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品南宋诗画中江南园林植物造景之诗画意境
2020-01-09张水芳
张水芳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1231)
1 南宋与江南园林
南宋时期的园林文化有其明显的时段性与地域性,在中国古典艺术史中有极高的地位。
南迁的宋室在杭州青山秀水的自然条件背景下开创了其独特地融合了江南婉约气质却不失皇室富贵的皇家园林审美;南宋园林不但在植物景观营造、培育技术上有所发展,其植物文化与景观意蕴更是被进一步加深与丰富。杭州作为南宋都城,不仅承载着这样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南宋文化,更是在从古至今的城市景观建设中直接体现南宋的园林审美。
而随着南宋的消亡,南宋园林古迹在今已鲜有遗存,而其中的植物景观更是难以回溯。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植物景观为切入点,对南宋园林植物文化与景观意蕴进行探索与考证,从中归纳总结出以宋代审美为主导的园林景观艺术风格,为现代对南宋风格园林的修复与重建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并探索其古为今用的意义。
植物的景观意蕴作为南宋园林审美的体现,则更多显于宋画,需结合文人墨客为其赋的诗词,了解画家与其所处背景后可对宋画中的植物景观意蕴进行分析与讨论。另外,西湖作为杭州园林所处的大环境,同时也是南宋园林审美的参照标准,其中的景观也在宋画中多有体现,并值得分析,如马远《楼台夜月图》、马麟《秉烛夜游图》、《西湖清趣图》等。
2 从古籍诗词中看南宋园林文化
在南宋之后的历次战争中,南宋园林多被破坏,如今这些优秀的园林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连踪迹也荡然无存。现仅存的南宋园林遗存有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凤凰山排衙石遗址、凤凰山月岩遗址、石门张氏东园遗址、徽州培筠园遗址等。而此中的植物景观遗存更是基本消失殆尽。
所幸在古籍中多有对南宋园林的描绘:作为南宋建都地的杭州,历代地方志,包括《杭州府志》、《万历杭州府志》、《西湖志纂》、《浙江通志》、《西湖志》、《湖山揽胜志》等,在“名胜”“花木”等部分常记载着西湖当时的风景名胜和植物,如《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中记载:“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更有许多介绍杭州地方风物的古籍文献,如清朱彭《南宋古迹考》、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唐杜光庭《西湖古迹事实》等,其中也多记载南宋园林之盛况,如《西湖游览志》描绘禁中“进入太子宫门,垂杨夹道,芙蓉相间,环以朱栏。宁华殿,环以翠竹”,“对阳春亭、清斋亭,前芙蓉,后木樨,玉质亭梅绕之”,“后苑,梅花千树,曰梅冈亭,曰冰花亭”;另外,许多游记中也常含植物景观内容,比较著名的有《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湖山胜概》、《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而就古籍中各植物出现的频率而言,可发现梅、竹、桃三类植物分别在皇家、私家与寺观园林中均有最广泛的运用。除此之外,虽不似以上三种植物出现得频繁但也被广泛运用的植物还有:兰花、木樨、山茶等。除去以上植物,分别分析三类园林,则其中皇家园林中多牡丹、芙蓉、芍药等花色艳丽之大花;私家(文人)园林多围绕西湖修建,其中多柳树;寺观园林中多松柏。
3 宋画中园林植物景观意蕴的体现与分析
植物的景观意蕴作为南宋园林审美的体现,则更多显于宋画,需结合文人墨客为其赋的诗词,了解画家与其所处背景后可对宋画中的植物景观意蕴进行分析与讨论。另外,西湖作为杭州园林所处的大环境,同时也是南宋园林审美的参照标准,其中的景观也在宋画中多有体现,并值得分析。
以《溪山春晓图》为例此画又名《江南春意图》、《江南春图》,绘江南山水景色。图取平原之势,绘崇山叠岭、溪水河流、冈峦平渚、树林茅屋诸景,笔法温和平淡,敷色简淡醒目。是图布局平缓,以崇山峻岭为背景,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溪水与雾气融为一体,使其意境空灵渺远。画中除近山、林木等被勾皴外,山石随形变化,多以染发,杂树用笔点簇而成,柳树以方直线条勾出老干,然后以细笔出柳枝,桃花用红白二色点出。
4 南宋诗画中的园林植物造景审美分析及对现代园林建设与保护的启发
南宋时期的杭州园林景观简雅别致,植物材料丰富,且各具其特点与文化内涵。其中常见于各类园林的植物有:梅、桃、竹、柳,其中梅花不论在诗词、古画或是园林造景中都最受欢迎,并被定为宋朝国花;宋朝还定竹、梅、松同属岁寒三友,象征傲骨高洁;而桃、柳最能代表江南温柔轻软之气质,且可临水种植,在西湖周边的景观营造中被广泛运用至今。
南宋时期对于植物的育种、栽培技术达到巅峰,其中最富盛名的是菊花,相传已培养出七八十种花型各异的菊花,并且在社会上出现“市菊”风俗,这也是植物文化在民众间广泛普及并发展的象征之一。
南宋时期的杭州四季植物景观不断,春有桃柳漫山,夏有修竹蔽日荷香满塘,秋来金桂飘香梧桐落叶,冬有梅花傲雪而开,瑞雪纷飞。四季之景在南宋书画中均有体现。而与今相较,可发现南宋以来,杭州地区的主要植物材料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西湖边桃柳夹道、荷叶田田之景延续至今,满陇桂雨、孤山赏梅仍在,而相较画中之景,却觉得有所欠缺。
(1)南宋的植物材料虽丰富,在造景时却处处以简为美,不会产生植物配置过于杂乱的情况:临水背山建阁,阁前杨柳依依,临水桃花绽放,池中荷叶田田;阁周环绕竹林为篱,阁后依山势种植古松、古树,参天而立,楼阁掩映其间,便为南宋画作中最常见的景致。植物布局舒朗却富有节奏,刻意留白。而画中人物或凭或立,流露出安静祥和之态。
(2)在宋画中若是出现建筑,我常以为建筑与植物之间的体量关系欠妥,植物相较于房屋总是过大,这个问题或可如此解释:首先是画卷中不外乎有夸张的手法,竹林掩映,浓翠蔽日,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象,既是画作,理想化一些也未尝不可;其二,古代建筑多只有一层,因此显得低矮;其三,江南虽地势平缓,如杭州等地依旧属丘陵地带,南宋时许多建筑依山势而建,虽高差不大,但仰仗山势而植与屋后的植物难免会产生高大之感,仿佛可以俯抱遮蔽建筑。这样,宋画中令人神往的归隐山林,没入丛篁之感就得到了解释。
(3)西湖之景其实自古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然如今的西湖景致与宋画中相较,便使人感到生硬,难以产生亲近之感,究其原因如下:宋画中的湖山之景,陆地驳岸均为自然是驳岸,即有起有伏有参差节奏,与水相交处种以亲水杂花、灌木,整体舒朗和开敞;而现代西湖人工痕迹过重,为保证游人安全大多修筑为整形式驳岸,临水排列柳树桃花,缺乏布景的节奏,显得生硬呆板;宋画中的植物或斜枝出水,或参天而立掩映楼房,或于岩隙兀自长出,从植物形态与植物布局来看均呈现出自然之态,而现代西湖的植物景观有时过于生硬、限制于一定规则的植物配置与树形修剪中,失了自然之野趣。
由以上各点,配以文人墨客历朝历代以来的题跋诗词,南宋画卷中处处流露出南宋文人墨客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便可知南宋时期的景观营造时审美便是质朴简雅,追求隐逸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