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新中国的历程、意义与经验
2020-01-09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永州行政学院、永州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围绕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发现关于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贯穿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始终,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点,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人的现代化有序发展,对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针对不同时期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对人民的高度关切不断推向高潮,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中国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人的本质、价值、发展等方面得以稳步推进,经历了曲折探索、成熟巩固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
(一)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 年)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铺展开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首个成果,即毛泽东人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清楚地发现当时中国的问题,认识到我们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的解放和生存问题。为此,他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针对这一观点,他找到了一条解决的办法,即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他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这些主张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朴实的人文情怀。具体来看,他在人的本质、价值、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1.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毛泽东强调人的阶级性。他认为,人是阶级斗争的动物,是社会的动物。这表明人具有明确的阶级性、社会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不同。人可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人心,改造世界。在阶级社会里,人的阶级性决定了人应该具有政治立场。这意味着超阶级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立场是为了人民,而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却是为了自己。他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对人的考察放在其所处的阶级环境中进行剖析。这意味着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工人阶级的本质特性就是用暴力手段打倒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而资产阶级的本质特性却是用暴力剥削和镇压工人。
2.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要求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人要互助互乐、团结友爱。在此,我们不难发现,他充分肯定人的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的支撑。就社会价值而言,他认为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充分肯定人的社会价值。他重点论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人民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个人价值通过集体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相对于人民群众是渺小的,个人应该为集体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集体和社会应尽可能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要。
3.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毛泽东十分关心人的发展。他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高度关注,提倡劳动者应有觉悟有劳动,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浪潮中,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社会条件。他充分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人从未有过的精神自由和社会地位在新中国得以发扬和发展。他强调人应在把握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摆脱自然的限制,成为自然的主人;在对社会必然性的理解中,超越社会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人;在对自然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把握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本身,成为自身的主人。1957 年,他对干部提出又红又专的要求。他关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主、兼结合”的思想,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1966 年开始,中国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遭到了重创。这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常态。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严重忽视人的本质、价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致使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过分夸大、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出现了中断。
(二)成熟巩固阶段(1978—2012 年)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新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党中央果断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重新恢复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得以重新恢复。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对毛泽东人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1.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人首先是经济人,我们要关注人的利益问题。他多次强调,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重视物质利益问题,要讲多劳多得。他从人的本质的维度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为我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他清醒地判断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人的需要。
江泽民从人权层面阐释人的本质。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基点。他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2]。他认为,人权必须与国情放在一起谈,才有意义,任何抽象的、脱离国情的人权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注定是不能够实现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人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涉及人权和其他一切权利。主权高于人权,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人权都要依赖于本国或本地区的政府自主去保障。
胡锦涛指出,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3]的风尚。人自身才是人的根本着眼点。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时代命题,把人作为党执政的核心要素来看待。他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个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一切热爱祖国的劳动者。他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护人民的各种利益。
2.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按劳分配是分配方式的主体,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有机统一起来,更多地满足个人需求。他把人的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和集体当中通盘考量,凸显其深厚的为民情怀。党和国家应统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绝不可漠视个人利益。他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把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牢牢放在心上。四项基本原则很好地诠释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江泽民指出,要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4]407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他人民立场的真实写照,是其人学思想的核心要义。党要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以人民利益为先。人民是党执政的依靠力量,应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赢得民心,党的领导才会行稳致远,党的执政才会长治久安。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树立人本价值取向。他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指出为了人民是发展的目的、依靠人民是发展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的各项利益。个人的价值是否集中体现是衡量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3.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的理论。“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5]。他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知识和人才。社会主义必须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这样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
江泽民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衰则国家衰。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直接推力。青年人才更是社会进步的后备军,既要有文化知识,更要有思想道德。他指出,要长期培养立志为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4]370。
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然而人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道德素质滑坡等,势必与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格格不入。从人的发展视角来看,就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要尊重自然,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八荣八耻”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2 年—)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有了新的解读,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1.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4。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就是人的本质。人民群众通过辛勤的劳动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幸福是干出来的。人们的辛勤劳动既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又是对自我的认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同时,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衣食住行得到满足的时候,人的需要层次就会提高。人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追求上,还追求精神上以及其他层面上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前,人们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其生存发展要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离不开社会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就必须立足国情,在现实关系中审视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基于这点,作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在湖南十八洞村进行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扶贫的目的是解决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使其过上小康生活,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红利,感受到党的温暖、初心和使命。这一理念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性的高度关切、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2.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充分体现了他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首先,人的价值主要是由他的社会贡献来衡量的。“老乡”即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者、探索者、亲历者,对小康社会的贡献大小衡量着他们价值的大小。我们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才能实现小康。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握地区间差异,考量先富带动后富的可能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解决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问题,整个社会的全面小康便迎刃而解。
再次,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人民群众依靠劳动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的物质的丰裕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即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才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没有个人的劳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人民群众的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将奋斗目标定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美好生活包括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等,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梦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载体和实践目标。
中国梦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没有个人梦的实现,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中国梦的实现。个人梦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梦想,是个人才华的全面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人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更重视人合理的精神诉求。他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方面,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对个人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为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
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修课。在经济建设层面,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放在首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必然要求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人格的塑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在政治建设层面,促进人的国家意志的养成,忠于党、国家和人民,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浸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培养有用管用好用的、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文化建设层面,其实质就是提高人民的素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为此,必须要专门研究人。在社会建设层面,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需要着眼于人的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关键点就是处理人的问题。所以,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应用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当然,原因错综复杂,比如经济不强、政治不稳、文化不活、社会不堪、生态不兴等。改革开放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贯彻落实,一些人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勇于解放思想,才开始触碰人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党中央对人的问题不断重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逐步形成,一大批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高精尖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他们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整个中国不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也不断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德智体美劳、人的需要、社会关系等的全面发展,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平等和谐相处,就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打造一支为人民伸张正义的执法队伍。对于案件的处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营造人人遵法守法的社会环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经济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也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所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的身心伤害很大。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不断重视,尤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让百姓喝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看见满眼绿意,提高人们身心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习近平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6]189,“共同富裕”是“根本原则”[6]13。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对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让受教育者把聪明才智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视和保障人民的健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相互交流还不是十分频繁,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实并不是很多。这意味着中国人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交往还不是十分紧密。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话语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和其他地方的交互形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交流合作所喷发出来的激情火花,充分证明了人是交互的动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人与人的交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一个原创性理论贡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致力于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研究中国与其他地方合作关系的共赢性、中国人与其他地方人交往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与其他地方命运交织的整体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它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目标是非常契合的。
(一)首要前提:实现人的解放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像苏联那样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曾指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采而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8]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分析当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经过浴血奋战的艰苦努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9]。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程告诉我们,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永恒的课题。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繁荣昌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引领下,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现第一次飞跃,实现了人的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生活在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客观真实写照,也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解决“人”的问题的完美注脚。
(二)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扫除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两个凡是”思想和一切旧有关系的束缚,改变了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10],这里的富裕指的是共同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蕴含的贫富差距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蕴含的价值追求出现不相适应的局面,给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即如何解决好人的差异(个性)与人的需要(共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得以加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典型具象。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自身解放和自由,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等条件。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焕发出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实质上是我们党从旧有的“人斗人”观念转变为现在的“人为人”观念,进而向“人爱人”的现代化标准转化。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阶段性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修课。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需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逐渐消灭剥削和两级分化,实现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
(三)根本原则:坚守人民立场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提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看作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当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站在人民一边,绝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半点利益。阶级斗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政治的主旋律,为人民而向敌人斗争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我们党从政治的高度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的首要任务,即服务于人民;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其中讲到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毒害甚巨,致使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举步维艰,既有经济的压力也有思想的桎梏,不仅要解放人的口袋还要解放人的脑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党及时地把人民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考量,从经济的视角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的社会属性,即藏富于民;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把人民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人心向背。我们党以党建思维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的现实指向性,即人民利益至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一味追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忽视生态环境恶化的方式,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看作是人类的重要事情来处理,把人与自然放到一起来谈。我们党从生态的层面诠释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的环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来衡量,强调人民是新时代奋斗目标、战略安排、战略布局、整体布局、其他重要方面得以实现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从全新的角度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重要保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势在必行,需要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讲政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德才兼备、求真务实、严守纪律、扎牢制度笼子和零容忍反腐。坚强有力的党,离不开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不二法宝。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能够使中国共产党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向纵深发展,做实做细做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辩证和历史思维审视人;做到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务实的做派服务人;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用审慎的态度看待人;保持战略定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坚强的毅力说服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问题意识关注人;重视调查研究,做到胸中有数,把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用求真的心态重视人;发扬钉钉子精神,遇到困难不怕不跑,一张蓝图干到底,用斗争精神鼓舞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学习的热情激励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不断释放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潜力、张力和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催化和强心剂。
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促进了中国的蓬勃发展,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全部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和主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为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