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部编新教材,我们该怎么教
2020-01-09朱海蓉
朱海蓉
(宁夏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 宁夏·吴忠 751600)
2016年秋季,教育部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面对新的教材,教师感觉即新鲜又有压力,新鲜的是: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压力是:我们这些课任老师,如何能抓住课程改变的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通过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如何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对孩子进行有效高效的德育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完成新形势下的育人任务,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了解课程、认识教材、分析实际
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要认识教材的价值。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随着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此外,教材的编辑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源,教师要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作用、所授教材的知识内容组成结构,对教育培养学生的意义;了解本节课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关背景信息,了解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联系,以便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我在帮教师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心中的“110”》这一课时,我们先了解教材,教材一共有两个课时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有点警惕性;不要上当受骗。初看课题以为教材告诉学生遇到危险时,一定要及时拨打“110”,但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发现教材编写意图是告诉学生生活是和谐美好幸福的,但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的身边难免会存在危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如何机智应对,解决危险困难,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情况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他人。这才是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了课程,分析了教材,明白了课程与实际教学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设计落脚点不是只是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而且更多的是在保护自己时,也学会帮助他人,看到社会的和谐,人性的美好。我们选择了一个视频,让同学们在认真观看视频后来续写他的结局,老师做好引导,同学们在续写的过程中不光能谈到不能做陌生人的车,也能理性的看到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陌生”的好人,他们愿意帮助他人。老师在了解了课程设置,认真分析了教材后,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的融合在教学设计中,真正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精神。由此可见,了解课程、认识教材、分析实际教师才能发挥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
2 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挖掘、拓展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图文、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课堂的教学,学生的获得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的十分详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材不可能把教材中有可能涉及到的生活内容全部纳入教材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运动,而不是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获得结果。尤其教材的内容多是图文,是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而课堂教学则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活动。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程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教师可以挖掘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再现生活场景、情境,揭示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道理、最大化实现教材的价值。《心中的“110”》一课就两部分内容,“有点警惕性”:当父母不在,自己独自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不要上当受骗”:生活中我们总要出行,遇到各种困难怎么办?教材只有4页,可是生活中真正要让孩子做到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能时刻把安全记心间,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教材可能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如:我帮老师挖掘到的资源是,有陌生人问路;有陌生人要亲亲我们;有陌生人请我们喝饮料;出门独自回家晚了;独自在陌生的地方,迷路了;妈妈带我去商场,看到有小偷偷阿姨的手机等等;对这些进行整理、归纳、创造,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境,在处理问题时,怎么做到安全记心间。这些问题的深入拓展,扩展了教学广度,填补了学生的一些认识空白,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挖掘、拓展有利于学生思维驯良,对学生终生学习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3 认真挖掘教师教学用书,为理解教材,设计教案把握正确方向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使用的配套资源。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中每一课,每一板块的内容编写意图进行了阐释,对教材没有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对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解析、学情分析、都给予了指导,对每一板块的教学所采用的方法策略给了建议。有的还提供了参考教案。这些都为教师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地帮助。教师要做到把教材和教学用书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先读教材,再读教学用书。然后再读教材,读教学用书,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新的想法进行批注,多次反复,边读边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所思所悟进行取舍、选择、归纳、融汇。研读教学用书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教材,对教学的帮助十分重要,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教学不能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我们在设计《心中的“110”》时,就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认真研究琢磨本课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目标,这一课是怎么编的,该怎么用。这些问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上都有科学准确的论述。我们教师就可以依据专家的阐述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教师教学用书也可以有效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了一个课程标准之外的一个法规性工具用书。
4 教学设计以活动为基本形式,有目的的完成任务
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道德与法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它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悟来实现。依据课程标准,我们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就要设计成一个个活动,每个活动完成不同的任务,达成不同的目的,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学要有序进行。和教师一起研讨如何上《我是一张纸》,在研读了教材,教学用书,把本节课设计为四个活动:(1)找找纸在哪儿;(2)纸从哪里来;(3)懂得节约用纸;(4)节约用纸绿色行动。设计好活动板块,再认真斟酌每一个活动的内容,呈现形式,预设课堂效果,达成的目标。每个活动环环相扣,活动的呈现形式既有视频、微课,也有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通过这些活动积极思考纸张是从何处来的,制成一张纸需要如此多的原料和程序,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切身感受,为后面讲述如何节约纸张铺垫好了情感基础。使得后面的知识在讲述起来更加顺畅。也让学生在学习时更轻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这样依据课程标准,以活动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一定会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和质量。
5 利用好信息技术、教具学具等课程资源
现在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智能手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怎样利用这一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微课,还是多媒体的各种功能的应用,教师都要充分考虑,熟练操作,保障教学环节顺畅,应用恰到好处。在《心中的“110”》我就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自己领着学生制作微课视频,在突破如果世界上没有纸张这个教学知识点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的擦拭功能,让课件上呈现的生活中的纸制品一个一个从白板上消失,让同学们说他们在白板上啥也看不到的情况下有什么感想,同学们积极发言,谈到了如果没有这些纸制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前进。信息技术的很多功能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习潜能,让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还有学具教具的应用,信息系技术不是万能的,代替不了所有的学具,教具。我们在教学时还要充分利用好教具和学具,一些教学挂图、交通标志、消防器材、动物头饰、生活物品、模拟法庭、模拟交通、生活场景等等。道德与法治课以活动为载体,如要把它们及时补充到教学设计中,会让课堂呈现最佳效果。
教育部将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成道德与法治,从2016年到2019年,使用到三年级。2019年秋季四到六年级都统一使用新的部编教材。在教材更换的这几年中,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学要以教材为参考,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好信息技术,教具学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就能有效的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的启蒙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