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
2020-01-09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于潇潇吴炎华丁邦晗
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于潇潇,吴炎华,丁邦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疲乏(活动耐量受限)及液体潴留,病人预后差,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多数病人虽按指南接受规范治疗,但未取得满意疗效。丁邦晗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遵循心力衰竭相关指南,从肺脾论治进行中医辨证,根据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人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现总结如下。
1 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认为心力衰竭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要素,决定心力衰竭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力衰竭的变动因素,影响心力衰竭的病情变化,二者消长决定心力衰竭的发展演变。临床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兼有阴阳亏虚,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常兼见痰饮。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
2 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HFrEF的中医理论基础
“脾生痰,肺储痰”,在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演变中,肺脾两脏起主导作用[3]。HFrEF病人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喘、短气懒言、水肿、胸闷心悸、口唇发绀等,均与肺脾两脏功能失调相关。因此,丁邦晗教授认为,肺脾两脏是人体气血生成、运化之基,也是痰饮的病理之源,临证时从肺脾论治,从根本上解决人体气机、血瘀、痰饮三大病因病机。
2.1 肺脾之气助心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指肺脾之气在心气的气化或心阳的温化作用[4]下生成心血,血富含营气和津液,在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作用下,循环流注全身。心脾乃母子,以血为用,心肺乃相克,以气为体,保证心脏的气血周流及对血氧的供需平衡。
2.2 肺脾之气助心行血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百脉皆由肺以聚于心”,体现在肺能调节全身气机,肺还“主宣发肃降”;“脾能升清降浊”“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肺脾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循行得道,心血有余;心脏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运行又依赖肺脾之气的推动,随气的升降循行于脉中,运至全身[5]。因此,丁邦晗教授认为:心肺脾三脏功能正常是维持人体气血运行的根本保证;若肺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无力助心行血,心病始发。
2.3 肺朝百脉,脾主统血,助心调血 “心主血”,血液的正常循行依赖肺的推动和脾的固摄作用。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脾为中焦枢机,共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旺,气之固摄健全,则血不逸于脉外[5]。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引起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滞则血瘀”“固摄失常,血溢脉外”。
2.4 心肺脾互病 丁邦晗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可致心力衰竭,非独心也”。心肺同居上焦,心克肺以制约肺气宣发太过。心火旺则克金,灼伤肺之气阴;反之,肺热壅盛,金反克火,均表现为肺失宣降,或肺气壅塞,加重病人气喘心悸不适。肺可助心行血,与脾协同生成宗气,宗气可贯心脉而行呼吸,是连接肺脾与心的中心环节;脾主运化功能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则心气血不旺盛;肺脾之气虚弱,行血无力,则心之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心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可致肺失宣降,脾失统血,血行不畅,血溢脉外,而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固摄功能,均可出现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气喘、痰中带血、短气懒言等症状。故肺脾两脏功能失司,必然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发生。
2.5 肺脾气虚致痰瘀水内停伤心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水降于肺,治于脾,统于肾,故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气化失司,则水湿停留”[6]。水气上凌于心,瘀阻心脉,则咳喘、心悸、口唇发绀;宗气虚衰,津微不布,则短气懒言;水湿内停,泛于肌肤则成水肿[7]。其中气虚血瘀兼有痰饮,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机制[8]。
丁邦晗教授认为HFrEF演变过程为:肺脾气虚→痰凝水湿内停→上凌于心,瘀阻心脉,肺脾气虚是HFrEF的重要证型,也是贯穿HFrEF病情始终的关键影响因素。肺脾之气生理上助心生血、行血和调血;病理上肺脾气虚,形成心肺脾同病,出现心力衰竭各种临床表现。
3 从肺脾论治HFrEF临证常用方药
丁邦晗教授认为本虚标实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气虚是本,痰瘀水湿是致病病理因素,故补气化痰行血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肺脾气虚,水气上凌于心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故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应强调从肺脾论治,以补气行血,泻肺平喘为治法。临证遣方用药时,以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物:五爪龙、黄芪、葶苈子、甘遂、泽泻、大枣、桂枝、赭石、川芎等;其中五爪龙、黄芪、葶苈子、甘遂均可入肺经、脾经,以调节气血功能,以期达到气机通畅,血脉运行不受阻。丁邦晗教授认为心力衰竭之本在于肺脾气虚,主张“少火生气”为原则治疗心力衰竭,治疗全程均重补气而非温阳,补阳必先补气,气足则阳生[8]。故其重用人参、五爪龙、黄芪等,以加强补肺脾之气,复肺脾之功,如人参15~30 g,五爪龙30~50 g,黄芪30~50 g[8];加法半夏以加强宣肺化痰之功,配伍猪苓、泽泻以达利水不伤阴;若兼见血瘀,则加丹参、川芎、三七等以加强活血通脉之功。心力衰竭末期或重症阶段,可酌情使用温阳利水法[9-10],病人液体潴留明显,表现为下肢水肿至膝关节,或兼见浆膜腔积液,此时辨证多为心脾阳气不足、水气凌心,则加以温阳,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加减,方中加甘遂1~5g,以加强遂水之功。
丁邦晗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强调结合中成药的现代药物理研究,辨证使用,以发挥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优势,常用心宝丸和芪苈强心胶囊。
4 典型病例
病人,女,70岁,2015年10月11日就诊。病人3年前因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于某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考虑冠心病(心功能Ⅲ级或Ⅳ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3年来气促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活动明显受限,偶有咳喘、双下肢水肿,甚则不能平卧,冷汗出,少气懒言,心悸,纳少眠差,舌淡有瘀斑,水滑苔,脉结弦濡。脉搏102次/min。结合四诊资料辨证为心气不足,痰饮阻肺,以益气利水,通脉平喘为法,处以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原方中葶苈子用量为15 g,加法半夏15 g以加强利水平喘、宣肺化痰之功,黄芪30 g、五指毛桃30 g、大枣10 g以加强补肺脾之气,川芎15 g以加强活血通脉之功,茯神30 g、浮小麦30 g以加强安神定志之功。
二诊:服用7剂药后复诊,诸症较前明显减轻,仍时咳喘气促,双下肢水肿较前消退,考虑病人存在阴伤之象,于原方中加猪苓15 g以达利水不伤阴之功。
三诊:续服方药半月后来诊,水肿已消,活动后仍有少许胸闷气促,休息后可缓解,脉缓弦,继续给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五指毛桃30 g、黄芪30 g、丹参15 g、茯神30 g、浮小麦30 g,配合中成药心宝丸服用。
随访1年,病人每月门诊复诊,诸症稳定,未见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心功能分级Ⅱ级,予心宝丸联合芪苈强心胶囊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