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赜

2020-01-09王雪松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乐亭冀东唐山

王雪松

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赜

王雪松

(唐山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一隅丰富且弥久,虽然西乐东渐对其原生性传承有着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我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使得民族文化的复兴大潮层层迭起,以“传承”和“传播”两种范式为视角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将成为唐山地方文化崛起的新引擎。

唐山传统音乐;传承;传播

自清末西乐东渐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逐渐影响着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当下,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其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方式值得再次思考,究竟是继续延续西化思维还是固守我们的传统形态,始终是困扰音乐学界的课题。唐山作为早期近代工业城市的代表,所留存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存在此类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既保留“原生性”又使其具有时代的适应性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所在。

一、唐山传统音乐的界定和价值

唐山历史悠久,正式成立行政区划是在清末。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建乔屯镇,后改为唐山镇,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成立并运营,标志唐山由此开埠[1],也可以说自开埠以后人口逐渐聚集形成地域文化。故唐山传统音乐就主要集中在了民间音乐范畴,如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皮影戏、评剧、乐亭大鼓,以及冀东民歌、乐亭地秧歌、唢呐艺术(唐山花吹)等,同样也包括后人对以上音乐种类进行的同源化编创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如20世纪60年代根据皮影曲调创立的“唐剧”等。因此,唐山传统音乐应定义为:唐山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大部分保留唐山地方历史文化形态特征的音乐种类的总和。

唐山传统音乐不仅在音乐本体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在地方文化挖掘、历史考证、民俗传承上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如1943年王雁根据袁静剧本创作的评剧《刘巧儿》就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观念;乐亭大鼓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对研究乐亭地区方言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提升传承主体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是提升唐山文化形象,将唐山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音乐“原生性”传承与传播的现实意义

2015年,在唐山迁西县对148名小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6%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只有10%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5%的学生喜欢外国音乐,剩下的学生则是喜欢儿童音乐和影视动漫音乐[2]。可见西化音乐对人们的音乐审美取向的冲击和同化程度不可小觑。

“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3]“原生性”是民族灵魂和思想的最佳体现,有“源头”和“纯正”之意,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化音乐(王耀华教授称之为“新音乐”[4])的本质差别。当前,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的所谓“新民乐”“国风音乐”,大部分已经严重西化,甚至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却成为所谓“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表演团体如“女子十二乐坊”以及各种英文贯标的组合“SING女团”“HIDI国风乐团”等,活动平台如“中国民歌合唱节”“国风音乐盛典”等,其中的音乐作品在唱法、奏法、音乐织体以及舞美等要素上,都融入了大比例的西化思维成为中西音乐的综合体。当下我国传统音乐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博物馆”形态,现代媒体中充斥的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式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传统音乐本体的“泛化和变异性”传播,不过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如果是为了“传承”传统音乐而进行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活动,就一定要考虑中国音乐原生性的比重,切不可本末倒置。前几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的原生态组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原生味道,真正称得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极具“原生性”的音乐范本。

三、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理想模式

笔者认为对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承模式”,另一种是“传播模式”。严格意义上讲两者都属于广义的传播,这里所说的“传播模式”是狭义的泛化传播,在传播要素的性质和特点上有别于“传承模式”。“传承”注重于“承”,有传授和继承之意[5],更侧重传递信息、理念和技艺的准确性和原生性。“传承模式”特征为:传者具有专业性,传播内容具有原生性和精准性,受者具有特定性和较高的接受能动性。“传播”则被定义为广泛散布和推广[6],传播学将其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7],可见它更注重的是传递信息的广度,是一种泛化的传布概念。“传播模式”的特征为:传者一般具有业余性或是专业性,传播内容一般为传统音乐的泛化性内容或是变异解构的形态,受者群体不特定,相较于传承模式的受者其接受能动性较弱。两种模式的传播媒介或途径没有本质不同,在同一情境中两种模式也可同时进行并追求传承和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笔者并不反对传统音乐的泛化和变异形式的传播,普及传统文化以及拓宽大众的审美维度可以为之,但如果想尽可能地保留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属性,就应该将“传承”和“传播”区别开来,并且要在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虽然原生性的传承在当下存在诸多困难,但为了延续唐山的地方本源文化就必须坚守此举。在此思维下,就应以“原生性”传承模式为根本,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一)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要阵地

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趋势下,西方文化不断渗透,我国传统音乐的社会性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传统剧团有4 000个左右,到2003年萎缩到2 600个,其中四分之一常年根本不演出[8],现在可能更甚。工业文明的到来使人们对文化形式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我国原生性传统文化品种的同化,使人们逐渐形成了追求现代化、感官化、通俗化、异国化的审美偏好。此种情况下,急需一种能在思想根源上改变大众审美取向的方式。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9],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共同意识的培养载体,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传承都源于教育。扭转国民音乐审美取向的教育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将其定义为:一种“绿化”的教育[10],指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中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传承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因其具有传播地点和受众的相对固定性、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受众主体的较高能动性以及传授主体的主导性等特征,优于其他教育种类,所以是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审美取向的主要渠道,并且可以兼顾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在学龄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程度的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以环境熏陶的教育模式广泛开展。正如谢嘉幸教授曾提到的“母语文化”概念,是对人类母语学习现象而言的,是一种感知觉的渲染教育。这其实是对心理学“关键年龄”理论的借鉴,即“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相应的反应机能特别强烈的年龄时期”[11],是人类不自觉形成母语能力的关键原因。唐山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应该效仿母语文化效应来进行课程设置,使区域音乐文化在学校中形成母语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尤其以低龄学生为主使其形成母语音乐意识。

唐山乐亭县大部分中小学有针对性地将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地秧歌作为活跃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和乐亭县中堡镇初级中学,将乐亭大鼓和乐亭皮影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布置、艺术节表演、课程设置等方面。此外,还将音乐传承人或者县镇级文化馆的专职人员定期请进学校进行普及,同时着重培养一批能够传承乐亭大鼓和皮影艺术的学生,并定期组织其参加社区义务展演活动。2011年乐亭县第三中学组建了400人的地秧歌队,以“一校一特色,一生双爱好”的目标将地秧歌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舞蹈音乐文化与体育文化充分结合,实现一举两得,并且该校在普及地秧歌艺术的同时,注重培养地秧歌的原生性传承人。

(二)唐山传统音乐的原生性传承

唐山传统音乐的原生性是传承的根本,而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其原生性主要体现在传者的“活性文本”上。目前唐山传统音乐的多个种类都有相应传承人,如冀东民歌的传承人刘荣德先生,今已耄耋,仍在冀东民歌领域耕耘多年,主要致力于冀东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编,保留了很多冀东民歌的原生资料,且一直着力于培养传承人;韩溪先生是“唐剧”的开拓者,编写了多部唐剧作品和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著作,他的研究涉猎唐山多种地方音乐种类,曾向唐山第一代评剧名演员学习评剧历史和唱腔,向靳派创始人靳文然学习乐亭大鼓,向第一代灌唱片的皮影老艺人学习皮影[12];唐山著名评剧人罗慧琴女士是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关门弟子,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经常活跃在评剧舞台上,收徒众多,并积极推广唐山评剧的国际化等。

唐山传统音乐的血脉传承必须需要一批像刘荣德、韩溪这样的纯粹的“活性文本”来作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源泉,他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所承载的是最具有“唐山性”的音乐范本,对他们的扶持和保护,是唐山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石。可喜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重视传统音乐的保护,目前皮影戏、评剧、乐亭大鼓,乐亭地秧歌以及“唐山花吹”已经分不同批次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高校引领,搭建推广平台

2019年11月4日至6日,唐山地方高校唐山师范学院承办了一场由唐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冀东民歌传承与发展艺术研讨会”。以“新时代背景下冀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研讨了多项内容包括冀东民歌的起源与流变,冀东民歌的体裁与题材,冀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演唱风格,冀东民歌的活态传承,冀东民歌的发展,冀东民歌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等,在研讨会结束后还举办了一场“冀东民歌专题音乐会”,展演了多种形式的冀东民歌作品。

该研讨会将论坛、师资培养、作品研究等多项内容融合,是提升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水平的新举措,除此之外该校还在学生实践、教师培训中邀请评剧、乐亭大鼓等艺术家进校园,达到普及和传承传统音乐的双重作用。

再如,借助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2018年华北理工大学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冀东三枝花特色资源库建设与推广”,目前此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四)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解构性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所具有的流变性和兼容性,既是民众不满足于原有信息形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又是民众接力传承和传播的结果。唐山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如乐亭大鼓作为典型的说唱艺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荀子·成相篇》,后经过汉代相和歌、唐代变文等多代演变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定型,其间还吸收了当地民歌和方言等元素。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一直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所有音乐形式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流变。自古以来,民众始终是传统音乐的传播主体,既是受者又是传者。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却只保留在了少数群体中,甚至被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传承或传播对象。考虑到当今广大受众的接受需求和接受能力,音乐人士已经开始在“传播模式”中进行更甚于古代流变的解构性传播,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我们应注意到将其进行“重新解构”和“多层融合”[13],它的原生性就会变得相对较弱甚至会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延续唐山传统音乐文化原生性的实践中,此种方式决不能全权代之。

如将唐山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西方音乐和服装、美术、建筑等其他领域中。2019年唐山建成了大型“皮影主题乐园”占地35万平方米,融合了众多现代科技理念,是一所将展览、旅游、表演、娱乐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传播场所,此举使唐山皮影文化更加亲民。2006年春晚,唐山选送的名为《俏夕阳》的皮影舞蹈节目,采用浓厚的皮影元素,使舞蹈、服装和音乐融为一体广受观众喜爱,至今仍具有品牌效应。唐山红玫瑰女子合唱团是在传播冀东民歌的宗旨下成立的合唱团体,合唱团由唐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郭文德先生担纲,演出作品多是将冀东民歌与西方合唱艺术融合。

(五)积极拓展泛性传播空间

传播效果的优化,离不开媒介的拓展。中国传媒大学的曾遂今教授认为:“音乐的表演空间是一个最重要的音乐传播媒介。”[14]同理,我们也可以将音乐文化的传授空间视为传播媒介,在传播空间上的拓展自然也就成了拓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唐山众多的群众文化场所便是一种实体空间。

如唐山市群众艺术馆、唐山市青少年宫、唐山大剧院等,以及各市县的相关场馆,都可定期为群众普及传统音乐。如唐山大剧院定期开展公益的民众开放日,编排传统音乐文化讲座和表演,该剧院在北京保利剧院的管理体制下可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成为本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输出渠道,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民族文化的传播平台,同时利用剧院效应唐山传统文化也可尝试走出去。该剧院还将“演”“教”结合,成立了少年合唱团,演唱作品也涉及不少地方音乐种类;唐山市群众艺术馆等场所也以创办“年俗文化学堂”的形式定期为群众进行普及性讲座。当然这种空间上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泛化传播,对提高唐山民众传统音乐文化的知悉度大有裨益。

此外,空间概念也可拓宽到虚拟领域,积极开发媒体的虚拟空间,将是传播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又一片天地,前景可期。

[1] 唐山市人民政府网站.历史沿革[EB/OL].(2019-07-18) [2020-03-05].http://www.tangshan.gov.cn/zhuzhan/tsgl/20190718/594959.html.

[2] 魏建澜.“冀东三支花”在迁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14.

[3]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 2000,77(1):35-39.

[4]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93.

[6] 罗琦,周丽萍.新编现代汉语词典[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79.

[7]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0- 230.

[8] 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化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110(2): 23-27.

[9] 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56.

[10]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11] 李家庆,哈敬.小学教师知识词典[Z].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100.

[12] 韩溪:唐山文化的守望者[EB/OL].(2017-10-13)[2020- 05-20].http://www.tsxx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4277.

[13]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下)[J].黄钟, 2004,70(1):74-76.

[14] 曾遂今.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J].艺术百家,2010,113(2):97-102.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WANG Xue-song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s a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rich and lasting. Although western music has a great impact on its original nature, with the decision-making guidanc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rejuve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has begun. The developmental path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for the rise of Tangshan local culture.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inheritance; dissemination

J617.5

A

1009-9115(2020)05-000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5.002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903131)

2020-03-05

2020-07-08

王雪松(198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科教学及音乐传播。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猜你喜欢

乐亭冀东唐山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有趣的乐亭话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冀东麻地岩体铷等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
唐山香酥饹馇圈
乐亭大鼓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预测
第二十一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
王大根
漫谈乐亭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