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的治疗新进展
2020-01-09曲保全刘青武杨知山杨顶权
曲保全,刘青武,杨知山,杨顶权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 皮肤病与性病科,北京 100029;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 100010)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具有增生能力强、复发率高等特点。轻者影响皮肤美观,重者引起疼痛瘙痒,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众多,如手术、放射线、激光、压力、硅胶、冷冻、药物治疗等。为方便临床医师更好把握瘢痕疙瘩治疗的新动态、新方向,本文将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1 物理治疗
1.1 激光辅助给药技术(laser assisted drug delivery,LADD)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激光包括脉冲染料激光(PDL)、CO2激光、Nd:YAG 激光、Er:YAG 激光等。传统理论认为激光可产生局部热效应、损伤毛细血管、减少血供,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生长。新观点则认为皮肤屏障功能会限制局部用药的吸收,而LADD 可通过激光烧灼,在皮肤产生微小通道,增加经皮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率,减少药物用量[1]。
Alcgre 等[2]报告1 例广泛性顽固性瘢痕疙瘩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后,局部涂抹并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再涂抹2%莫匹罗星软膏,数次治疗后患者瘢痕疙瘩体积、厚度明显缩小,疼痛症状减轻,且无任何不良反应。Waibel 等[3]将20 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2 组,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后,分别局部应用曲安奈德或5-氟尿嘧啶,结果发现,2 组患者瘢痕疙瘩面积均有缩小,但2 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5-FU 组不良反应更少。Kraeva 等[4]对1 例病史10年的头颈部瘢痕疙瘩患者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后,局部外用0.1%曲安奈德软膏,数次治疗后瘢痕疙瘩在厚度、柔软度、色泽方面改善明显。
LADD 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与病灶内药物注射相比,可明显减轻患者治疗痛苦,但尚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故仍需临床医师进一步研究、探索。
1.2 加压硅胶治疗
硅胶制剂预防瘢痕疙瘩的机制与其限制皮肤拉伸、封闭水化作用相关[5],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建议将硅胶制剂用于预防一线治疗(手术、药物注射及放射治疗)后瘢痕疙瘩的复发,包括硅凝胶和硅胶膜,如果能配合加压治疗则可获得更好的疗效[6]。
Park 等[7]设计了一种由硅胶膜和磁铁组成的新型装置,在对36 例患者的40 个单纯螺旋边缘瘢痕疙瘩进行手术切除后,使用该装置进行治疗,随访18 个月,95%的患者未见复发,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大多数评价项目均有所改善。
1.3 钕磁体压力治疗
压力治疗可造成局部组织缺血,降低代谢和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瘢痕增生,常作为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的联合手段,预防其复发。
Jangra 等[8]建议使用钕磁片作为耳垂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压力耳环,重量和大小约为铁磁体的一半的钕磁体,产生的压力比铁磁体强>10 倍,可根据耳垂厚度来决定所需钕磁片的数量,还可使用丙烯酸胶将耳饰粘贴在钕磁片上以增加美观。研究者推荐从术后第2 周开始,每天使用钕磁片12h(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持续6 个月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1.4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指进入人体的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的激发下,引发一系列光化学毒性效应,从而诱导靶细胞或靶组织发生损伤或坏死,最终达到治疗效应的一种方法[9]。
Ud-Din 等[10]对20 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局部PDT 治疗,2 周1 次,治疗3 次后,患者疼痛、瘙痒症状均有所减轻,非侵入性测定显示瘢痕组织的血流量、胶原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其认为PDT 是一种潜在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
2.1 糖皮质激素溶解微针技术
糖皮质激素是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传统药物,可促进胶原酶的产生,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抑制瘢痕疙瘩生长,其疗效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但反复性病灶内注射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溶解微针是一种新型皮肤给药方法,可穿透角质层而不会强烈刺激真皮深层神经,以达到微痛甚至无痛效果,并可实现自我给药。
Tan 等[11]将曲安奈德植入由透明质酸组成的溶解微针中,嘱瘢痕疙瘩患者每天使用微针2min 以确保药物在皮肤内充分溶解。第一阶段每个微针贴片含0.025mg 曲安奈德,相当于30d 内累积剂量为0.75mg;第二阶段每个贴片含0.1mg 曲安奈德,相当于30d 内累积剂量为3.0mg。结果显示,微针治疗后瘢痕疙瘩体积明显缩小,且缩小程度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相较于病灶内注射,大部分患者更倾向选择微针,因其疼痛较小且使用方便。研究认为,曲安奈德溶解微针治疗能有效减小瘢痕疙瘩体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方便性,可作为不适合常规治疗患者的替代疗法。
2.2 A 型肉毒毒素
可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抑制钙离子介导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麻痹,减轻皮肤张力;亦有研究表明,A 型肉毒毒素可抑制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12]。
Shaarawy 等[13]将24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A 组注射曲安奈德、B 组注射A 型肉毒毒素,治疗后2 组患者瘢痕疙瘩的体积、厚度、色泽均有明显改善,但2 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B 组在疼痛、瘙痒方面改善更为明显。A 组有3 例患者出现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说明A 型肉毒毒素治疗瘢痕疙瘩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张琼玲等[14]将100 例瘢痕疙瘩顽固性痛痒患者分别采用A 型肉毒素和得宝松治疗,发现A 型肉毒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瘙痒症状。
2.3 维拉帕米
维拉帕米作为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绞痛及心率失常的常用药物,若其用于治疗瘢痕疙瘩,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
Srivastava 等[15]将60 例瘢痕疙瘩患者分别采用维拉帕米注射治疗、点阵CO2激光治疗、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结果表明维拉帕米和CO2激光治疗的疗效与曲安奈德相当,但前两者所需时间较长。曲春安等[16]通过比较病灶内注射维拉帕米或曲安奈德的治疗作用,发现维拉帕米组有效率高于曲安奈德组。由此可见,维拉帕米是一种低成本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是,作为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患者应避免使用维拉帕米。
2.4 其他药物
Shi 等[17]用不同浓度的IL-10 处理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发现:IL-10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提示IL-10 对瘢痕疙瘩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Mathangi 等[18]用维生素D3和槲皮素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呈明显下降,提示维生素D3和槲皮素在抑制瘢痕疙瘩形成方面有潜在作用。Jeon 等[19]用甘草甜素处理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果发现:甘草甜素可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3 其他治疗
3.1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HBOT)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100%的氧气来治疗疾病的过程。HBOT 可增加氧气供应,提高组织含氧量。在整形外科领域,HBOT 被认为是一种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炎症反应、提高皮瓣存活率的辅助疗法。Zhang 等[20]研究发现,HBOT 可明显逆转瘢痕疙瘩组织中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现象相关的因子表达水平,降低瘢痕疙瘩血流灌注,提示HBOT 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手段,并可改善其组织外观和颜色。
Song 等[21]将240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HBOT 组在手术切除加放疗后给予HBOT 治疗,另1 组仅行手术切除加放疗,并收集复发患者第2 次手术后的瘢痕组织进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辅助HBOT 可通过提高瘢痕疙瘩组织的氧含量,减轻瘢痕疙瘩的炎症过程,降低复发率。
3.2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富含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各种化学/细胞因子的自体血液衍生产品,由自体血液离心而成,具有快速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Azzam 等[22]对50 例耳廓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冷冻和注射PRP 的综合治疗,有效率达68%,且美容效果较好。Jones等[23]对49 例患者共50 个耳部瘢痕疙瘩进行手术切除后,创面应用PRP 及局部浅层放射治疗,有效率达94%。
4 展望与总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在基础研究层面也取得巨大突破,基因治疗或许是未来瘢痕疙瘩防治的一条新路径。如Tian 等[24]发现,AMF siRNA 可通过抑制RhoA/ROCK1 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Wu 等[25]发现,miR-21 可以通过TGF-β/Smad 信号通路负调控其下游靶基因Smad7,从而调节瘢痕疙瘩的形成。Zhu 等[26]发现,miR-188-5p 可通过PI3K/Akt/MMP-2/9 信号通路调节瘢痕疙瘩的增殖和侵袭,表明miR-188-5p 可能是瘢痕疙瘩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基因治疗靶向性高,疗效显著,在瘢痕疙瘩治疗上的应用值得期待,但目前相关报道大多尚处于体外实验阶段,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潜在副作用仍待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