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灵性教育研究20年述论

2020-01-09李锦伟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灵性教育

李锦伟

【教育学一流学科专栏】

我国灵性教育研究20年述论

李锦伟

(铜仁学院 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

灵性教育是一种旨在发掘、培育和提升人的灵性意识和精神品格的高层次教育。学界对灵性教育的研究兴起较晚,主要是针对其概念阐释、功能分析和方法探讨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为灵性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教育界直接进行了灵性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灵性教育经验,更是有利于指导和推动灵性教育的向前发展。不过,当前灵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均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灵性教育; 研究述论; 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样态,“灵性教育”是在本世纪初的二十年内才逐渐兴起并日渐受到人们关注的。虽然涉及“灵性”的研究早已有之,但专门以“灵性教育”为主题进行的研究当是近来才兴起的,并有逐年增多之趋势。近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灵性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234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仅98篇,并都是在本世纪以来这二十年内发表的文章。综观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我们发现国内以“灵性教育”为主题的已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其概念界定、功能作用、途径方法和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的。综合梳理这些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从事“灵性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大有裨益。

一、灵性教育概念论

理清灵性教育的概念是进行灵性教育相关研究的基础,故学界对其讨论较多。不过,要界定好灵性教育的概念,往往又要以灵性的概念界定为基础。那么,什么是灵性呢?灵性一词起源较早,在古代中西方的语言中均有出现,并都出现了其词意的延伸和扩展。早在中世纪时期的西方,灵性主要产生于宗教领域,指上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宗教性和精神性的存在;至近代,随着其它学科的建立,灵性一词也在其它诸多学科领域得以应用。在中国,关于灵性一词的含义也有个演变和延伸的过程。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灵性主要是运用于动物身上,指的是动物被人驯化后所具有的智慧、智能。后来其词意由动物扩展到人类身上,有“聪明”“聪慧”的含义,指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也有如“精神”“精气”“对宗教的悟性”“灵魂”等不同含义。可见,灵性的含义在当前存在多元化的理解,这影响到学界对灵性的定义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如朱新卓指出,灵性是一种具有独立知识和经验的灵动意识,这种意识能够促成生命活性,引导自我反思,开启精神超越,是人生而蕴含的生命潜能和精神倾向[1]。在这一定义基础上,曾维华进一步指出,灵性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当中并能够促成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是人类拥有的聪明和智慧的特性[2]。侯长林等认为,灵性是人类的一种状态或力量,这种状态或力量不仅渗透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之中,更渗透在人们的智慧、能力和素质内部[3]。张新婷等指出,灵性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精神与能力,它能够对事物产生神秘的感知,与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并形成一套秩序所允许的非常规系统[4]。綦玲认为灵性是一种兼具神圣性和超越性的精神品质[5]。汪丽华等则认为,灵性是个体生命具备的一套深层的信念[6]。可见,关于灵性的含义十分广泛。陈彬等也承认,灵性的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普遍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也包含特殊的宗教信仰和超个人的种种体验,如人们蕴含的内在潜力、对工作的极端热爱与奉献、对某些高尚品格的形成和某种观念的坚定信仰,以及远离世俗名利、趋向高度自由、注重人地和谐与高度利他主义精神等,都可以视作灵性含义的范畴[7]。由此看出,灵性的含义极其抽象,看似高玄,不过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陈劲松认为灵性是个体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可以通过爱、慈悲、共情、创新、敬畏、信仰和德性等等呈现出来[8]。当然,灵性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识(或创造)事物的一个层次,并且是最高的层次。如陈劲松认为可以通过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层面去认识事物,并且认为灵性的层面就是要去启示人、引导人,是最高的层面[8]。曾维华也指出,人的认识有八个层面——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诗性、哲性、神性、灵性,这八个层面中的灵性排在最末,同样是最高的层面[2]。侯长林等则从创造的角度出发,认为灵性是人们能不能进行创造的关键,它高于知识、技能及智慧,同时又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技能及智慧[3]。

从学界对灵性含义的不同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共同认识:第一,认为灵性是包含并高于聪明、智慧、悟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认为灵性是一种理想信念或精神状态,是人们精气神的表现;第三,认为灵性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和创新世界的能力或潜能;第四,认为灵性也是一种资源,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可以通过挖掘、培养和提升的精神资源。综合这几种共同的认识,我们可以对灵性的含义作这样的理解:灵性是人们内心拥有的包含并高于聪明、智慧、悟性等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创新发展的超自然的能力和精神资源,也是人们对自身内在潜能开发、精神追求的理想信念。

学界对灵性教育一词的使用和概念探讨不过是近些年来才日渐增多的,并且因对“灵性”理解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阐释。比如侯长林等认为,灵性教育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育目标,是旨在能够进行知识、技能创新和智慧生产并位于知识、技能和智慧教育之上的教育[3],是促使人精神成人的教育[9],主要包含灵性品德、灵性人文和灵性生命教育,以及灵性创造力、灵性想象力和灵性适应力教育[10]。汪丽华等认为灵性教育就是促进灵性觉醒、“精神成人”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死教育、经典学习、性情培育和挫折训练等[6]。杨颖东等认为,灵性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追求,拓展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填充人的精神情感体验,增强人的精神意识觉悟,由此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命质量,最终形成健全道德和精神人格的教育,是力求超越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功利性教育范式并回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呼唤的积极努力。它体现出尊重天性、遵循自然,重视体验、关注意义,对话建构、追求智慧等价值追求,其本体使命就是相信人的灵性,发现人的灵性,发展人的灵性,完善人的灵性[11]。王凯指出,灵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发展人的灵性为基点,追求提升人的灵性及至至善,并按照灵性生长逻辑开展教育实践,生发出本真的教育样态[12]。李小聪等也指出,灵性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们内心世界的教育,是通过关注人之情感和精神需要来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全人格的教育[13]。赵梅玲认为,灵性教育不仅是一种培养人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生发智慧的教育,也是培养人抒发才情的教育[14]。近来,也有学者从体育学科角度来阐释灵性教育的含义,如张学飞等指出,灵性体育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人的精神层面中的灵性作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身体运动来发展人的灵性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灵性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也是体育发展的新的理念[15]。而李莹等则认为:灵性体育是指能够激发肌体精神、精气、悟性等且超越于培养知识、智慧、技能人才的融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于一体,以促进培养身体和心灵都得到良好充分发展的完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愿望打下坚实基础的体育教育,是人类理性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16]。

由上可以看出,灵性教育的含义非常宽泛,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样态,既蕴含了教育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也反映了教育明显的目的和功能,还体现了教育高深的境界和理想。不过,我们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理解,都必须紧紧抓住它的核心目的,即人的灵性意识或精神品格的发掘、培育和提升。所以,我们理解的灵性教育,用一句话简言之就是:发掘、培育和提升人的灵性意识和精神品格的教育。这种教育当然包含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智慧教育,并高于这几个层次的教育,是旨在探索人的心灵世界、挖掘人的灵性潜能、培养人的灵性意识、健全人的灵性人格,最终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理解灵性教育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灵性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二、灵性教育功能论

作为一种教育样态,灵性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有哪些方面的功能?学界对此也多有分析。

侯长林和张新婷将教育类别和层次划分为技能教育、知识教育、智慧教育和灵性教育,指出,作为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灵性教育不仅是处于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之上的教育,更是对它们的超越[3],它能够促进人的精神成长[9],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7]。杨颖东和郝志军认为,灵性教育体现出尊重天性、遵循自然,重视体验、关注意义,对话建构、追求智慧等价值追求,可以纠偏当前普遍盛行的唯智主义的教育模式,它的使命就在于相信、发现、发展并完善人的灵性[11]。李宁辉认为灵性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关注人的人性,启迪人的灵性,完善人的人格,达到人生的充实与空灵、通脱与超逸,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灵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使人享受幸福人生,提升人生境界,是对聪慧人生的建构,使人们聪慧的禀性得到化育养成[18]。朱新卓也提出灵性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就在于提升人的灵性[1]。綦玲认为,灵性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灵性,应当成为大学的培养目标,她指出,没有灵性的教育便无法创新创造,没有灵性,教育便将失去责任担当,故大学灵性教育具有崇高的神圣性和超越性特征[5]。陈阳认为灵性教育即教育的灵性化,它是立足于对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进行提升的基础,对人性本身、人格本真、人文本我的充分发掘,是师本、生本理念之上的生命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代表着时代发展对心灵的关注。灵性教育能够对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方向、课堂教学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着重要的现代实践意义[19]。周立坚把教育类型划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教育,二是人文教育,三是灵性教育,并指出这三种类型中的灵性教育是旨在获得如正直、勤奋、善良、诚实、宽容、谦卑等各种美德或神圣品质,它是物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础[20]。李维建认为灵性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观,它主要“新”在与时代同步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可以达到以教育促发展的目的,让世界走向真正的繁荣之路[21]。高岚认为对幼儿实施灵性教育,可以满足儿童心灵的需要与发展,是真正了解儿童的前提[22]。王凯指出,“灵性教育”有利于适应孩子天性的成长,将为每一个孩子开启丰盈智慧的人生[12]。何晓欢也认为灵性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启儿童对生命真相的全然感知[23]。向颖慧也指出,对儿童进行灵性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体发展,而且对社会和谐发展也有重要作用[24]。有学者着重探讨了学科灵性教育的功能,如张学飞等认为,灵性体育虽属于人文体育的范畴,但又高于一般的人文体育,它通过呼唤人的灵性,可以丰富和完善人文体育,有助于引导中国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15]。李莹等认为,灵性体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完善、强健体魄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是大学灵性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的品质,丰富大学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教育的发展需要[16]。

综观学界关于灵性教育地位和功能的讨论,我们可知,作为一种旨在提升人的灵性发展的高层次的教育,灵性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个体发展和精神需求,也可以推动相关学科和学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繁荣。正是因为灵性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十分突出,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加以认真研究。

三、灵性教育方法论

灵性教育是一种更高追求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提出后,学界对其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旨在更大程度地发挥这种教育理念的积极功能。

侯长林等认为要在大学进行灵性教育,首先需要构建灵性大学共同体,而要构建灵性大学共同体又需要制定灵性教育方案,着力培养具有灵性的学生;要开展灵性教育科研,建设充满灵性的教师队伍;要打造文化管理团队,建设灵性的管理者,构建充满灵性的管理制度,开展富有灵性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要创建优雅的校园环境,包括灵性的校园自然环境、精致的校园建筑、典雅的人文环境。[3]他主张在进行灵性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将灵性教育神性化、宗教化,也不能只对灵性教育作理性探讨和只考虑灵性教育的整体性,更不能将灵性教育与其他样态的各种教育相分割。他为此重新强调,关于实施灵性教育的途径,需要从灵性意识的培养出发,着重从教育理念的确立、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开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灵性学生的培养、校园文化的丰富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10]。杨颖东和郝志军认为,灵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实践方式是构建灵性课程体系,创生灵性教学模式,培育灵性教师队伍和塑造灵性领导风格。[11]汪丽华和何仁富认为,灵性教育就是“精神成人”的教育,可以通过知性、情感、意念和身心几个方面去通达灵性,并提出开展灵性教育的基本路径就是生命教育、经典学习、性情培育、挫折训练,关于其具体方法,可以在如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和活动体验等当中适当选择[6]。而綦玲则指出,在大学的灵性教育中,在方法上要重视对人文教育和宗教传道的借鉴[5]。高岚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灵性的源泉,进行灵性教育时,需要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22]。李小聪等在开展高职院校灵性教育行为驱动研究时指出,高职院校灵性教育的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富有灵性的教师队伍。至于怎么构建灵性教师队伍,他提出了三条路径:一要提供环境支持和环境驱使,进一步发挥外部环境的促进作用,引导教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灵性意识;二是要重视培训教师,着重在教育能力及品德人格方面提升教师的灵性品质,在内生动力上提高教师灵性教育开展的能力;三要强化组织领导,发挥组织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灵性教育模式的制定和灵性培养方案的开发等,主动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灵性教育[13]。曾维华等认为在大学进行灵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灵性智慧,而灵性智慧的培育又主要通过这三条途径而成:一要以转识成智来敦促人的灵性知识智慧的生成,二要以灵性的生命精神来思考人的成长,三要以人文教育来促成人的灵性拓展[25]。同时,他还提出通过创建具有灵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来滋润大学生的心灵世界[26]。龙红霞等则主张可以通过将静态校园环境的展示与动态校园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灵性意识[27]。何晓欢主张在幼儿园通过构建一个与生命、自然相契合理念下的“田野课程”来实施灵性教育,给予幼儿一种自然、完整的活动,开启儿童对生命真相的全然感知[23]。张茂辉也提倡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灵性,追寻美丽乡村教育[28]。徐雅敏提出,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合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乡土之美和周边环境资源,如抓住地方特色文化、关注社会文明现象、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探求乡土材料资源等,就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提升其灵性品格[29]。陈建翔提出实施灵性教育的途径,就是要保持人类身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持人类身心各个层面的对立面的和谐共存[30]。王凯力图通过顺应儿童“玩”的天性,着重以体育、艺术、文学、实践活动和感受大自然等手段激发儿童的灵感和悟性,使学生具有蓬勃的生命活性、灵动的意识和充分敞开的个性[12]。同时,他还提出可以通过培养“毓秀灵慧”的教师,打造“自主灵动”的课堂,构建“丰盈灵润”的课程,让学校成为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体,构建充满能量与活力的师生关系、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促进“灵性教育”目标的实现[31]。周立坚指出,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灵性课堂来实施灵性教育,主张用美德思想提高学生的灵性品质,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20]。向颖慧也提出了对儿童进行灵性教育的策略,主要包括: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儿童灵性,从人的本质的三重属性出发完善教育目标,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重视精神科学,重视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内的环境创设促进儿童灵性发展,以及挖掘本土文化资源[24]。刘芳等结合儿童唐诗教育的实践,认为在对儿童的灵性教育中,应该起先把唐诗还原至艺术的领域,将儿童唐诗教育还原为综合艺术教育的形式,来培养孩子的灵性,促成儿童灵性教育目标的实现[32]。郝彩玲注重通过情感教育来达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灵性教育目的[33]。夏红则主张通过构建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活性课堂,并施以活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灵性发展[34]。

从学界关于灵性教育方法的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灵性教育的途径多样,形式各异,方法不一,在从事灵性教育过程中既要结合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立足于灵性教育的自身实际。这些实施路径和方法的探究为灵性教育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有力推动了当前灵性教育的开展。

四、灵性教育实践论

在对灵性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一些学校和教师个人对灵性教育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王凯着重介绍了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的灵性教育经验。他指出,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本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及素质教育成果,提出了“灵性教育”理念,在教育变革中不断思变前行,不断探索与实践着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12]。该校副校长曹丹曾经指出,该校开展“灵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进行儿童灵性潜能的开发,以美好的事物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它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志在挖掘灵性教育元素,专注于孩子们的灵性发展。她再次强调了该校灵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力图通过灵性校园环境的创建、灵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灵性课程的打造等,来培育学生的心灵,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灵性育人的目标[35]。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也在践行着灵性教育的模式。邱丽萍指出,在校长朱一兵的带领下,新成路小学秉持“灵性教育”的理念,长期致力于灵性学生、灵性教师、灵性品德、灵性课程、灵性课堂、灵性校园等的培养和打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校的价值判断是坚持儿童立场,实施“灵性教育”,构建“好玩的课程”。为此,该校力主将课堂打造成“游戏场”“问题吧”“阅览屋”“聊天室”和“加油站”,以此使儿童舒展心灵,实现自我需求[36]。对此,邱丽萍等还指出,该校通过建设“好玩”的七巧板课程等,提升孩子的知、情、意。这种教育理念正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体现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37]。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柯灵小学)近年也致力于灵性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创新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探索信息化的教育平台,来探索新型的灵性学校管理模式,以达到灵性学生培养的目标。目前,该校已经开发了十余项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投入应用,在新型的学校灵性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38]。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长期坚持“人本管理、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成为拥有“矫健的身姿、敏捷的思维、美好的心灵、自如地交往”的人,初步形成了灵性教育模式。该校通过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业务精湛、特色突出的灵慧教师;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灵动课堂,成为武汉市高效课堂改革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开发灵性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了学生健康快乐全面有个性的成长[39]。

由此可见,在实践探索方面,当前有关灵性教育的活动开展也取得一定成就,主要是在儿童(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中。在灵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一些学校如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等单位,以及在云南大理创建竹和田灵性教育基地的个人萧望野等,相应进行了灵性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探索路径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五、结语

灵性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还是一种教育过程和教育境界。学界对灵性教育的研究以及教育界对灵性教育的实践才刚刚起步,不过已成方兴未艾之势。综观灵性教育已有研究,学界虽然对其概念的阐释、功能的分析和方法的探讨等方面均存在多样性和多元化,但是对灵性教育的基本理解还是大致统一的,即认识到灵性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灵性为目标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是一种更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精神需求的教育,也是一种更易于促进精神成人与社会和谐的教育。这些成果为灵性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教育界关于灵性教育的教学实践更是直接践行了灵性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这些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的灵性教育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均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深化和拓展。

[1] 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

[2] 曾维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3] 侯长林,张新婷.论大学之灵性[J].教育研究,2016(7).

[4] 张新婷,李周珊.再论大学之灵性[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5] 綦玲.也论大学之灵性[J].现代教育论丛,2017(4).

[6] 汪丽华,何仁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7] 陈彬,计莹.灵性思想及其社会学意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8] 陈劲松.从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维度解读十九大报告[J].理论与改革,2018(2).

[9] 侯长林.人工智能时代将呼唤灵性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

[10] 侯长林.大学灵性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6).

[11] 杨颖东,郝志军.灵性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方式[J].教育研究,2016(12).

[12] 王凯.灵性教育 尊重孩子的天性成长[J].辽宁教育,2015(12).

[13] 李小聪,王惠.基于扎根研究的高职院校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3).

[14] 赵梅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灵性教育的渗透与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8).

[15] 张学飞,郭庆霞.灵性体育:人文体育的呼唤[J].铜仁学院学报,2020(1).

[16] 李莹,杨风雷.论大学灵性体育[J].铜仁学院学报,2020(1).

[17] 侯长林.人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18] 李宁辉.试论语文灵性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19] 陈阳.论教育灵性化的现代意义及提升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4).

[20] 周立坚.用灵性教育促进精神健康[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8).

[21] 李维建.以教育促发展,共建和谐世界——关于巴哈伊教“新世界秩序”理念和“以灵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观”的研讨[J].世界宗教研究,2006(4).

[22] 高岚.关于“灵性”教育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6).

[23] 何晓欢.浅谈灵性教育之田野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J].教师教育,2015(7).

[24] 向颖慧.浅谈儿童灵性及其教育策略[J].科教导刊,2019(2).

[25] 曾维华,胡云生.论大学生灵性智慧的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8(4).

[26] 曾维华.新时代大学教师核心使命的理论探源与路径选择[J].铜仁学院学报,2019(2).

[27] 龙红霞,张凌宏.校园生活的灵性意识培养[J].铜仁学院学报,2017(10).

[28] 张茂辉.在大自然的灵性中追寻美丽乡村教育[J].人民教育,2018(2).

[29] 徐雅敏.乡土之美 灵性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2(9).

[30] 陈建翔.道的灵性教育——从“水喻”和“赤子喻”谈起[J].中国教师,2016(1).

[31] 王凯.“灵性教育”——让教育与生命的灵性共鸣[J].基础教育论坛,2016(30).

[32] 刘芳,滕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1).

[33] 郝彩玲.情感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灵性教育功能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

[34] 夏红.活性课堂灵性教育[J].小学时代,2012(8).

[35] 赵维莉.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精灵———访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副校长曹丹[J].人生十六七,2017(Z2).

[36] 邱丽萍.好玩的课程——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灵性教育”下的课堂生态[J].少先队活动,2016(4).

[37] 邱丽萍,孙丽红.让孩子玩出灵性——上海市嘉定区新城路小学少先队“好玩的N件事”[J].少先队活动,2016(4).

[38] 佚名.依托大数据 探索灵管理——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灵技术”管理课程深度应用纪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

[39] 张雪琴.走灵性教肓之路 办人民满意学校——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办学特色掠影[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5).

On 20 years of Research on Spiritual Education in China

LI Jinwei

( Wuling Ethnic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Spiritual education is a high-level education aimed at exploring,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 The research on spiritual education rises relatively late, mainly focusing on its conceptual interpretation,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method discussion, etc.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spiritual education-related problems. In particula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directly practiced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summed up many spiritu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hey are conducive to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forwar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spiritual education.

spiritual education, research statement, education concept

G40-01

A

1673-9639 (2020) 02-0068-08

2020-02-11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黔教科研发〔2017〕85号);2019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贵州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灵性教育实施路径研究”(2019B202)。

李锦伟(1978-),男,江西永新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及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与旅游开发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职研究员,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灵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天津市2 057 名护生灵性照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氤氲灵性画图开——傅抱石四十年代绘画展览综述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