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陶瓷艺术浅探
2020-01-09钟同林
钟同林
(景德镇机电工程学校,景德镇 ,333000)
0 引 言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这种有着独特结构的表意性符号,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随着时代的变革,书法在传达文字表意的作用中,又衍生出一种艺术审美。文字的形式也在长期的使用和文化交融中产生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字体。
1 中国书法艺术
1.1 书法的演变
1.1.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距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人们用来预测吉凶祸福,祭祀神明的龟骨以及兽骨上。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式,在这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因此许多汉字都具有“以形示意”的突出特点,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
1.1.2 金文
金文是指刻在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殷周时期由于钟和鼎在青铜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钟代表着礼乐之器,而鼎则为权利的象征,因此后人们也将金文称之为“钟鼎文”。这种文体与甲骨文并存于同一时期,但自成体系不受甲骨文的影响。商代早期的金文,如《鼂罍》中所铭刻的族徽图案,就比甲骨文更具有象形特征,同时也更多的表现出了原始文字的痕迹。
西周时期,是金文使用最为广泛的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铭文达到最为鼎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百字以上的铭文也非常多见,如《大盂鼎》(291 字)、《何尊》(122 字)、《小盂鼎》(400 字)等。除了篇幅上的增加,西周晚期的金文相比殷商更加的成熟,字形结构也愈发的稳定。
1.1.3 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六国文字得到统一。由原本六国各自发展出的文字,改为丞相李斯等人整理出来的秦篆简体,即小篆。这种的文体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它中国文字更加符号化,弱化了象形意味,减少了文字在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同时六国文字的统一也为之后的文字发展,打下了基础。
1.1.4 隶书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民间文字,即古隶。由于秦朝对文字的统一,也让古隶的文体向小篆方向转变。相对于篆体而言,隶书更加趋近于符号,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形成了一种更具有艺术气息的文体,为楷书的形成良好的开端。这种起源于秦朝的文体,到东汉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在书法中有“汉隶唐楷”之称,这个时期隶书代替了小篆成为了官方文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1.1.5 草书
草书出现于汉代,为了便捷的书写隶书,在隶书的基础上精简笔画结构,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体。草书的发展分为三类:早期草书、章草、今草。早期草书是与隶书平行的一种文体,打破了隶书规整的形体,并且夹杂着篆书的气韵。章草则是草书与隶书相融合的一种文体,但在运笔上,章草更进一步的脱去隶书的笔画,很多偏旁结构都变得更为精简,上下连绵。
随着草书的审美价值逐渐超越其实用价值,草书的行笔就变得更为大胆,也变得更加的具有艺术性。基于这种文字艺术的形成,草书又发展出一种更为飘逸洒脱的文体,即:今草。今草也称为狂草,正如其名,这种文体狂放自然,不受形体的约束。
1.1.6 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出来的一种更为简化的字体,《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文体方正规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体,从汉代至今依旧是主流文体。张怀瓘在《断书》中谈到,六朝的人仍习惯使用这种文体,如王僧虔的《论述·韦诞传》中也有:“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1.1.7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结合草书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文体,这种称呼最早出现于西晋魏恒的《四体书势》即:“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行书最早出现于汉代,但并不普遍,直到晋朝王羲之的出现,行书才开始流行起来。行书相比楷书在写法上更为流畅,比草书又更容易辨认,其实用性和艺术性都相对均衡。行书经历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到宋代时期发展到达高峰期,在各种书文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1.2 书法艺术与传统思想
1.2.1 克己修身
中国书法是一种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是符号化的思想。[2]同时也是一种循序渐进传统艺术,学习这种艺术需要静心宁神,将气息拿捏的非常稳当。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克己修身”极为相似,修身讲究的是克制自身的浮躁之气和克服分心,同时也是一个磨练意志与决心的过程。练习书法是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因此没有“克己修身”的毅力是很难达成的。在书法的创作与学习中,我们常常强调“字品如人品”,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人品行写照。而“克己修身”就是一个磨练品行的过程,如果不“修身”又怎能提高人品德行。因此书法家想要达到一定的心境,就必须坚持“克己修身”。
1.2.2 阴阳
阴阳是一个简单而博大的古代哲学,它强调黑白、虚实、浓淡等对立元素的辩证关系。并通过这种千变万化的辩证关系来表现事物。书法通过白纸黑字的对比来表现符号的艺术形态,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对黑白的布局运筹帷幄才能够书写出优秀的作品。
2 书法在陶瓷上的表现
2.1 陶瓷书法的起源
中国制瓷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烧制陶器,而汉字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陶瓷器上书法的出现,追根溯源应起始于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符文,通过系统的考察以及对各地遗址的研究,王蕴智先生认为最早的刻划符号应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迹,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之后随着文明的推进与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陶器上文字的使用也跟着增多。[3]
2.2 陶瓷书法雕刻
书法最早的起源就是篆刻在甲骨和金器上的铭文,这些字体具有非常浓厚的金石质感。陶瓷书法雕刻是一种在陶瓷素坯上以刀为笔进行创作的艺术,由于素坯质地脆软细腻,比金石更易雕刻,线条的表现力也就更加的自由丰富。陶瓷书法雕刻在具备金石特征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更加流畅的表现性。如坭兴陶刻字和刘明洲的《千字文》,这类陶瓷书法以刀为笔,通过控制刀锋与素坯的接触面来控制线条的粗细。与金石篆刻不同,陶瓷素坯在表现草书行书时更为流畅自然,笔画的洒脱自由几乎与纸张一般无二。
2.3 陶瓷上的书法
2.3.1 长沙窑
长沙窑兴起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时期。长沙窑是世界上最早烧制出釉下多彩的窑口,同时也是最早使用诗文进行陶瓷装饰的窑口。这些诗文多以民间谚俗为主,内容五花八门极为庞杂。瓷题诗装饰的出现,在丰富陶瓷装饰的同时也证明了书法艺术具有装饰之美,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符号艺术,书法的表现性是非常强的。这些附有诗句的瓷器,相比画面精美或是素瓷都更加的具有文人气息。作为当时出口最为火热的窑口而言,以中国书法作为装饰的瓷器,不仅仅是增加了素面瓷的装饰效果,同时也赋予了陶瓷更加纯粹的东方气韵。
2.3.2 陶瓷书法装饰
关于陶瓷书法装饰的研究,一直都是陶瓷艺术装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余峰的《论陶瓷诗书画》一书中就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与陶瓷艺术装饰之间的联系、影响、结合规律及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3]
陶瓷书法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书法派系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从釉下的青花到现在的釉上墨彩,陶瓷书法已然摆脱了材料的限制。在当下的陶瓷艺术领域中,诞生了众多以陶瓷书法为主的陶瓷艺术,这与早期作为点缀的瓷题诗不同,陶瓷书法更多的是以书法为主,而陶瓷则是作为一个媒介或者是载体来表现书法艺术的美。与传统的纸墨不同,陶瓷传世上更占优势,不会因为时间而腐化,并且陶瓷独特的材料美也给书法艺术增添了更多的韵味。携二者之所长,陶瓷书法艺术的出现给中国书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丰富了陶瓷艺术的门类。
3 结语
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是陶瓷还是书法都有着它们各自的艺术语言。这两种艺术的交融是都给了各自领域一个更大的机遇。陶瓷书法在当代的陶瓷艺术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点,只要肯下功夫去思考,就一定能够走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