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创新
——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2020-01-09

图书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广州文献图书馆

胡 霄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中,不同平台、形式的媒体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次次流量浪潮,“泛媒体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不同层次的传播主体和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便利,但大量无意义信息的充斥,也消耗了过多的空闲时间。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提供的重要机构,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1]。如何在泛媒体化时代,依托高效传播速度、多样信息形态,为读者提供更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服务及信息检索便利,吸引读者了解并积极加入地方文化的传承之中来,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责。

1 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必要性

1.1 践行服务职能,讲好地方故事

公共图书馆是集聚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阵地,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参与地方文化保护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绝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事。2019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希望国家图书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3],字字珠玑,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对外展示标志性文化的窗口,承担着保存人类知识遗产宝藏、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职责。广州图书馆作为珠三角地区区域中心馆之一,在为读者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开发更多服务职能的责任。而讲好地方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1.2 扩宽服务半径,提升文化魅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必须积极拓宽服务半径以满足读者不同需求。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播方式在不断进化,图书馆事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满足读者阅读以外的文化需求,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以纸质图书作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演变为“活”的文化,地方文化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4]。在深入群众挖掘地方资源的同时,公共图书馆扩大了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魅力。如广州图书馆自2013年起基础服务量稳居全国公共馆第一,成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间”,而这也成为了公共图书馆职能延伸的现实需要。

1.3 推动事业发展,传承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都不属于专业的地方文化保护机构,仅仅承担了辅助者的角色[5]。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是一项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及文化资源。而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是保存、传承人类文化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保护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发展成为专业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这既有利于构建传承地方文化的良好机制,也能够大大提升图书馆公众影响力,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动力支撑。以广州图书馆为例,2019年,广州图书馆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团体,合作举办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交流活动79场,在为读者提供基本借阅功能的基础上,借助自身影响力,将地方文化保护有机纳入图书馆事业,成为日常活动体系之一。

2 泛媒体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优势

2.1 技术优势:符合时代潮流,媒体技术成熟

地方文化只有通过广泛及深度的传播,才能不断被民众了解、接收、二次传播,进而形成某一特定区域内共有的价值观。只有经过有效传播的地方文化,才能成为滋养文化氛围、辅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广州作为国内传媒行业发展前列的城市之一,具有较为成熟的新兴媒体孕育环境,聚拢了大批“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共存,传播手段多样,传受互动便捷,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共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在挖掘、处理和推广地方文化的过程中,融入鲜明的时代元素,可以提升不同文化程度、年龄阶段的读者阅读兴趣,营造一种面对面交谈的氛围,使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阅读成为民众的一种习惯。另一方面,手机、数字电视、网络资源及其他新兴智能移动终端等媒介的蓬勃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只局限于纸质书籍,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加深知识的交流与沟通,这要求图书馆配合开展知识迁移服务[6]。泛媒体化时代的来临,就为这种广域传播提供了更多手段,如广州图书馆将互联网技术与馆藏资源相结合,自建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广州人物数据库、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粤睇粤精彩、广州数字文化网等5个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查找途径,信息文化的传递得以指数级增长。

2.2 资源优势:馆藏资源丰富,因地制宜传播

地方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等[7],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因此其文化多样性、复杂性与地方性并存。泛媒体化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快阅读时代来临,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坐拥优质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开拓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阅读推广领域,提供更匹配读者兴趣的文化服务。如广州图书馆于2013年成立特色馆区广州人文馆,重点收藏地方文献和地方名人专藏,专注于地方文化的阅读推广与服务活动,形成重点引领、全馆联动的格局。

从形式上看,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本格式的文献外,还可以制作声像、视频等格式的信息资料;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信息;从品种上看,数据库内除公开发表的期刊、图书之外,还征集了很多会议论文、内部刊物等。泛媒体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借助其庞大的信息资源,能够从深度、广度上满足地方文化传承的需要。

2.3 传播优势:受众群体庞大,凸显个性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进行地方文化传承推广活动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基数[8]。作为文化矩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与美术馆、博物馆、科学馆等联合,实现层级传播,加大文化影响力。当前,公共图书馆已逐渐转变为满足公民社会需求的第三空间,读者来到图书馆享受文化福利也越来越常见。以广州图书馆为例,2019全年,广州图书馆接待公众访问917.5万人,参与活动读者211.5万人次。如此庞大的读者基数,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明确的传输对象。而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配置LED屏、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设施,在此基础上日常化、常规化的宣传地方文化,能够雅俗共赏、易于接受,实现裂变式传播。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反映在技术手段上就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运用各类媒介平台,使读者随时随地享受图书信息服务。在泛媒体化环境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借还书实现了智能化,馆员可以分配更多时间在个性化服务上,通过整合海量文献资料,为读者呈现经过组织加工过,更为专业化和纵深化的信息。

3 泛媒体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策略——以“广州小故事”为中心

当前,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形式上,多采用特色展览、公益培训、专题讲座、编纂文献书目、建立特色资源库等形式。而在泛媒体化环境下,用全新独特的视角,对文献的深度挖掘成为了一种趋势。如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编印二次文献宣传地方优秀人物事迹[9],佛山图书馆与传媒公司合作拍摄“佛山记忆”乡土文化系列片[10],烟台图书馆与《烟台晚报》合作开设报纸专栏“文献里的烟台”[11]等,均融合多媒体手段和馆员主观能动性进行地方文化传播。但目前,关于公共图书馆如何从深度、广度上挖掘典籍、活化地方文献等问题,仍需具体而深入地探讨。

讲好中国故事,要先讲好地方故事。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于2018年2月起,利用馆藏的3万余册地方文献,以广州为岭南地方文化的切入点,开辟出了“广州小故事”这一品牌栏目。力图借助多样化的媒体手段,拓宽文献典籍的挖掘广度与深度。至2019年底,“广州小故事”已成功推出23期微信推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也赢得了同行和业内专家、领导的广泛好评。不同于单纯推荐某一种图书的书评、讲座等传统推广模式,广州小故事转而对与某一历史故事相关的系列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演绎,再提示读者进行辩证阅读。这种形式目前在业界较为新颖且少见。

3.1 品牌创设:打造精品栏目,充分发掘文化特性

公共图书馆应在充分挖掘地方文献馆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掘文化特性,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广州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小故事”就选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受众群体较多的媒体形式为主阵地,打造广州图书馆公众号首个连续发布的非活动类栏目。

3.1.1 平衡取舍,活化语言文字

由于地方文献图书专业性较强,在创建品牌过程中,首先应适当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考虑普通市民为主体的读者接受度,以更加“接地气”的语言文字,为读者提供讯息。地方文献图书专业性较强,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广州小故事每一篇推文均由馆员对馆藏广州地方文献图书进行深度挖掘,寻找有趣的切入点。在普通读者看来枯燥难懂的地方文献,经过馆员的整合、演绎,变得生动而易于接受。同时,每一篇文章都辅之以丰富的配图、排版等,用现代化的手段增加可读性,迎合各年龄段读者兴趣,既活化了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又努力传承和发扬广州优秀的历史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3.1.2 深度挖掘,规范撰写模式

作为广州小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公众号侧重地方历史文化传播,关注者也以关注本土文化、有一定历史文化素养的成年读者居多。因此在题材选择上,“广州小故事”倾向于选择本土人文气息浓厚的故事,以引起读者共鸣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府趣俗”“食在广州”“粤美旧景”“贤英逸事”“岭南学府”“粤韵悠扬”“千年商都”7个系列主题,推荐相关馆藏地方文献图书65种。根据多期编写的经验,逐步制定撰写规范等工作细则,提高可操作性。目前,创作模式日趋成熟,内容、系列也在不断开发创新中,成为了广受读者欢迎的品牌栏目。

3.2 取长补短:融合多种媒体,鼓励读者互动交流

公共图书馆对于地方文化的推广创新,着重于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方式的创新上,而泛媒体环境为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广州小故事”在找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彰显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内涵魅力,使读者在接收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了解、学习并不自觉地参与到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之中。

3.2.1 互相成就,线上线下结合

图书馆可以借助展览、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地方文化活动进行报道,使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约束,随时随地阅读,成为移动的个人图书馆。如“广州小故事”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结合线下展览、宣传册、宣传折页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手段。截至2020年1月,“广州小故事”各期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总和接近80 000,线下展览吸引78 800人次前来观看。

3.2.2 紧跟时事,促进互动交流

引入新兴媒体与传播媒体相结合,如直播、Vlog、网络问答等方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之中。如2020年春节期间,“广州小故事”为配合疫情宣传推出“达人测”,从已推出的23期小故事中提炼出10道生动有趣的单选题,邀请读者参与有奖问答,感悟广州优秀的历史文化。活动一经推出,读者参与踊跃,上线当日即收获100余份答卷。

3.3 创新手段:寻求社会合作,创新更多传媒形式

3.3.1 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方式

为了实现地方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利用现代传媒推出衍生品,满足更多群体特别是特殊群体的需求。地方文化以读者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保存下来,是活态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广州小故事”借助听书软件与人工智能手段,实现了文字到音频的顺利转化。2019年末,广州图书馆与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的粤听APP合作,共同打造并推出普粤双语音频版,其中普通话版本由人工智能AI讲述,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引发广泛关注。

3.3.2 合作共赢,扩大社会影响

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时间上的延续性与空间上的拓展性相结合,因此并不仅仅是某一个机构的职责。公共图书馆应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成为中间桥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多角度、多领域、多专业相融合的保护体系。如“广州小故事”在撰写过程中实地探访广州博物馆、十三行纪念馆等地,积极拓展合作方式。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可以扩大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在读者群体或机构中广泛征集地方文化资料,反过来丰富充实馆藏文献。如“广州小故事”部分文章引起历史人物的后人或者建筑物所属单位注意,获得了珍贵的图书捐赠。此外,还得到了《广东音乐研究》杂志、广东旅游出版社等机构的约稿和出版意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同推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4 结语

在泛媒体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使命,创新工作思路,利用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传播优势等多方面便利条件,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推广服务。“广州小故事”就是公共图书馆活化馆藏地方文献的深度分享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向读者提供地方文化信息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加入传承行列中来,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广州文献图书馆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