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解析”为例
2020-01-09程银
程 银
(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所以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是每位高校老师都面临的基本问题。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解析》为例,讨论建筑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
1 课程内容框架
(1)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概念。
(2)古镇建筑的成因与发展。
(3)古镇整体空间的布局与发展形态。
(4)以乌镇、西塘、同里、新市为例,分析古镇的地理位置、空间发展形态、空间演化、街巷弄空间特征、空间节点以及单体建筑空间分析。
(5)借鉴西方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化,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如何在现代建筑空间中演化。
2 确定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首先要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概况”中,什么是江南?什么是古镇?由此引出古镇的地理概念。再通过介绍江南水乡成因及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以及组织方式,建筑与气候环境的关系。懂得由传统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建筑群落营造,建筑的单体空间与院落组的关系,室内与室外的关系,。从而感悟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从建筑结构、构造中了解中国建筑构筑方式。建筑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生活并塑造生活,并根据气候、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综合营造出来的集环境与心理因素为一体的生活空间。中国传统建筑凝结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对于任何一个建筑专业工作者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
其次,如何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拥有美好的德行才能使才气用于正道。课程思政不是脱离专业空捞捞的讲德行,而是在于专业的基础上,悄无声息的渗透思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人才上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没有道德,人才归零。本课程所要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是从专业入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江南水乡建筑中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智慧、和谐,懂得保护传统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遗产意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尊重建筑中的环境因素与场地因素,尊重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尊重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与世界观。学习历史建筑是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究竟存在一些怎样的具体的关系,明确传统建筑是新建筑发展的基础。
3 课程思政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在本国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历久弥新的。让学生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的玩弄形体和装饰,而是把握当地文化精神并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这是我们中国目前面临的如何创造出带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建筑的最大问题。而学习历史经验是“未来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任何体系的建筑都同样负担这一个任务。任何体系的优秀现代建筑都逃不开传统天马行空的创新,不仅建筑如此,其他门类亦如此。我们的年轻人承担着本民族建筑的创新任务,激发学生的个人理想以及家国责任感。
4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总结
4.1 引发文化自豪感
在课程设置上以“何为江南水乡古镇?”引出这个课程。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诗《烂溪》引入建筑中文化的背景:“几家篱落傍溪居,只看青山尽自如。隔岸有桥多卖酒,小篮无处不提鱼。”描写了一个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江南。诗歌、建筑、文化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建筑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的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江南水乡建筑的发生发展,一如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始终连续相继,完整和统一的发展。建筑与文化是一个整体,研究建筑就要从中国文化入手,着眼于中国文化上的学习与研究。激发学生在传统建筑学习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寻根究底的精神。
4.2 保护建筑遗产是本专业学生的责任
组织学生现场考察,带领学生亲临乌镇、西塘、同里、新市等古镇,从太湖流域的主要古镇以及留存情况来看,古镇破坏比较严重,保存完好的没有几个,但基本可以感受古镇的全貌。让学生在古镇中感悟建筑的时空关系,即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充分理解江南、水乡、古镇这一地理概念,体验水乡古镇与“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古镇的一切因水而起,因水而生,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围绕水而发展起来的水乡群落建筑,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与环境之间不可忽视的关系,理解建筑的历程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建筑是构成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说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某一时代整个社会倾全力去建造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大建筑物,必然反映出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让学生明白保护古镇建筑,保护建筑遗产,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文化传承,树立正确的个人责任感,时代责任感。
4.3 如何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这个时代的新建筑,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对传统建筑的理解是建筑创新的基础。选择保护相对比较完整的乌镇、西塘、同里、新市作为教学案例,基本可以看到古镇建筑的所有空间组织方式、节点、院落组、单体建筑等的原貌。创造新建筑的前提是深度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了它的空间形态、尺度、功能、建筑结构、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通过建筑这个窗口,深度解读中国文化,与古人对话、与环境对话、与未来对话。因水而生的古镇独具个性,发展出自己特性的古镇面貌,与现代城市千遍一律的高楼大厦相比,那是属于古镇自己的文化生长出来的建筑体系,是没有受到干扰的地域文化。这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古老和不断的连续相继发展,中国建筑显然也是同具这种特色,但是这种古老且具有坚强生命力的建筑是代表着伟大丰富、成熟优秀还是陈陈相因、停滞不前?一种文化或者能够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而不衰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都没有产生过根本性的突破和转变,它的进步显然已经受到了局限。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传统之上发展我们的现代建筑?我们现在生活的钢筋混凝土丛林离传统相去甚远,我们该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这样的重任已经落在我们年轻的同学们身上,责无旁贷。由此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与个人理想的交汇点上,通过专业学习享受人生,并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发展。
4.4 了解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意义,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几千年间,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欧洲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由于考古工作有过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作过一番十分细致的调查研究、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因而产生过“新古典主义”的形式以及“文艺复兴”,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颇为充实的建筑理论,引导出今后建筑发展的线索。20世纪初格罗皮乌斯等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西方现代建筑的教学模式,并在二战后推广到美国。中西方不同的建筑体系是立足于不同文化上的成果,都是历史的宝贵经验。各种事实表明,现代建筑深受中国(以及日本)的观念影响。一种基于中国建筑性格的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尺度与规模,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开间”与“柱距”经常被采用。这种重复的单位即“模数”存在于勒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先驱的理论与实践中。虽然我们很难判断现代建筑设计以“柱网”作为平面布置基础的方法是否直接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和经验,但是无论如何,这一事实的本身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确实是存在着仍然适用于今日的原则,也说明中国建筑一早就是在合理的、科学的基础上起步的。
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贡献,才能深知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思政渗透引发学生拓展学习广度,进而引发学生对西方古典建筑的兴趣,并拓展到整个世界建筑史。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探索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明确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树立为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4.5 对比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现代建筑虽然蜕变自西方的古典建筑,但它是摆脱西方传统建筑的束缚而发展起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西方现代建筑,似乎和中国传统建筑在原则上就更为接近。框架结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共同点。西方古典建筑长期受承重墙结构束缚,由沉重墙发展而成的技术和艺术,对今日来说,它们的意义已经大大减弱。中国传统建筑的框架结构使用了几千年,对这种结构方式和所产生的效果实在非常熟悉,在运用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在今日也是难以想象的。现代建筑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历史经验之上的,失却了任何一方面、任何一种性质的经验都会对整个人类进步带来损失。对于学生来说,在专业上的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学好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有根基的创新,才是我们建筑专业的学生应有的担当和贡献。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建设美好未来的担当。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规划人生。
作为专业课程的引路人,从中国文化出发,扎根于文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学,如何将历史经验用于今日,扎根于文化中的创新才是长久的,才是中国建筑创新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4.6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古镇建筑考察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完成单体建筑的测绘工作,测量尺寸、记录数据、绘制草图、数据汇总,最后完成一套古镇完整的测绘图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分析图纸等一系列的团队合作工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知道未来的设计工作需要多部分的合作才能完成,单打独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团队的力量。在课堂作业中,让学生分组分析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讨论建筑的成因与发展,分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系等。同样分组完成,组成项目组从不同角度寻找资料,共同完成课题。团队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式。
4.7 开放式教学
学生在古镇考察过程中,直接对话传统,学会自己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
5 “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思政教学的渗透千万不可生搬硬套,要润物细无声的将几个思政重点放入课程种,否则会出现生搬硬套各种理论各种主义,造成华而不实,根基不牢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严谨认真、深思熟虑、思路清晰,才能引领进入专业语境,达到浑然天成的教学效果。
渗透课程思政以后,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关注本课程的辐射性,比如课程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与建筑、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甚至与专业看起来并不相关的其他领域也成了他们关注的点,比如他们会从电影、拼贴、装置艺术获取建筑设计灵感,启发想象力,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足,专业涉猎广。课后学生给我的反馈是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越广,不懂的也就越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就越迫切,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也就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