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高校管理育人提升创新研究

2020-01-0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工科育人技能

梁 瑾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

1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高校立德树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下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德树人”与“新工科”都是高等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的热点话题,所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高校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科人才,如何通过管理育人来提升人才核心素养,实现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和必要。

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将管理和育人相融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的拓展,是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抓手,也是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探索。管理育人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人才,实现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当前,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国家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切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工科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 工科人才能力素养国际标准

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新工科”的出现无疑是健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面临当下与未来工程人才奇缺或人格素养不健全而提出的必要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参照国家标准,其人才核心素养以及院校人才能力培养标准,从国际、国内方面来看,工科人才能力素养培养上有以下标准以下标准。

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在2017年制定的本科工程教育一般标准,其人才能力素养有11项:(1)能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的知识;(2)能设计和开展实验,并分析和解释数据;(3)在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等现实约束条件下,能设计系统、要素或过程,以满足所需要求;(4)能在多学科小组活动中发挥作用;(5)能明确、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6)理解职业和伦理的责任;(7)能有效交流;(8)拥有必要的宽广的教育,以理解在全球、经济、环境及社会背景下,工程解决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9)有意识并致力于终身学习;(10)能认识当代问题;(11)能使用工程实践所需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

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未来工程人才质量核心要素包括: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标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2016年世纪经济论坛报告《未来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就业、技能与劳动力战略》(The Future ofJobs:Employment,Skillsand Workforce Strategy for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强调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未来工作技能素养,包括:社会技能、系统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等在内的交叉复合技能。

国际上工程人才的“育德”与“育才”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管理育人工作,把“育德”与“育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新工科人才工程技能以及核心素养的双重培养,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人才战略做出贡献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3 我国工科人才能力素养新要求

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高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新工科背景下,对我国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对工科教育的综合素养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工程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领导与组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工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需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提出建设方案、快速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

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既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国际互认,协议对毕业生关于素质的要求有12个方面的最低标准,包括知识维度、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维度、通用能力维度和态度维度这4个维度,具体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有不少传统工科教育未能覆盖的方面,如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程伦理等素养。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中也提出要有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能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论述集中指向了工程实践、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社会责任等方面。

4 我国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4.1 重科研理论成果,轻工科技能培养

工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部分高校未能区分工科人才与理科研究性人才的培养规律,有重科研理论成果,轻工程技能培养的倾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实际生产发展需要,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影响学校自身的区域服务能力。

4.2 工程人才培养脱离地方产业经济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交叉专业供不应求,人工智能等成为新的需求热点,社会需要复合型、多元化、交叉学科人才。工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未能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结合,未能在遵循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未能在了解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工程学科及专业,最终体现和凝聚自身特色和优势来进行规划发展。最终造成工科学校人才培养与地区域企业需求的脱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困境。

4.3 “育德”与“育才”未能有机统一

工科类高校重科学、技术培养,轻思想引导、德行修养,工科人才培养停留在专业理论以及初步专业实践阶段,未能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社会技能、系统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等在内的交叉复合素养未能综合协同提升,培养出的人才多半是不闻窗外事的“技术宅”,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5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高校管理育人提升创新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这些要求不仅抓住了高校全员育人之根本,而且对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育人长效机制,推进整体德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为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完成学校既定的德育目标,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工科人才,对工科学校怎样开展育人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5.1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就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以育人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构建起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引导明确、约束规范、考核激励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筑牢立德树人的保障体制。发挥教师、制度、规则、榜样及环境等身边的资源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质、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以此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5.2 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工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需始终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定、实践活动开展等围绕国家和地方产业升价转型及发展的需求来开展、有的放矢地推进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行业需求,发挥本校传统优势,凝练办学特色,将人才培养融入本区域企业生产和研发环节,融入产业技术进步链条全过程。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教双方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企业所需人才资源建设前置到学校,学校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良性互动体系。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5.3 劳动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落实开展劳动教育,要求高校需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等学校尤其是工科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的工程实践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模块,或者专门开设有关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加强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结合必要的工程实践体验。通过工程学科专业与开展专业劳动实践结合,实现劳动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具有乐于服务奉献的劳动精神。

5.4 借鉴发达国家培养经验,开设通识课程,坚持综合素质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以及新工科背景下,全球化、创新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应该构建“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借力于基于慕课(MOOC)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公派访问学者、海外人才引进等方式,探索中外合作教学多元模式建设师资;拓宽构建企业参与工程人才沟通能力培养的渠道;通识教育结合沟通技能培养,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融合,培养在工程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可持续发展能力、跨文化沟通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工科育人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