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2020-01-09王凤慧
王凤慧,耿 洁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深化,有效带动了我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为助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走出去”,2016年我国首个鲁班工坊落户泰国,标志着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开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将在非洲建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自此,鲁班工坊建设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阶段。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与范围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
国际产能合作的理念最早于2014年由李克强总理提出,此后便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总的来看,可以认为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国基于其现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的现状和特点,将自身拥有的优势产能与优质资源输出到国际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与合作国之间在基础设施、园区开发、产业发展、制造技术、管理经验等领域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新型经济合作方式。[1]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铁路、电力、汽车、通讯、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积聚了大量优势产能和优势资源。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中,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我国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优势产能资源,合作国家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具备了优势互补的条件,这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经济效益,提升大国形象,又利于国家间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动因有两种:一是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能够依据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转移优势产能,开展技术输出,借助对接我国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中国产品、技术“走出去”。同时,“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下游,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加快合作国相关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进程,借助全球产业链的国际布局结构,实现本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在与发达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中国可以以直接投资或跨国产业合作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对接先进技术标准,可以促进国内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转型,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实现中国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逐步上升至中高端的阶段式跨越。[2]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
201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的基本原则上,推动我国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引导、推动和政策大力支持下,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3]这是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政府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的新时期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范围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核心区域,覆盖我国周边的重点国家,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优先选择国家,主要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周边经济体。第二,沿线重点区域,覆盖中亚、中东欧、南亚、西亚、北非等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蒙古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土耳其、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塞尔维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等国家。第三,拓展区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拓展延伸对象。主要包括西欧和非洲部分片区、美洲和拉美片区、日韩和澳洲片区为主体的板块型经济片区。[4]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投资额超800亿美元。随着国际产能合作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对于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鲁班工坊就是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发展需求而设计创立的国际型合作项目。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对接沿线各国发展需要,倡议沿线各国共同行动,实现合作共赢”[5]。为切实贯彻落实《意见》,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教育行动》),提出“要鼓励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6]。在《意见》和《教育行动》指引下,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产品技术输送到海外国家,为当地企业培养熟悉中国产品、技术、标准的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二、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与形式
(一)鲁班工坊的建设途径
鲁班工坊建设源于天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是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需要而创设的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7]鲁班工坊的出现不仅成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新模式,更为加强我国与海外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影响力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机遇。
鲁班工坊因其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规划目标存在差别,建设途径也不尽相同,当前已建和在建项目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8]
1.依托院校间国际合作建设。这种模式是依托两国职业院校间的校际合作关系,以天津市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为基础,与合作国家的院校共建鲁班工坊。我国首个鲁班工坊,即泰国鲁班工坊就是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在多次合作互访交流的基础上建立的。
2.依托国际化企业校企合作建设。与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或国(境)外办厂、收购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国遴选适宜的院校建立鲁班工坊,致力于培养当地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当地人力资源缺乏和企业发展需要。印度鲁班工坊建设就是伴随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的,在设立之初就实现了国际背景下产教融合,与5家印度当地的中资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
3.依托国家政府间的项目合作建设。将鲁班工坊建设纳入中国外交和政府间合作的战略规划,通过政府间的战略合作政策,创建鲁班工坊。2018年10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柬埔寨共建的柬埔寨鲁班工坊就是在“澜湄合作”框架下通过政府间战略规划创建的。
鲁班工坊作为天津市首创并主导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探索,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成果。鲁班工坊通过开发国际化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施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EPIP),吸收海外优质师资来华培训交流,加强与海外中资企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和培训拥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鲁班工坊已经成为新时期助力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鲁班工坊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包括产能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合作,也包括人员、技术流动的跨国合作,还包括共建项目的跨国合作。[9]国际产能合作从内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国家层面)、中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企业层面)。[10]不同层面的国际产能合作对鲁班工坊建设发展提出的对接需求不同。
1.鲁班工坊服务于宏观层面的国际产能合作
从宏观层面看,国际产能合作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是包含产品分工、消费市场、生产要素、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等多领域的跨国合作。同时,我国倡议的国际产能合作秉持“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于促进合作国家的共同发展,这正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中体现。
鲁班工坊建设之初的重要使命就是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发展,对接合作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输出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优质产品技术,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的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鲁班工坊的建设始终秉持平等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坚持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五共”机制。可见,鲁班工坊服务于国际产能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方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2.鲁班工坊服务于中观层面的国际产能合作
从中观层面看,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产业输出,《意见》中明确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中观层面的国际产能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标准对接国际标准。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中国标准与区域标准、国际标准的互认,将中国标准逐步推广到世界。第二,人才培育对接国际标准。包括自有的复合型跨国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出口国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第三,市场信息获取对接国际标准。有效获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信息,既包括核心的产品供求及技术信息,也包括外围的税务、投资、会计和法律等规则。[11]
鲁班工坊的建设定位就是要服务合作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企业产能输出及服务输入,服务天津市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服务广大职业院校师资和专业建设,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质量,助力国家经济发展。[12]因此,鲁班工坊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促进当地国家经济、教育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我国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装备输出及海外市场拓展,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途径。
3.鲁班工坊服务于企业层面的国际产能合作
在2015年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使中国装备走得出、国际产能合作能共赢,关键是要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的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导,依照商业原则,灵活运用境外经贸园区、工程总承包、第三方合作等多种‘出海’模式,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突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依靠整体优势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13]。无论是大型企业或中小企业,都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微观主体和市场执行者,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上下游、供产销的不同角色,是国际产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职业教育历经多年探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半工半读”技术教育到21世纪初“产教融合、工学并举”的“天津模式”,构建了一个根植于产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职业岗位,落地于专业建设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形成了“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职教发展的新机制,为鲁班工坊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鲁班工坊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便是依托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鲁班工坊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鲁班工坊对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困难与问题
1.“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新的发展机制仍面临复杂环境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发展6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合作国日益增多,国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困难和问题也愈加凸显。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4]同时,我国还与日本、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4个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在这些合作协议中,我国与沿线合作国各自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15]未来第三方市场合作将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这既是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是国际化市场的合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和商业规则,其中的规则壁垒为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甚至是障碍。
由于我国在海外合作的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两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竞争力不同,资源利用率不同,当地国家的产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投资体系、产能技术标准等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产能合作所处的环境较国内更为特殊和复杂,合作效果也明显不同。如何防范政治、环境、管理等多种因素风险,对鲁班工坊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设计提出极大挑战,也是鲁班工坊建设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2.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建设还不完善
从我国国内市场发展情况看,围绕国际产能合作展开的贸易、投资、金融和文化沟通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国际市场大环境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合作组织、经贸园区和金融体系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技术、资本和管理等要素资源还无法实现充分流动。更重要的是,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没有完善的国际产能合作平台作为依托,容易导致企业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规划不清晰,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充分准备,一旦遇到合作问题则很难获得有效沟通和解决方法。[16]
鲁班工坊建设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助力,如何对接企业、行业“走出去”需求,为其创造、整合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和资源是新时期鲁班工坊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3.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入和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合作领域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基础建设,还包括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不断推进政策、规则、标准、产品、服务等国际化水平的软性建设,遵循国际化商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将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准则。走出去的企业除了要面临安全、法律、金融、环境等风险,还要面对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等造成的沟通障碍,目前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非常缺乏了解中国装备、产品,熟悉国际化技术、标准的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鲁班工坊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担负着为中资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对接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本土人才是鲁班工坊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能力提供有效支持。
四、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在亚洲建成鲁班工坊5个,在欧洲筹建鲁班工坊5个,在非洲筹建鲁班工坊14个。今后,鲁班工坊的建设规模还会继续不断拓展,面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未来鲁班工坊建设应从注重“谋篇布局”的外延式发展逐渐向注重“品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1.明确建设标准,规避国际风险
目前鲁班工坊建设项目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制度标准,已建鲁班工坊的运营时间较短,有的还没有正式运营,关于运营期间合作双方的管理权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等缺乏规范和标准,建设效果评估指标还未建立,建设质量和监管评估工作亟待提上日程。为更好地配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应尽快明确和制定鲁班工坊的建设标准,在对接服务拓展第三方市场时,要对第三方市场涉及的法律、环保、金融、环境、劳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行充分预估和研判,对合作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注重鲁班工坊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尽可能规避风险。此外,鲁班工坊建设项目还需明确和强调合作共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既要考虑到合作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维护和保障我国建设项目的利益和成本,避免过度迎合合作国需求而导致我国建设项目利益受损。
2.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同行”“走出去”
鲁班工坊的发展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物,是与企业一同“走出去”主动服务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载体,已有鲁班工坊建设项目都具有“校企同行”特点,即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企业联手“走出去”或者与海外中资企业建立联盟的形式实现“走出去”。今后,鲁班工坊建设还要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健全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天津职业教育实施“五业联动”的优势,发挥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作用,高质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机制,继续完善EPIP教学模式,开发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教材,选派优秀教师,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与合作国家人文交流,因地制宜采取“跟着企业走出去”和“带着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助力中国装备、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向国际,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对接企业、行业需求,开发新标准、传授新工艺
鲁班工坊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使命就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企业,认同中国技术标准,同时主推中国民族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展示和分享给世界。[17]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应注重紧跟国际市场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国际化专业开发,将国际化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要素与鲁班工坊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先进专业技术、工艺的传授,开展技术研发,为中资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了解国际最新标准、掌握国际最新工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技术更迭提供动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