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一例

2020-01-09苏友凤尹丽娇余秀峰谭福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样型麻风肉芽肿

苏友凤 尹丽娇 余秀峰 朱 明 谭福跃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99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人。右上臂红斑2个月。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上臂出现一红色斑片,无痛痒,曾到当地县中医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明显变化。1个月前红斑逐渐扩大,随后到当地皮防站就诊,疑为少菌型麻风,为进一步确诊,至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就诊。其家庭成员中无类似患者,10年前同村有居民曾确诊为麻风。

皮肤科检查:面部无浸润,双眼无充血,耳垂无肥厚,双眉外1/3稀疏脱落,右上臂可见一20 cm×10 cm红色斑片,皮损界限清晰,边缘色红、隆起,见伪足,中央颜色稍淡。皮损表面无明显干燥、脱屑,部分区域温、痛、触觉丧失,部分区域感觉迟钝,未发现毳毛脱落(图1、2)。红斑触之皮温稍高。周围神经检查:左眶上神经、右耳大神经、右尺神经、双腓总神经粗大,无压痛,其余周围神经未触及异常。皮损附近的皮神经未触及。面部、手、足的运动功能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示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变薄,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层血管周围可见结节状炎细胞团(图3),基底层灶性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血管周围可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中可见数个朗汉斯巨细胞,肉芽肿内轻度水肿,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图4)。抗酸染色(-)。因受条件限制,未做S-100蛋白染色。HLA-B*13:01检测为阴性。

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应用少菌型联合化疗方案及口服泼尼松治疗。

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损颜色明显变淡。目前该患者仍在治疗随访中。

讨论本例患者来自麻风高发区,皮损为单一、边缘清楚的麻木性红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浸润,肉芽肿内可见朗格汉斯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近1个月内皮损扩大发红,皮温稍高。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

本例患者首诊为皮炎,治疗1个月无效,且原有红斑扩大发红。当地皮防站临床医生对皮损区域进行感觉检查发现,皮损存在浅触觉减退或消失,考虑到麻风的可能性,并经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麻风反应可发生在治疗前、治疗期间、甚至完成治疗后。本例患者1个月前原有红斑扩大发红,应考虑患者合并I型麻风反应。

本例患者以I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荨麻疹性血管炎: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风团样皮疹,皮损可在24~72 h消退,风团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或鳞屑,自觉灼热或灼痛,可伴有关节炎及关节痛、腹部不适、淋巴结肿大等其他症状;②斑块型结节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肩脚、臀部和大腿部等浸润性斑块及数量不等的结节,无感觉障碍。

猜你喜欢

样型麻风肉芽肿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MxA在基底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间质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关系*
肿瘤标志物p53、Ki67在不同分型腺性膀胱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分析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
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体外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三角嵌铺粒子追踪算法的三维化扩展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小肠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