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选择

2020-01-09崔永江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陈岛台州立德

崔永江

(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也突出了做好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强基固本培养具有“中国底色”“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也先后制定出台了《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等文件,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四有”新人保驾护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也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高校应立足当地,加强协作,坚持以优秀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地方红色精神)为载体,充分挖掘其教育和引领价值,为人才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根植于台州大地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三观”教育,对于高校①本文所指高校主要以台州学院为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积极有益的地方性实践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蕴涵及其红色基因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蕴涵。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工作,特别是关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方面,在主政浙江期间,他就先后提出、阐发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并充分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在大陈岛解放后,由垦荒队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孕育、发展而形成的精神瑰宝,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是它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红色精神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谱系相连。“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创造的一种精神,是基于白手起家的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的创业守业,延伸着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创业奉献和开拓进取的内涵。”[3]时代造就精神,我们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中,锤炼和造就了一系列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些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因时因地赓续传承,可以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它传承和延续了中国革命精神的血脉和精髓,并且拓展了其外延,二者一脉相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及后代的回信[4],不但赋予了大陈岛独特而突出的政治地位,更赋予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崇高的内涵和新的时代价值。二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充满了台州地域个性和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地方文化精髓,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它所承载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5],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在台州的地方性实践。尽管当今时代条件变了,社会背景不同了,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陈岛垦荒精神所折射出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始终是激励全社会在新时代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继续前进。作为当代台州人,如何让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感召台州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要以垦荒精神为台州城市塑形铸魂,使其成为提升台州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台州人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就是说,要让大陈岛垦荒精神深深融入新时代发展主题之中,要进行新时代的“垦荒”,当前,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和“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垦荒“意味着需要垦环境之荒、垦技能之荒、垦精神之荒”[6],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只有因时而进,与新时代同步,打造现代形象,才能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赴西柏坡、井冈山、沂蒙山、延安等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参观英模人物的展览,缅怀革命英烈,并多次提及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传承于一代一代人接力奋斗的事业”[7]。红色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载体和蕴涵,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鼓舞着广大青年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坚持梦想、无私奉献、勇往直前。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青年志愿垦荒经验背景下,由共青团主导,中国成立了三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拉开了全国性大垦荒运动的序幕。第一支是由北京青年组成的黑龙江萝北共青农场垦荒队,第二支是由温、台青年组成的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队,第三支是由上海青年组成的江西共青城垦荒队。1956年,来自温、台两地的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大陈岛”的号召,毅然登上了百废待兴的大陈岛,开始了大陈岛垦荒。在这里他们留下了满腔的热情,炙热的情怀,也播撒下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在这里他们留下了冲天的干劲和艰辛的历程,也播撒下了对党和国家美好未来的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在这里他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流血牺牲,也播撒下了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赤诚之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梦想,勤劳与智慧,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后人敬仰的“红色”垦荒故事,也孕育和形成了充满台州地域个性和特色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毫无例外,这种精神因为“红色”而典藏历史,因为“红色”而赓续传承。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60多年前,几百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号召下,告别亲人,离家远行,登上千疮百孔、一片废墟的海岛,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在那段无比艰辛的岁月里,他们从未因生活的困苦而放弃理想,也未因条件的艰难而轻言退缩,他们只知奉献,却从不求回报,因为“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是他们历经艰辛、攻坚克难而始终不改的初心。这份初心来自“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信仰召唤,来自爱党爱国以及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质朴而崇高、平凡而伟大,与党的初心和使命息息相通。“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8],而“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9]。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箴言,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大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引领,找准自身理想信念与现实的结合点,紧跟新时代步伐,志存高远、勤奋学习,为信仰奋斗、为梦想垦荒,将自己打造成为德业兼修、勇于开拓、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二)鼓舞大学生无私奉献,奋发图强。历史是一条长河,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当年,几百名青年志愿者结伴远行,踏上征程,从开启建设伟大祖国大陈岛的那一刻起,他们为小岛的建设所付出的汗水与青春,始终如一的坚守,不求回报的付出,已经为我们鲜明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奋发图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8],而“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0],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勉励仍言犹在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转变,自身利益诉求逐渐功利化的今天,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向建设开发大陈岛的垦荒队员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求物质财富,但求精神富有的道德力量,学习他们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优良品格,学习他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感人事迹。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锤炼高尚品格,培养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能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创业。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同样是在这一年,在共青团中央号召下,温、台两地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投身到建设大陈岛伟大事业中来,面对国民党军撤退后,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荒岛,面对着仅有的草席、板床和煤油灯,他们没有一丝怨言,更没有退缩,相反却人人乐观向上,个个奋勇争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陈岛一片荒凉的景象,并最终创造出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垦荒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8]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引领下,当代大学生要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要有知难而进、逆流而上、愈挫愈勇的意志,要有攻坚克难、上下求索、勇于创新的执着,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那样,你们“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8]。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

(一)促进大学生自觉认知大陈岛垦荒精神。立德树人,既传“大道”,也要塑造灵魂。在当今利益结构分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始终存有抵触情绪或娱乐心理,认为思政课就是枯燥无味的课,可有可无;还有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如何为大学生扎实上好思想道德教育这堂必修课,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找准大学生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和价值结合点,把以大陈岛垦荒为代表的地方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传统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榜样作用,以德润身、兼收并蓄、守正创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觉认知品质,铸就“有灵魂”的创新人才。一是用好垦荒精神这本鲜活教材。如通过组织开展近百场“与信仰对话”先进典型(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大陈岛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等)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激发广大学生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将垦荒精神融入教学体系。通过举办思政理论课教师读书会,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德育导师,开展1+N①在以台州学院19级新生为调查对象的“垦荒精神面对面”思政课“1+N”改革示范课抽样调查中,78.2%的学生认为“非常好”,21.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6.2%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41.9%的学生认为较有收获。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发展”在线精品课程,开展“品读大陈岛垦荒精神”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大力推动垦荒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收到良好效果。

(二)推进大学生自发认同大陈岛垦荒精神。所谓自发认同,即个体通过外在参照物,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自我反思,形成对参照物的自觉认同过程。如前所述,如果说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大力推动垦荒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促进了大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自觉认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是一种外力作用下“被要求”的感性认知,并非自发自觉道德层面的自发认同,这也恰恰显现出了高校思政课内容形式虽有一定创新,但教育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社会实践。大陈岛垦荒精神本身就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实践,又传承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因此,对其进行学习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应归于实践。高校应积极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让大学生在深入社会的“体验式”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一是鼓励学生将弘扬垦荒精神与践行志愿精神相结合。目前,台州学院80%的学生都已注册成为志愿者,坚持8年参加全国“善行100”爱心包裹劝募活动,劝募总金额达260多万元,学校由此获201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突出贡献奖”,是浙江省惟一获此殊荣高校。二是组织“追寻垦荒足迹,弘扬垦荒精神”暑期实践队。每年暑期,学校都会选派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实践服务队,到地方进行蹲点调研或顶岗挂职。2018年6月,共10名大学生党员分赴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临海市大洋街道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顶岗挂职服务。另外,还选派了一支以积极分子为主体的“筑梦大陈”暑期社会实践队,赶赴大陈岛寻访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亲身体验和感悟大陈岛垦荒精神。同时,学校还与大陈镇政府、大陈供电所、农商银行等合作,在岛上建立了多个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三)推动大学生自愿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垦荒队员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下,凭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种执着向前的信念,从无到有把一个荒岛建成了“东海明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后代回信中所勉励的那样,大陈岛垦荒精神“是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来的”[4]。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以大陈岛垦荒为代表的诸多红色精神,已成为大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的关键纽带,这种纽带越多,纽带越紧,引领的效果就会越好,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越强,从而才能形成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自愿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能彰显对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积极态度。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红色资源(如嘉兴的“红船精神”,大庆的“铁人精神”,台州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等),将其与立德树人实践有机结合,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机结合,通过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来探索培育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养成途径。只有当大学生从自觉认知,到自发认同,再到自愿践行,即完成从外在的“要我这样做”内化为“我要这样做”的转变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陈岛台州立德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台州远洲墅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 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