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禅宗美学绘画中的极简墨色

2020-01-09高振华李红岩

陶瓷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墨色禅意禅宗

高振华,李红岩

(景德镇陶瓷大学,拾宋雅集工作室,333000)

1 宋代禅宗美学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禅宗作为一种汉传佛教,其哲学内涵及内在思想的超越性都使它有别于印度佛教。从时间维度来看,禅宗在晚唐就已形成“五家七宗”,宋代确立了达摩作为禅宗始祖的地位,受到民众的尊崇和弘扬。在官府支持,士大夫、文人、百姓参与的社会环境下,禅宗系列书籍被大量翻译、刊发,南北宋时期禅宗在民间大范围流传。

随着《菩提达摩传》中对达摩身世地位、禅宗思想等的记录,社会上弥漫着参禅之风,士大夫、文人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使禅宗及其思想在宋代得以发展,影响了宋代的各种艺术形式。

以禅宗美学为旨的绘画作品屡见不鲜,唐代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就是因为他参禅悟理,并将其融入诗画之中,成为禅画之祖。晚唐至五代阶段,出现了由禅月大师贯休创作的《十六罗汉像》,此画高古脱俗,存唐画遗风,成为这一时期禅宗人物画的代表作。

随着禅宗在南北宗时期的兴盛和传播,以刻画禅宗思想为主旨、以禅宗美学为艺术特征的各类题材绘画作品相继问世,当中以罗汉、观音、僧侣等为主表达禅宗意境和哲理,后来又有了以自然万物,如山水、花鸟、人物表达画家参禅道的画作,显示了禅宗美学融入禅画艺术,宗教内涵向艺术情趣的演进。

宋代禅宗美学绘画在当时推崇“程朱理学”的文化氛围中,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使禅宗绘画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禅宗哲学的基因。宋代文人高洁不阿,连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也热衷禅修,他们常与禅僧论道参禅,倡斗机锋,自修证悟。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深谙禅宗史籍,通过和禅僧畅谈天地,彰显禅宗自作主宰之气魄。朱熹的“心之本”论与自心自性的禅宗思想如出一辙。文豪欧阳修、苏轼也都在禅宗中了悟生死、感怀人生,他们不拘泥于一家思想,哲思包含孔儒、老庄以及禅宗的“无念”“自得道”“心无所住”等思想。通过他们的作品,使艺术家的思想与禅宗精神渗透到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也为禅宗美学绘画提供了文化和哲学土壤,使之在宋代蓬勃发展、影响深远。

日本作为毗邻华夏之小国,它的文化、艺术、宗教等文化大都源自中国,宋代的禅宗传播到日本后,对日本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画家不再拘泥于任何权威设定,用自我内心的见解创造艺术世界,彰显其存在价值,使禅宗美学有了一个全球化的视野和与当代艺术相关联的契机。

2 禅宗美学绘画的艺术特征

禅宗美学绘画的艺术理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绘画又是艺术的分支,通过哲学与艺术的对话,不断深入、丰富,将禅宗美学的禅意内核表达得更加深刻显见,绘画风格也更加稳定。

禅宗绘画经由画家自省而反哺出的艺术表象即是“禅意”,将禅意融入绘画中,不仅对传统绘画技法及创作思路有所影响,更使宋画有了简洁古朴、淡泊高雅、意境深远的艺术特征。

人物是禅宗美学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其它题材还包括山水、花鸟等,以禅思哲理入画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助推了中国画的发展,也为禅宗绘画向其它方向拓展提供了参照。

把深奥晦涩的哲理用富有禅趣的故事进行表现,用画笔绘出其禅意,使人能够方便、直观地参禅悟理,其中《六祖禅师》《达摩祖师》《十牛图》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禅宗美学绘画。

禅宗有“境由心生”之说,即“心生,则诸法生”,因此产生了一种先有诗再有画的禅宗绘画,画家以禅诗为表现对象,从诗句中体会哲理与意境,自己领悟后,对诗中景物适当取舍,甚至通过艺术联想,创造出相关的艺术形象,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禅画绘禅诗,使画作的禅林墨趣超出了宋时的“文人画”。

追求空灵意境与虚幻韵味成为禅宗美学思想在绘画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宋代文人仕大夫所追求的极简美学思想中纯静、幽远的精神世界的体现。从历代禅宗美学绘画中不难看出,禅宗美学绘画作品表现的哲学审美既是自然真实之美,又是宁静和谐之美,更是幽远静穆之美,言有尽而境无穷的大象希声正是禅宗美学绘画的艺术境界。

宋元时期,禅宗美学绘画比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禅学画僧,如傅古、楚安、梦休、居宁、觉心等,他们使禅宗美学绘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画风更加亲近大自然,以万物入画,绘意境哲思。南宋画家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释迦出山图》至今仍是中国禅宗绘画的名作。宋末禅僧牧溪甚至影响了日本禅宗美学绘画的发展,使“禅宗入画”成为一种审美趋势,因此牧溪被誉为日本的“画祖”。其代表作《松猿图》《洞庭秋色图》等都以闲淡雅致与简洁空灵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画面空寂宁静,墨色古朴淡雅,鲜活而灵动。这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呈现出禅意十足的景色。

3 宋代禅宗美学绘画中的极简墨色

“极简”禅画中的“简”不仅仅是简单,它有着更高的品味要求和艺术素养的标准,无需华丽的装饰、绚丽的色彩,只需着少许墨色,便可以把大自然的简朴与真实融合成为一种富有哲理的美感与意境,以黑为基调,给人一种神秘大气的视觉暗示,这是对禅宗美学幽玄思想的深刻见解,它以直观的方式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折射出禅宗思想简约的自然属性,使画作具有存在的艺术价值。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宋代禅宗美学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采用墨意、留白、造境等方式,追求空灵寂静的独特艺术表现。

极简的禅宗美学绘画多以黑色为主,画面风格简约洗练,画家以生动概括的笔墨构图,留下大面积的空白,追求画面的简洁极致和思想的风雅,这种创作手法与禅宗思想中“多既一,一既多”相吻合,符合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简单纯粹的生活理想,可以说禅宗美学绘画与宋代极简主义美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功之妙。

禅宗美学文化在宋代禅宗绘画中呈现出富有哲理的气韵,其主旨被画家深刻的感受和领悟,禅宗的简古意境结合画家的想象被运用到作品中,画家们在有限的画卷上,展现无尽的想象,墨色寥寥,以白当黑、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一当百,追求的是“画外之意”和“无声胜有声”,绘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的强大魅力被世人感知。与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相吻合的,是在绘画理念上突出对艺术意境、思悟的展现,这种诗境审美特点也是宋代禅宗美学绘画极简的主要表现。

在宋代禅宗美学绘画作品中,大多笔简意足、意境空阔。画家苦恼经营,以笔墨展现禅意,墨简而意深、墨淡却隽永,只需几笔墨色,写型表意。在简练的黑色当中,将画家内心对禅学的感悟诉诸纸上,超然物外,直指本心。这样的作品不拘常法,技法独特,禅意深奥,艺术境界直抵观者的精神层面,具有超凡的禅学意境。

参禅入画,画作大多以阔笔扫出、线条简练明快、急缓轻重变化丰富,把自然万物的鲜明特征用简约有力的绘画线条融为一个整体,笔墨中禅意满满,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欣赏这类禅宗美学画作不仅是赏画,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对禅意的直观体验。

禅宗美学绘画中的留白也是一大特色,画作大部分空白处运用得当,计白当黑,无限拓展了画面的意境和深意,让人心感空旷舒适和无尽遐想。禅宗美学思想里就是关于空和虚的意境内容,在南宋禅宗僧人画家玉涧的山水名画《庐山图》中就有这样的笔墨阐释——画面一眼看上去并不复杂,笔墨绘前、中、后三个景别的山峰之巅,墨色有力,色调朴素,干湿粗细点染错落,尤其是画作右边留下了一大半的空白,无一物处却显无限空幽,画面简约圆融,以禅宗美学诠释万物之美,感性而生动。

4 以禅宗美学呈现绘画艺术

普通人用语言当作思想的出口,而画家则通过绘画简明准确地传达情感和理念,既清晰又丰满,这符合禅宗美学的精神,因此,以绘画展现禅宗呈现的是简约、明了的自然朴素的思想现实。

禅宗美学绘画所呈现的艺术特征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禅意”,能将“禅意”很好地融入画作中的一般是这样两类画家,一是先入禅宗,接受禅学熏陶,再通过绘画的手段进行表现的禅宗僧人,他们可以流畅地将日常接触的禅宗理念以绘画的形式进行传达,他们中的代表有牧溪、惠崇、巨然、玉涧等;另一类就是当时的文人画家,他们画作当中的禅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作品里充满了禅宗意境和哲学趣味,像宋朝的米芾、梁楷、苏轼等就是这一类。

出处不同,也使得两类画家的笔下涌现出两种不同的禅宗美学绘画的艺术面貌。僧侣们的禅画直抒胸意,先有禅而后有画,直接表现禅宗哲学或禅修生活,并以此为绘画的主要目的,甚至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画就是禅宗思想的图示,深入浅出,更加直观地解释了“禅”;文人画家则不同,他们是先有画后有禅,禅宗思想是间接融入在画面里,使虚无的禅学哲理变成生活中具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通过欣赏画作,人们可以悟到甚至丰富禅宗的理念,像一些雪景、怪石、云山图等以及牧溪的山水、梅竹;梁楷、马远等的人物图景,都是通过绘画表现画家对禅宗美学理念的参悟和延伸,作品都充满禅意和禅境。

欧阳修画作中神韵生发的艺术人格让观者看到了他的广博胸襟,苏轼一生豁达,宠辱不惊,他的禅宗画作也较为简淡疏朗、平和宁静,这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画如其人,表现生命中自然纯真的现实。通过这些文人禅画,我们能感受到远离庙堂和市井喧嚣后的平和自在,这正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所向。通常来讲,禅宗之心就是“无心”或“平常心”,心中无事、无事于心,以朴素真实的笔墨呈现生存世界的本来面目,画家淡逸简略、颇具禅意韵味的禅画将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心理诉求展现在大众面前。大众可以通过禅宗美学绘画与禅宗思想对话,深入领悟生命的真谛,把简约的墨色印刻在心里,明白其中的哲理、洞见当中的禅意,使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禅宗的思想精神、感悟人生真谛。

5 结语

色彩作为绘画中的第一视觉要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在复杂错乱的色彩中,单一的黑色反而能给人带来安静、沉稳的感受。极简的禅宗美学绘画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清淡雅逸的禅宗绘画把墨色的黑,以深浅不一的多色阶呈现,随笔点墨,没有过多装饰,以最具特点的简洁线条概括,笔墨富有节奏动感,笔法娴熟,营造空灵寂静的意境和情趣。黑白的图像、间或水墨渗透的效果,墨黑为众色之合,“墨”与“默”通。默,黑也。禅宗美学的画家们借墨色,表示无言的静默,在静默中修养身心,以外形影响内相。当水墨淋漓纸上,黑白幻化间,回归自然、情景交融,万物皆在其中,在宋代绘画这一特有的色彩体系中,实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

从宋代文人画和禅画艺术家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以及对禅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参悟,用极简的笔墨线条绘制成画,简约、留白、朴素、宁静之美溢于画外,他们的感受和领悟很好地将禅宗美学精神的伟大和高深。画面虽然空灵简洁,但作品的内涵意境却凭借禅宗美学的独特魅力在极简墨色里显得更加诗意深远,彼时的艺术作品在今天仍能给予现代人以启迪,让人们在喧嚣尘世中觅得一隅宁静乐土,可以自在随性、返璞归真、领悟禅意,这也是禅宗美学绘画给当下所带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墨色禅意禅宗
禅宗软件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