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素质中职院校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中职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其根本性目的在于促进当前职业教育的优化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使中职学生可以利用评价进行自我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使学生全面发展职业素养。在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多元化的新时代,基于中职院校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充分发挥测评的评价功能,如何使测评在学生发展中起到导向作用,都是当前中职院校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领域中功能日益凸显,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因此,基于中职教育的这种特殊意义,研究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能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在实践创新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生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研究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

其一,缺少测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经常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背后原因就在于没有权威性的测评原则指导测评工作展开。许多学校测评工作的组织实施者都没有真正理解综合测评的重要意义,简单的将“绩效管理”与 “绩效考核”等同起来。不得不说,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学校的工作难度,但却不能发挥测评的效果(吕垚,2009)。部分中职院校没有将学生评价与学生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对测评提不起兴趣,其认可性也就差强人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缺乏目的性,不乏有老师对于学生评价观念过于落后,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的现象。

其二,测评指标单一。长期以来,我国中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际运行中始终停留在传统的甄别选拔模式,以此来决定学生奖惩、提升或评分。这种惯性思维和做法无法体现当前综合评价的理念,也与综合评价的要求不符,同时也违背了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中职院校采用的评价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素质评价,一种是学业评价。前者主要主要以评优为目的,后者以学生的考核分数为标准。中职院校普遍使用的《学生操行评定办法》制定已久,测评指标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性,难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动态变化;《顶岗实习手册》也仅仅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缺少学生对企业贡献度、胜任度的客观评价等。

现阶段中职院校评价内容大多以学生理论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王鹤,2016)。即便终结性评价,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针对那些可以以成绩衡量的考试科目,因此比较片面;同时,过于重视定量评价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刘敏,2018)。此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并没有将企业、社会等其他主体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更不用说是学生彼此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本人的自评;没有重视评价结果的重要意义,只评价、不运用,不和学生的评优、就业等相关联,使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张扬群等,2016)。

其三,测评实施错位。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学生升学、就业等多重使命。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充分发挥评价过程及结果对中职生的自我教育和激励、导航功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导向,硬性技能和软性素养同步提升,使其内化于心底,外化于行为中。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测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果不尽人意。一方面,教师自主制定考核方式、内容以及标准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选择,对于评价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测评者对学生“学业评价”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对于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软性评价不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而通过考级、考证的硬性评价或者选拔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家长所接受。

与此同时,多元评价的主体参与存在虚化现象。测评者执行时主观因素较大,执行标准不一,因此测评成绩无法保证客观体现学生实际情况。中职班级人数较多,班主任不能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可能形成片面的评价;实训教师虽然对学生在理论课堂和实训车间时有较多的了解,但其关注的点可能会存在差异;三年级学生一般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进行下厂实习,有部分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企业为主体的评价内容真实性亦难以保障。除此之外,在中职生自我评价环节,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评价之中,并没有主动选择权,慢慢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为应付评价而短期做出虚假的良好表现,这对道德素质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带来影响(沈斌,2017)。

此外,在测评结果的运用上效果不佳。测评结果仅仅发挥短期作用,并没有有效与获取毕业证、推荐就业等事项挂钩。社会的一些相关主体会质疑学校所公布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严重阻碍了学校测评工作的展开与推进。

二、中职生素质测评的模式构建研究

其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原则。中职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衡量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项标准是否达到的重要手段。因此,测评不应当仅仅作为学生评奖推优的阶段性举措,理应摒弃无效的测评方式,在确立测评的基本原则时,应当重点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与测试评价之间的关系。应按照科学性、职业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构建测评体系(张扬群等,2016),同时要注重测评的过程性,建立符合理论与特定实际、突出特色的多元立体测评体系。有学者认为,除上述原则外,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还应坚持指标的“多元化”原则,具体为综合素质测评阶段的多元性、综合素质测评主体的多元性、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多元性、综合素质测评内容的多元性(刘晓丹等,2016)。

其二,中职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要素。在对中职学生展开测评时,首先必须明确测评的指标内容,通常来讲,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等,其次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技能实训)以及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发展)(倪福疆,2018)。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素质”的测评指标,要注重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吴斌,2016)。对于测评指标,学者们虽然划分标准不同,但均提出在力求全面的同时,着重突出职业院校特点,把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情况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侧重点,并提倡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所占权重和比例。有学者对测评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探讨,提出一级指标“基本素质”权重为30%,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思想品德12%、身心健康8%、艺术素养6%、社会实践4%;一级指标“文化素质”权重为45%,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文化基础15%、专业理论12%、技能实训18%;一级指标“职业素质”权重为25%,所包含的二级指标职业道德10%、职业技能10%、创新发展5%(倪福疆,2018)。

其三,中职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路径。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两个焦点是测评方法与测评运作的具体机制。如何进行素质测评,有学者提出,在分析国家、企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对中职教育质量诉求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法,基于教育增值理论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中个体素质评价的KSAIBs为模型,构建中职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姚金蕾,2015)。常德市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是采用由部分中职生代表和班主任老师组成评价小组作为评价的主体,在道德素质评价上由中职生代表进行评价,班主任只是组织和监督的角色(孙开祥等,2017)。还有学者通过专题调研,职校的毕业生在寻求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时,主要依靠职业素养水平,因此,应当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制定培养计划,采取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模块进行动态完善,按照计划全面系统地培育学生(李津军等,2011)。

在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信息化建设方面,部分学者表示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网络化、智能化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发挥动态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可行性和灵活性(王鹤,2016)。此外,有学者总结本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际经验做法,认为中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配备专人进行学生测评工作,强化评价模式系统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测评师资队伍。

三、中职生素质测评的价值研究

(一)对学生的意义

依托测评结果,学生可以把握自身整体情况,深层次地了解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会自主学习,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在专注于技能学习的同时、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 再者,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少中职学生有着继续求学,大专深造的诉求。在中职毕业生升学读高职的背景下,我们重新构建中职院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对中职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测评,其结果可以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师的意义

综合素质测评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其一,有助于教师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等隐性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其二,也可以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教学中的不足,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为优化日常的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等。

(三)对学校的意义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充分表达了当代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客观来看,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其结果无法做到与学业考试一样,有较强的区分度。但是,这种模式的构建开启了中职院校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以外诸多方面的定量评价的先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测评的结果对于学生评优工作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因此,学校可以积极引导、激励学生精准强化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其学生的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四)对社会的意义

测评结果可为企事业单位招录用人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单位挑选出自身需要的优秀人才,实现校企双赢。究其根本,在总体上,中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测评内容客观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诉求点。正是在中职院校素质测评的实践中,党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得以落地扎根,德技兼备的职校人才观得以形成和强化,进而有效引导和指导职业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理论和技能齐头并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素质中职院校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