关乎国家大事、民生设计,既可邀请老师进行专业回答,也可以让师兄师姐等过来人进行现身说法,亦可实现同辈群体的互慰互助,在一问一答中交流知识、分享感受、积累经验,亦在平台整体把控中实现同辈价值观的相互教育。

四、内容为王,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教育时效性

供给侧是当前经济改革中的热词,借用到微平台的建设上,主要是指平台作为内容的生产与推送方即供给端要狠抓内容质量,以优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实现有效的价值观教育。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平台比作信息高速公路,优质的内容是行驶中的高性能汽车。信息高速公路,路再宽、流速再大,它只是为汽车提供了一个行驶通道;而要想跑得快、稳,关键取决于跑的是什么车即优质的内容。优质的内容是微平台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内容好才是王道。对于一些商业性的平台更是如此。

对于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微平台而言,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的内容?政治导向正确是首要。推送内容的政治站位是否正确是其能否成为优质内容的首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票定优的关键。也就是说在生产创作、选择和传播内容时,一定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娱乐性与严肃性、个性化与主流要求的关系,符合主流要求和价值理性是进行平台运营、内容推送的底线要求。[2]

关联价值观教育是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宏观的内容体系。如何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采取多样方式对学生实现不动声色地解读、渗透影响是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信息传播的维度,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信息编码。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来承载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把握内容转换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准确性。[3]

贴近学生是关键。内容要走心,还得走近、走进学生心里。越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及以此加工的原创内容、越是学生最近关心的热点、越是契合学生叙事表达方式、越是符合学生阅读关注习惯的内容,也就越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点赞、转发及留言率就高。如立足所在学校的专业、行业、地域,对本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就业导向、行业的热点、地方特色所进行的分析和关注,围绕学生近期最为关注的电影、歌曲、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分享优秀个人及群体的心得感悟及人生经历的分享等。平台可采取主题征文的方式鼓励专业写手和业余写手投稿,进行校园小说创作(连载)、系列深度报道,形成原创作品集等。只有学生关注,后续教育影响的发生才有可能。

内容表达多样是条件。内容表达形式力求多样生动,具有趣味性。要多推送学生乐于接受的微视频、图片、注重教育内容传播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场景化;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化产品为依托的线下产品,实现网络宣传、实地参观和产品使用相结合。在语言表达上要避免语言晦涩、难懂,力求生活化、网络化、平实化,尤其可多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典故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重要场合的“习”语。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的新年贺词,勉励大学生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打造内容爆款是追求。获得学生持续关注,在学生中反响大、甚至引发学生线上线下热烈讨论、影响面从校内到校外甚至扩及全国的内容推送就是内容爆款,这也是内容制作的终极追求。也许对各二级学院来讲,要成功打造一个影响延及校外的爆款很难,但学院内的爆款及校内的爆款,在一定的努力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高校的宣传部门应积极引导各学院之间的评比和竞争,激发各学院平台建设的潜力,多出精品和爆款。

如何生产优质的内容?一是转变观念,树立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对于学生来讲,生活在新媒体时代,要获得各类信息非常容易,每天也会浏览很多公众号和使用各类APP。对于技术、资金及信息视野有限的校园信息平台而言凭什么来获得学生的关注?那就是校园平台在“追热点”“蹭热度”的同时更应关注处在社会热点中、生活在微观校园里的学生们。因此,内容推送要回应学生的关切,学生就是用户。正如今日头条声称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在议题的设置上,要立足自身,找准切入点,体现独特的视野,落在人性化的细微关注上。唯有如此,校园平台才能从海量的热点解读中脱颖而出,学生才会去主动选择、关注和理解,甚至主动传播。在创作内容时,要精耕细作,要把它当作产品一样进行反复打磨,未达优质标准绝不“出厂”。二是依靠技术支撑,用户画像精准定位,实现精准化推送。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用户画像数据,分析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在推送时才好结合学生日常作息规律,再结合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等,实现推送时间点上的快、准、狠,既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的时效性,也能极大调动学生浏览点击、回复点赞、分享转载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及时分析和总结,注重反馈,适时进行调整。利用统计分析工具,统计推送文当天累积的点击量,筛选出最受关注的推文及主题,分析其原因,明确下步精准化推送策略。三是统一制作与分散加工。对于一些主题较为宏大的主旋律内容,学校宣传部、团委要进行统一制作,分发至各学院。各学院可以直接推送,也可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分散加工再进行推送,以满足不同学院学生的关注需求。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讯,大众参与与团队精制。素材来源广泛是生产出优质内容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讯,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投稿创作,多出原创作品。此外作为平台建设团队,要进行选题的策划,集群之力精心制作。五是重视反馈,加强审核和管理。加强审核和管理是推送前不可缺少的一环。推送后则要重视用户反馈。用户反馈包括主动反馈和被动反馈两方面,主动反馈是指学生通过投诉、留言等方式直观地表达对推送文的看法,被动反馈主要通过推送文的阅读、点赞、分享率表现出来。分析反馈的情况要结合推文的数据进行,以此追加或减少相关的推送,并进行总结和反思。[4]

五、融合交流,聚焦媒体传播新趋向,力推价值观的全媒体传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高度重视,不仅把媒体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还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媒体融合。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还专门以此为题对为什么要融合、往什么方向融合、如何融合以及如何推进融合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回答和指导[5]。

以微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因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参与便利等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但传统媒体因权威性强、专业力量雄厚、建设经验丰富等优势仍不可替代。而在高校校园内,新媒体的“野蛮生长”与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已成为校园媒体生态中不可忽视的现象[6]。高校校园媒体只有通过资源配置,将优势汇集,实现媒体间的融合,发展全媒体,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因此,高校应充分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牢牢占领舆论高地,加快校园媒体融合,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积极宣传媒体融合理念,把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自媒体融合从宣传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推进融合,尤其是中央级媒体融合成效显著。高校因单位属性、资金、技术等原因,媒体融合工作相对滞后,融合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融合是两种媒体的此长彼长,是信息内容借助媒体融合发生的化学反应,将重塑信息采集、生产和发布的全过程。尤其是5G 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5G 时代的媒体融合将实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智能化、视频化和场景化,并将实现“万物皆媒”即万物互联。因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变化,及时更新媒体融合理念,学习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打造并完善高校系统的高端智库,引领‘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变革”,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7]

其次,要对媒体融合发展明确定位。校园媒体区别于社会媒体及商业媒体,受众相对单一,主要是校内的广大师生及校外的家长及校友等;功能相对集中,主要植根于校园,服务师生、教育管理师生。校园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因各高校在发展定位、发展历史、所处地域、校园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独特的媒体融合生态格局才是高校校园媒体在众多各类媒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再次,要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在统一领导下组建融合工作室,负责学校各级各类媒体融合工作的统一监管与指导,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矩阵,共同发声,汇集弘扬正能量的合力。各级各类媒体既包括学校及各二级学院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QQ 号、微博、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等,也包括教师、学生个人建立的有影响力的微信、微博等。融合来自管理力量、研究力量、实践力量、技术力量的汇聚和协作。只有共同发力,才能汇聚成融合的磅礴力量。

最后,要做好融合产品的开发,实现信息产品不同定位及精准发送。对于不同学校而言,应当依据自身情况,与不同的受众需求相契合,进行准确定位,并对自身产品的特点加以强化,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本校圆融文化的凝练和总结,开发成圆融产品,对于本校内强凝聚力外树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校园媒体而言,高校校园媒体应当依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实际运行规律,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发布框架,生产出定位不同、个性迥异、特色鲜明的优质信息产品。网络媒体产品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产品要突出时效性,适度报道专题化及碎片化、个性化的新闻、信息;传统媒体产品则可突出主题性、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报道。

总之,加强微阵地的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应聚焦理论研究,以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实践的不断推进,是微阵地发展壮大的内在基础;应聚焦团队建设,提升建设力量的素质,是微阵地持续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应聚焦内容改革和品牌战略,增强学生用户黏性,是扩大微平台阵地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应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大力开发融媒产品是微阵地不断创新,在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价值观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我的价值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主要内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