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晕船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进展

2020-01-09姜淑芳孟昭刚单守勤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船员航行

姜淑芳,孟昭刚,单守勤

晕船病是一种常见的航海疾病,是晕动病的一种亚型,也叫航海运动病。他是指舰船在航行或锚泊时,在海面风浪涌的作用下,产生复杂而不规则的运动,成员个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的疾病,表现为头晕、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反应的体征和症状。晕船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定论,主要有感觉冲动、神经不匹配、神经递质、前庭器官过敏感、血流动力学改变、耳石失重、基因遗传等学说。

舰船在海上航行时,船员晕船病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人员健康。海军作为我军的一个重要军种,在维护海洋权利、捍卫国家主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护岛护礁、护航护渔、远海训练、交流互访等任务的增加,晕船病严重影响海军战斗力,成为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晕船病的研究和防治一直是国内外航海医学的重要课题。为了分析诱发晕船病的因素,寻找缓解晕船病的有效途径,我国学者对航行期间的晕船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将对我国已有关于晕船病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总结。

1 晕船病发生的统计特征

受海况、船舶和船员个人体质的影响,每次航行时的晕船病发生率差异很大。晕船病的发生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出海频次、所处船舶位置、机体因素、中医体质、精神因素等,客观因素包括海况、船舶环境、性别等。

1.1 主观因素

1.1.1 出海频次不同晕船病发生率不同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初次出海者晕船病发生超过50%[1-6]。由于初次出海晕船病发生率非常高,所以必须加强对首次出海人员的晕船病防治工作。

尽管初次出海晕船病发生率很高,但晕船具有明显的适应性。连续海上航行可以明显提高船员的抗晕船能力[1-2, 5-9]。但不同晕船程度的人对晕船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吴桂荣等[7]的调查研究发现,轻度和中度晕船者适应性较强,随着航行时间延长,晕船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重度晕船者随航行时间的延长症状减轻不明显。此外,出海次数和上舰服役时间也会影响抗晕船能力,晕船发病率通常会随着出海次数和上舰服役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1-2, 6, 8-11]。但是,间隔出海人员也会存在脱适应现象,即舰员在陆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再出海又会发生晕船的现象[9-12]。不同人员的脱适应的时间不同,但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若在陆地生活时间超过2个月再出海,超过60%的人员都会再次发生晕船现象[9-12]。

1.1.2 所处船舶位置不同晕船病发生率不同 初次出海时船员处于船舶不同位置对晕船病的发生率及晕船程度也会产生影响。位于船头右侧的船员晕船发生率最高,可达76%,位于船体中部的船员晕船发病率最低为24%,总体来说,位于船头及船尾的船员晕船病发病率高于位于船舶中部的船员晕船病发病率,船体两侧的晕船发病率高于船体中部的晕船发病率[7],这可能与船员处于船舶不同位置时感受到的垂直方向加速度不同有关。

1.1.3 机体因素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晕船方面的研究还发现,机体内铁代谢与晕船发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胡良等[14]通过实验发现大鼠血清中铁含量越低,其晕动程度越严重,这也说明通过饮食补铁,有效提高脑铁含量,可能成为提高抗晕能力的一种新手段。对于航海人员在饮食方面应增加铁摄入量,可预防或减轻晕船症状。此外过度疲劳和饮食不佳等也可以诱发晕船病[3-4]。

1.1.4 中医体质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对晕船病的发生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中医体质晕船发生率不同。莫烽烽等[15]调查发现,在远洋航海过程中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晕动病,其中湿热质是最容易发生晕动病的。张琼等[16]研究发现,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因虚导致的眩晕病占很大比例,而在虚证中,气虚则更为明显。因此应积极改善晕动病患者的易感体质,减少或消除晕船病的发生。

1.1.5 精神因素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精神因素也是晕船病发病的最相关因素之一,性格开朗的发病率低,精神紧张担心晕船的发病率要高[3-4,17]。

1.2 客观因素

1.2.1 性别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晕船病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及程度要明显高于男性[6, 17],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前庭器官敏感性有关。因此,在选拔女性人员随船出海工作时,应特别关注有无晕动症史,尽量筛选体质好,前庭功能稳定的女性,以减少晕船,避免影响工作。

1.2.2 海况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海况是引起晕船病的主客观因素。海浪和涌高的大小、风浪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晕船的发生率。船舶在航行中受浪和涌的干扰产生首摇、横摇、纵摇、纵荡、垂荡5种运动形式,使船舶在航行中出现大规模不规则颠簸,直接诱发晕船病。

1.2.3 船舶环境影响晕船病发生率 引起晕船的诱发因素很多,舰艇颠簸是主因,艇内闷热、气味异常、噪音与震动、过渡疲劳和饮食不佳等也都可以诱发晕船病[3-4]。

2 晕船病的防治

晕船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3大类:适应性训练、药物防治和其他措施(包括心理保障和营养改善等)。

2.1 适应性训练

适应性训练是在能造成晕船的一定风浪或模拟晕船条件下进行训练,促使晕船症状消失或减轻,包括陆地抗眩晕训练和海上适应训练。陆地抗眩晕训练项目有浪木、滚轮、旋梯、模拟登舱等[1, 5, 19-20]。许多战士能够经过陆地抗眩晕训练而增强抗前庭眩晕的能力。杨月珍等[19]进行的对比试验发现,通过陆地上预防晕船的综合训练可有效降低3、4级海况时的晕船发生率及减轻晕船程度,并且提出,综合训练需连续训练30次左右效果可能较为理想。

但是,陆地与海上有一定差异,因此进行海上适应性训练是提高抗晕船能力更有效的方法。海上适应性训练包括游泳技能训练、驻船训练等。胡志军等[4]的调查发现,未采取任何晕船防治措施的陆军官兵通过海上适应性训练,晕船病发病率下降32%。刘民航等[21]的调查发现,陆军官兵在3~4级海况下,经大型民用船上驻留训练,晕船率下降40%左右需要8 d,下降50%左右需要14 d,到第2l天则可降低85%以上。海上适应训练效果宜在3~4级海况下连续进行8~21 d为佳。间断训练对抗晕船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比连续训练的差。此外,由于脱适应现象的存在,需采取相应的训练周期,以增加适应者的比例和延长脱适应时间。

2.2 药物防治

虽然通过适应性训练能提高抗晕船能力,但有些舰员还需要应用抗晕药辅助治疗。抗晕药在一定范围内可防治晕船和减轻晕船症状。吴爱平等[1]的调查研究发现,经适应性训练仍晕船的官兵,在进一步服用抗晕药后,晕船病人数下降25.3%。抗晕药种类繁多,主要有钙拮抗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拟交感神经药、胃动力药及中草药等几种。其中抗胆碱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因有嗜睡、视觉模糊、消化道和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不适宜用于军事作业人员;拟交感神经药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已很少使用;抗组胺药效果不如抗胆碱药,但却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晕药;钙拮抗剂通过增加脑的血液供应,提高对前庭刺激的耐受能力,其副反应少,是较安全的抗晕药;中药抗晕动病研究最多的是生姜,其天然无副作用,药效可达4 h,能使90%以上的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其防治晕船的效果优于茶苯海明[22]。研究发现抗晕药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单药治疗晕动病副作用较多,联合用药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还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了增强抗晕药物的效果,减少毒副反应,一些抗晕动病药物新剂型及新方法如透皮制剂、鼻腔制剂、中药穴位贴剂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透皮制剂具有恒速释药、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王晶等[23]研究发现氢溴酸东莨菪碱微乳贴剂与口服东莨菪碱相比晕反应指数降低,且抗晕效果比传统氢溴酸东莨菪碱贴剂更显著,持续作用时间更长。抗晕药常用的给药方式是口服和经皮,近年鼻腔给药治疗晕动病优势尽显,具有给药方便、起效快、顺应性好及减小口服给药产生的嗜睡副作用等特点。脐是人体气血流行、经脉交通的枢纽,穴位很多,临床上经常在脐部贴敷中药治疗疾病。田华等[24]研究发现在脐部敷脐镇吐膏对晕动病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晕海宁片。

2.3 其他措施

2.3.1 中医手法 中医手法在防治晕动病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防晕腕带通过按压心包经的内关穴位来预防晕动病,研究表明给予该穴位持续强烈的刺激可以产生显著的抗晕动病效果。中医针灸在治疗晕动病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庐岩、高昱等[25-26]采用健脾醒脑针刺法, 通过化痰降逆、疏通气血、醒脑宁神的穴位组合,改善晕动病患者的易发体质,降低发病率以及复发率。

2.3.2 心理保障 精神、心理因素是影响晕船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采用心理学手段使人们尽快适应环境,能很好的预防晕船病,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8, 27]。抗晕训练的心理疗法主要有:(1)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将建立自信心的咨询手段与适应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心理咨询方式暗示“晕船是一种正常保护性反应”,使受训者逐渐适应环境,建立“有能力战胜晕动环境”的信心。(2)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通过训练,可有意识的控制晕船者自主神经反应,从而减轻晕船症状,缓解焦虑。训练前先让受训者学会一系列的放松技巧,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腹式呼吸技巧和放松想象等。晕船的心理学防治已在很多训练实践中所采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4, 27]。胡志军等[4]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出海前经过心理卫生教育的舰员,其晕船发病率可以降低20%以上。

3 结语

我国目前对晕船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初次出海晕船病发生率非常高,超过50%;初次出海时船员处于船舶不同位置对晕船病的发生率及晕船程度也会产生影响,位于船头右侧的船员晕船发生率最高,可达76%;晕船具有适应性,但重度晕船者的晕船适应性低,其并不能随航行时间延长而减少;间隔出海人员也会存在脱适应现象,若在陆地生活时间超过2个月再出海,超过60%的人员都会再次发生晕船现象;机体内铁代谢与晕船发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中医体质晕船发生率不同;女性晕船发病率要大于男性。适应性训练能够有效减轻或克服晕船病,但由于脱适应现象存在,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训练;抗晕药在一定范围内可防治晕船和减轻晕船症状,联合用药预防效果更佳;一些抗晕动病药物新剂型及新方法如透皮制剂、鼻腔制剂、中药穴位贴剂及中医手法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心理学手段防治晕船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在实践中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晕船病调查工作已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统计调查。未来的调查不仅要对晕船发病率的简单统计,更需要对航行前后舰员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统计,以便评估出海人员特别是首次出海人员、重度晕船人员、长时间间隔出海人员和女性出海人员的身体状态变化,对可能出现的晕船状况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同时,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更精确的确定舰员的适应期和脱适应期,为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适应性船员航行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到慧骃国的航行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海洋美景
第六章 邂逅“胖胖号”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潜艇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中韩船员沉船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