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分析

2020-01-09万鹏远

天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文化遗产物质

文 万鹏远

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国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更新保护方式,将数字信息技术落实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去,让后人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一、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传承和保护作用

(一)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障

数字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主要是将其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然后进行计算、处理、存储、传输和恢复。因为在操作、存储等环节中需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以及解码等各项操作,因此它又被称为数字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1]。由于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普遍不高,都或多或少有残缺和遗漏,导致很多文化都失传很久,许多人都未曾见过它们的真面目。因此,该项技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深刻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数字技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完整、更好的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图片或者收藏物品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通过录音、摄影等方式进行保存,这种传统的保存方式导致保存烦琐复杂且不够完整,大大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能够使文化保存比较完整,保存内容也相应增加,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更好传承。其次,数字化技术除了能将文化进行完整保存外,还能够使文化遗产的再次呈现更加具有历史年代感[2]。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以及历史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流传至今已经面目全非,并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这就需要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缺失的那部分历史文化能够被修复。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以完整保存,更具历史考古意义,也更加严密。最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样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所建立的通道进行传播,比如说互联网等方式扩大了宣传范围和目标人群,有效地降低了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减少了宣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让人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数字化还原再现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维持原有的状态和存在方式是十分困难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当前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转化,也就是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转化成动态,让其更加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3D数字化处理,使构建出的动态效果和原来的静态事物几乎一模一样。最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其进行修复与还原,从而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系列情景和动作。人们在观看3D动画时,能够身临其境,深刻了解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文交流[3]。这些3D动画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互联网络被人们浏览观看,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入人心,让它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储存,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符号与数据相结合,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便捷的方式进行储存,建立相对应的符号库和数据库,以此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目前需要进行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陶瓷、刺绣、编织、雕刻等诸多方面[4]。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化为图形或显示在屏幕上的图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用户界面,通过实体、表面、属性和动画的表达、建模和显示,直观地解释数据。与实体建模等特殊技术相比,数据可视化涵盖了许多技术方法。如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用文字进行完整表述,可以通过录音、视频等数字化技术进行保存,以方便后人传承、学习与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可以根据遗传文化种类将保护法则进行分类,形式不一,各有各的讲究。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选择适合它们的保存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进行,其中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等广泛的知识范围,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要有深入以及透彻的研究[5]。通过分析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科学、更完整的分类。

(二)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

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得到关注,我国已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资源数据库,但是由于资源数据库内容较多,涉及的文化信息也很复杂,数据库的标准难以得到统一,也较难规范管理业。因此,必须通过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查阅与检索。除此之外,需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统一,制定一套合理且可实行性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则。落实数字资源管理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统一,尽快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采集和资源检索等,有助于人们去查找历史踪迹,真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震撼。

(三)综合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

利用3D动画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重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数字化模拟出来的文化毕竟是虚拟的,与物质文化多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区别。物质文化具有更强的可视性,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完完全全呈现出来[6]。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对比来看,除了利用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其能够让人们看到之外,还有着许多的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传统可视化来说,这是一种崭新的方式,还没有完全得以开发应用,但是这确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最有效最长久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源层是指对文化空间的知识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描绘出构成和分类的相关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表达层面都是根据专业知识的相关特征、知识点分类以及各种构成,所以还要经过挑选得到合适的模型来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更加便捷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进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应用层面一般来说就是指让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甚至文化层面来学习并且构造自己的空间知识。不同用户会根据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让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对自身有益,对所有参与交流的人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样才能够让自身的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自身的知识源是时刻更新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使用数字化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来说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保护研究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能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并且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悉心保护的同时,还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更新和创造,进而发挥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可视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思维可视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与文化遗产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