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案例的分析
2020-01-09董云英
董云英
(深圳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深圳 518071)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从1981年起至今,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也基本实现了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创新能力、理论深度、论文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为了缩小差距,为了落实国家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要求,我国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研究生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7所高校35项关于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关于博士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进展以及进展取得的原因、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本文观点和建议对我国转型期的研究生教育能够有所作用。
1 博士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进展
通过对27所高校35项关于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案例进行整理,发现当前博士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大需求、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六个方面。
1.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当前我国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为此,各高校纷纷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极力创造锻炼平台,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积极相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树立新的高教育理念、更新高等教育观念,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申请-考核”制博士选拔办法,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对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保障作用。
培养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取长补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北京交通大学构建研究生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研究生科技创新激励体系;北京工业大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山东建筑大学建立“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等。这些措施对提高招生质量,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服务大需求
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服务大需求,创办了“赵忠尧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并结合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大科学工程对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实行精英教育,实现个性化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通过调整博导遴选方式,强化招生年度审核,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依托高水平科研培养博士研究生,能够激发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需求。”同济大学改革博士招生方式,建立起博士生招生分类管理的动态选拔考核机制,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3 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为创新科研及行业发展,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想象力,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关注相关领域最新发表的期刊论文,浏览学科前沿动态网站等,这都有助于研究生产生新构思、新灵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佛年教育学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为学生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构建前瞻性课程体系、建立导师跨学科联聘制度、提供优渥科研条件、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创新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举足轻重。北京理工大学创建“5+3”学科群,打破学科专业、行业壁垒,集聚各类资源,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生培养队伍,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大力推动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4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创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和国际化课程改革创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南京农业大学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低,留学研究生比例不到5%的情况,提出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新路径,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做出转变,探索出“大规模、大众化”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目前,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化培养理念深入人心,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养理念全面提升,形成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长效发展的合力。同济大学采取“以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心,接轨国外高水平大学课程”的方式,“该方式不仅规范化、成体系地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促进校园国际化建设,并且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以及国内外政府、高校的好评,在兄弟高校产生积极影响与示范效应。”
1.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导师培训和导师资格认定制度,加强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台《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教师申请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若干规定(修订)》,修改博导申请条件,实施博导招生资格审核制度,通过岗位的竞争实现对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加强了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出台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规定,严格导师审核条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6 坚持特色发展
在博士创新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用发展的眼光,以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内涵式发展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践创新和发展,分析解决学生在现实中和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特色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人文社会学科以及特色理工学科全面、完整、动态的主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这是一项在开拓中进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创新工程。它在引领博士研究生迅速进入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规范,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战略需求,自2009年起上海应用物理所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同创办了“赵忠尧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充分利用中科院科教融合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一流科研平台,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和学术活动方式,用比较个性化的方案对端科研人才进行培养,实现了所校结合、科教结合和长周期培养,达到了精英教育的基本目标。
2 博士创新人才培养进展取得的原因
从高校改革创新的目的看,博士培养创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外在原因。目前,研究生教学管理服务存在管理方式单一和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教学管理中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措施比较薄弱,为此学校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研究生科技创新激励体系,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教学管理中对研究生创新激励的缺失、激励措施单一等教学管理问题。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方式陈旧、效率低下,学校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精准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实现过程管理与预警机制,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科博士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是培养过程本身的内在原因。(1)由于培养体系不完善或者不完整、不灵活,导致不能激发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都存在此类问题。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山东农业大学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电子科技大学构建三位一体博士生培养体系,博士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中山大学推动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常态化,构建博士论文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并出台了《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查与处理试行办法》(中大研院〔2016〕45号),为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培养方案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科研训练环节缺失、工程监控力度不足。为解决此类问题,北京交通大学采取以下措施: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实施培养模式“示范工程”;以目标为导向,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培养过程与措施。(3)学科覆盖较宽、优质学科占比较小,与一流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对学位点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判断,建立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制,做好与拟撤销学位点进行沟通交流和后续分流等工作,优化了学科布局,提升了学科建设意识,推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4)研究生课程体系落后,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老旧。同济大学以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心,接轨国外高水平大学课程来推动中外联合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解决了课程体系落后,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老旧的问题。(5)招生方式单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导致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办法,发挥导师选拔和培养的主导力量,对于选拔和培养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起到积极作用。(6)教育国际化程度低,留学研究生比例低。为解决此类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创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解决了留学研究生比例不到5%的问题。同济大学以双学位联合培养为核心推动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促进了校园的国际化建设,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比例也大幅提升。中南大学2017年在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率先开展国际评估,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7)学位论文质量不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世界经济学位点重要专业特色国际化”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学院与欧美高校建立的实质性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研究生世界经济专业的国际化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和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以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推进高质量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5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2012年-2013年,探索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国际评审工作,以国际标准评价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并与国内论文评阅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推动论文评审工作与国际接轨;从2015年起,对在首轮评审中有“不合格”评价的博士学位论文,再送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以更准确地对论文质量作出评价;从2016年起,改进论文评阅方式,由以往研究生院直接委托国内兄弟高校研究生院聘请专家评审,改为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网上通讯评议,从而大大拓展了评阅专家的广度,提升了抽查工作效率。”中山大学“自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以来,通过对论文质量长抓不懈的监控,各培养单位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 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
(1)创新培养具有协同性。中国科学院大学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优势和高等院校教学优势,自2003年起连续14年坚持开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在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研究等方面与高校建立正式合作,开创了科教结合新局面。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支持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研究生更为广阔的思维,拓展学术专业领域的视野,大刀阔斧、改革创新,重点推行导师组制度,激励交叉学科碰撞思想火花,提高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理工大学创建“5+3”学科群,打破学科专业、行业壁垒,集聚各类资源,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华东师范大学的“佛年计划”是跨学科培养教育学人才的成功案例。
(2)创新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办了“赵忠尧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都是积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将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2012年,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潍坊医学院为此制定实施个性化博士培养方案,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培养特殊博士人才的培养。
(3)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一流研究生教育指明发展之路。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战略需求,各高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自2003年起连续14年坚持开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在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研究等方面与高校建立正式合作,开创了科教结合新局面,提升了学生们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拔尖创新型物理学英才培养方面做了成功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4)创新发展紧跟社会时代脚步。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东南大学紧跟社会时代脚步,看准“对于高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是各国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坚持“一流科学研究+一流培养体系=一流人才培养”的理念,围绕“与世界一流大学为伍,培育国际化高端设计人才”的思想,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理念务实和思想领先。”、“把握世界设计前沿,培养科学创新精神设计人才”等改革措施。
(5)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在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取得不错的效果。目前,部分学院进入“规范管理、保证质量”阶段;有的已经进入“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精细化完善管理阶段;质量观念已经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科博士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已连续五年在国家抽检中全部合格,近三年我校江苏省抽检学术型硕士论文优秀率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山大学通过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电子科技大学从高校内部做起,构建博士生、导师和管理部门“三位一体”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6)学科体系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在创新的过程中,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协同与渗透,为博士生培养提供更强有力的学术组织保障的同时,使得学科体系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明显。
4 博士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建议
(1)创新发展具有被动性。高校创新的原因大都来自外部。目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仍然是直接的,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不利于高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虽然当前高校的自主权扩大,但多数高校仍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大学,不利于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国际化培养的不足导致博士生缺乏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不足,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构建合理的博士生培养体系,确立导师和博士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导师和博士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并完善国际化培养模式。”
(2)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均衡。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因为完善的校内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运行基础,建立和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也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做法,院系层面的质量建设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校内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较多,改革重点突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并且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较少。中国农业大学“五位一体”的完整的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山东建筑大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培养委员会三位一体博士人才培养议事制度,推动校内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研究生质量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学校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校内部的建设、改革和管理上,各高校在招生、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论文监控、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对博士培养进行全程性创新,但是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相对较弱。质量文化的缺失会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以科研育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此,以学术创新和学术道德为重要内容的质量文化建设不容忽视。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各高校应该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和卓越诚信的学术文化,使质量文化真正发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作用。
(4)侧重“才能”的培养,而忽略对“人”的关注。研究生导师重视学术发展,忽略研究生的培养指导;重视成果,而忽略过程训练;师生关系冷漠,导致部分研究生缺乏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忽略学术规范、职业素养,甚至人格不健全。为此,各高校应该纷纷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严格规范导师指导方式和师生关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5)创新的结果主要是机制体制创新。国家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博士生长采取了资助科研创新、建立访学制度、设立学术论坛和评选有些学位论文等保障政策。
国家的重视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大部分动力来自外部,没有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为此,培养体系的开放性不足,各高校之间的互动不足,与社会企业的开放互动也没有进入深层次。更加开放、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应该是未来研究生改革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