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企耦合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

2020-01-09李周珊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耦合应用型服务

李周珊

校政企耦合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

李周珊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社会服务模式及特征、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了解到现有社会服务模式具有主动性、互补性、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存在服务意识待提高、互动耦合性较低、服务特色未彰显、顶层设计待完善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基于耦合理论,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社会服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从而构建出校政、校企、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 校政企耦合; 社会服务模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才能顺利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则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应对。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德里克·柯蒂斯·博克所说:“走出象牙塔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现代大学的一部分,理应走出象牙塔,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性”特征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承担社会服务职能而生。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初期,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势在必行,而社会服务模式作为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渠道,理应得到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

笔者在知网平台,输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进行检索,仅检索到1篇文章,为学者李天源(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应用型科研服务模式、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模式、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构建”[2]。在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入发展就必须与市场相联系,并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与主导——市场和政府——相互促进,共同协调,优势互补,才能帮助其更好更快地走出自己的办学道路。“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正好顾及了服务与被服务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强调双方或多方的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持”[3]。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社会服务的模式及特征

理清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社会服务模式及特征可以了解其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突出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铜仁学院作为典型案例。该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且社会服务开展较早,以此来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模式及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及其服务内容

通过访谈铜仁学院的社会服务管理人员,了解到该校在2013年就开始对社会服务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引水灌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2013年国家倡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背景下,学校内部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师“双师”素养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引水灌田”是“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简称。这种社会服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服务来反哺人才培养[4]。具体社会服务内容有:第一,人才服务。主要是指利用学科专业的知识为社会提供专项服务,包括进驻企业(行业)、教职工挂职、教育培训、生产性实习实训、企事业职工在岗培训、支教等;第二,资源服务。主要是指为社会提供学校拥有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育馆等有形资产与其他可供利用的无形资产,例如:承担各种社会考试或赛事等;第三,科研服务。主要是指通过提供科研成果和科研设备向社会提供服务,例如,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软件开发、政策研究、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文艺创作等;第四,技术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例如,科技成果推广、各类资源调查(普查)、技术指导、专家咨询服务、技术策划等;第五,文化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学科的优势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例如,承办或主办、参与当地的文化与体育活动、为当地的文体活动做策划、做文化顾问等;第六,公益服务。主要指对有关社会公众的利益与福祉进行无偿性服务的一种行为,例如,政策宣讲、社区服务、“三下乡”活动、慈善活动、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及由社会或政府倡导与鼓励的其他公益性服务。第七,公共关系服务。主要是指通过与公众建立双向沟通与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活动,例如,向社会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和主办(承办)各类会议等。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特征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具有“应用性”“地方性”与“服务性”等典型特征。铜仁学院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特征:第一,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是指铜仁学院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是自发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被动地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服务;第二,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指铜仁学院在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弥补了双方或多方的不足。例如,为了弥补资源匮乏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文化和公益等服务;第三,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服务形式比较多样,如不仅有有偿性服务,还有无偿性服务;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服务,还有智力成果的服务等。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开展中存在的不足

常言道:“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有助于构建起更加适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从当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服务意识待提高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也应“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的观点。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史来看,可以发现其办学根源不同:有部分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有部分属于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是老牌本科院校等。从国家层面来讲,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在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正式兴起,并且是以试点的方式开展实施。这类学校虽然转型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但是对怎样应用转型尚处于摸索阶段,对自己的转型方向也比较迷茫,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此外,受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对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视也还不够。这些使得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自己还是“象牙塔”的一种存在,一时难以转变从“象牙塔”变为社会“动力站”的角色,而学校的服务主体缺乏了走出“象牙塔”的意识,就难以推动学校与社会接触,从而阻碍着社会服务的开展,导致学校师生也缺乏服务的意识。虽然铜仁学院开展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但是这种主动性只是学校层面的,对于师生来说服务意识还是有待提高。

(二)互动耦合性较低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效益有限,服务主体与被服务主体间的耦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接洽。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高校内部来讲,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资源的缺乏所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缺乏学术研究,而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缺乏“双师双能型”师资,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还倾向于需求式;从外部来讲,外发牵引力不足,主要是指除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对其开展服务的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不只是学校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与支持。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外界的互动还不够深入。例如:地方政府仅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个下属单位,缺乏“牵线搭桥”的意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优惠政策或者服务平台、加强校企之间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对这类高校财力投入不足,如无法按照规定标准足额拨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均经费,不能提供这些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等,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5]导致地方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耦合性弱。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研和技术等利益诉求不足,例如,地方的许多大型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还不够信任,当有需求的时候,通常都会把希望寄予省外或者是区域以外的名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协作的机会比较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的大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三)服务特色未彰显

特色是提升一个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服务特色的彰显也是一个学校提升服务效益的关键。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名称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经验、办学逻辑起点、所处地理位置等的不同,每所学校都存在也应该彰显各自的特色。同时,用特色服务地方,凸显地方的特色,是带动一个地方走特色发展道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有利法宝。因此,找准特色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重要。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校开设的专业还是沿着转型前开设的专业,或是迎合研究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利用好地方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专业品牌,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没有将特色之处展现出来。

(四)顶层设计待完善

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的术语,其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6]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重点在于对接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一套专门针对其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促进这类学校的发展,仅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实中,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历史较短,还缺乏相应的机制促进其发展。比如,高校教师都十分注重职称的评聘,但是在教师的职称成果认定上,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都还主要以科研为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就应该注重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但现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职称评审导向并不利于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所以国家层面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有效发挥的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系列的问题与不足,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是其有效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路径。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是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问题的必要前提。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及原则

根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特征与不足分析来看,笔者以为,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优选,由此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及原则。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耦合的含义来看,“耦合”是一个复合词。“耦”字有不同的词性,作动词表示耦耕(古代犁田的一种方式)、耦犁(一种耕作法),引申意义为二人一组,是二人并肩耕地,例如,“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微子);做名词表示配偶、偶像,例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庄子);做量词表示双、两个一组,例如,“射者三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合”也可作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量词等,主要有闭合、合拢之意,例如,“公孙龙口呿而不合。”(庄子·秋水)。“耦合”作为一个合成词,最初用于物理学概念中,指“两个或多个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合作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通过相互作用彼此互通有无、传输能量”。其后,又应用于计算机学、化学、数学、电子学等理工学科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耦合的类型主要包括:多场耦合、能量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和内容耦合。其耦合度的分类排列为: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间接耦合。由此可见,内容耦合的耦合度最高,间接耦合的耦合度最低。根据耦合的松散性来划分,分为高内聚、低耦合和高耦合、低内聚。高内聚低耦合是指两个模块(系统)或多个模块(系统)之间的依存度比较低或相互独立,而两个或多个模块(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紧密度是比较高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政企耦合就属于高内聚低耦合,是指这三个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这三个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却紧密联系。

其次,从耦合的要点来看,耦合主要包括四个要点:“第一,关联性。指耦合的系统之间的各个耦合元素是开放的、相互关联、要素流动的;第二,多样性。即参与耦合的各个系统的耦合元素通过发挥各自的自组织能力,遵循信息自由流动和自然关联的原则,从而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第三,整体性。指参与耦合的各个系统的耦合元素以其所需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第四,协调性。指参与耦合的各个系统的耦合元素通过打破原本的系统组合,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各要素优势互补、相互协同的良性系统”[7]。

最后,从耦合现象的特点与耦合效应来看,耦合现象包括三个特点,即系统之间彼此是互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有交流和联系的互动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是会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7]耦合效应也称为互动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8]。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形成共生发展的耦合关系时,就会呈现出一个新的结构功能体——耦合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与耦合效应。其中各子系统通过发挥辅助与缓冲作用,使得耦合系统建立更优的负反馈机制、产生更强的能量集聚能力、发挥更稳定的组织结构与更高效的组织功能。[9]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原则

1.共赢性原则

共赢性是合作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相互作用大学”是大学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就强调了寻求服务主体与被服务主体共赢的社会服务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应遵循共赢性原则,以保障社会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一提到“社会服务”一词,人们更多地想到与公益有关的服务,认为得到报酬的服务就不算社会服务,其实这是对社会服务的一种狭义理解。社会服务职能不仅仅包括无偿的服务,还包括有偿服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逐步发展的,最初高校的社会服务更倾向于无偿性服务,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就更趋向于双赢的服务。共赢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主体(学校、教师、学生)

对于学校,不仅可以弥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硬件设施不足问题,还有助于掌握社会服务人才需求状况,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对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不仅可以反哺教学和科研,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增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术能力等。

(2)被服务主体(企业、政府、社区等)

比如,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弥补企业员工在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学生来顶岗实习可以降低企业的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与风险,缩短学生和企业的磨合,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帮助企业减轻工作负担等。所以,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高效运行,保障社会服务职能的长期有效发挥,在构建社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构建社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各要素(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能够实现优化组合,发挥整体效应。根据经典系统论“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不应该是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对各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从而发挥1+1>2的服务效果。

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主要是指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逐渐深化,构建的社会服务模式应适应不同阶段的需要。例如,美国在社会服务开展的早期,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开始“以他方为中心”进行转变;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也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社会服务的早期,主要是间接地为人才培养服务,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社会服务模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构建也一样应遵循阶段性原则,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走向深入,向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发展。

4.核心性原则

核心性原则就是指在构建社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要清楚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是什么。正如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所说:“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0]指出了高校服务社会和市场的本质区别。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对内是人才培养;对外是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存在的核心要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并不是要求高校选择了社会服务职能就摒弃教学和科研,高校之所以是高校正是因为有学生这个群体的存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校的一种类型,如果没有了学生只有科研那么就不称其为高校而是科研所,因此,人才培养是其主要任务,不可忽视,即无论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还是后来的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都应该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必然要对社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就不能体现其社会服务开展的价值。因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抓住其核心,遵循核心性原则。

5.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社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提供多样的模式,以供不同的被服务者选择,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的耦合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是单一的某个人,而是复杂的社会机构,以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服务主体的选择与不同被服务主体的需要,就应提供多样的服务类别、服务形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等。比如企业,有不同性质的企业,就算是同一企业也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多样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等,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益。因此,社会服务模式应遵循多样性原则,这也是提升社会服务效益的重要路径。

泥石流沟谷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通过统计泥石流沟流向,如表2所示,得到泥石流沟流向的分布情况。通过泥石流沟流向表,可以直观的看出,泥石流沟流向分布在60°~110°范围之间,泥石流沟口的流向近乎垂直于河道。

四、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选择

基于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开始与企业、政府之间进行合作,说明校政、校企、校政企之间的合作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高级阶段。因此,本研究基于耦合理论,提出构建校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校政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以及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一)校政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是指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则、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程序等。

1.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政府耦合关系的本质

凡事的发生都会有个所以然,对校政耦合关系的本质进行分析是为了掌握二者耦合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要理清可以使得两个系统之间更切合的关联、产生最大化效益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在大学出现之日就已存在,我国的高校又被称为高等“学府”,其中的“府”在古代代表的是一级政权组织,根据我国高校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早期的社会服务主要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这说明我国高校与政府在历史上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融关系,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校的一种办学类型,与政府的耦合是历史的必然。

2.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政府间的耦合关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政府的耦合关系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政府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科学研究对政府进行耦合。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与政府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政府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政府制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政府可以直接运用的人才;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地方的智库,其中的教师多是有理论基础的研究人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由于高校教师主要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基层的公务人员很少有时间和兴趣研读论文,因此,教师应该直接参与到政府的咨询活动中。高校在派遣教师到政府中参与咨询研究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应派遣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二是政府对高校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政策、经费投入、平台搭建等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耦合。如政策制定上,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专门文件还比较欠缺,因此,政府应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制订配套的政策,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应听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政策。

(二)校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是指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企业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则、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程序等。

1.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耦合关系的本质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地方企业性质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重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则是通过赚取利润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因此,企业创办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由此可见,公益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而盈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公益性和企业的盈利性使得二者的交互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点的基础上,不能违背各自的本性,从而谋求发展的可持续性。[11]这就体现出了著名物理学家波尔提出的“互补原理”,即“两个相互矛盾的原理同时存在,只有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正确解释一些现象”[12]。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耦合也是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依赖的一个过程,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耦合类型来看,依然属于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耦合的松散度来看,适宜选择高内聚低耦合,即在保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独立性的基础上,两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各要素形成紧密的联系。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性质不同,二者的紧密联系是以共同的利益基点为纽带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其中的系统就是指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企业两个系统。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企业的耦合关系与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耦合关系。

(1)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企业的耦合关系

第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输送人才从而为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人才梯队的建设是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链条,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承担起为企业储备人才的重要责任;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理论素养;第三,企业可以直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寻求技术上的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所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第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研究,可以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导向,增强核心竞争力。

(2)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耦合关系

第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耦合,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学生可以驻入企业,将所学习的理论投入直接的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助力;第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凸显“应用”的特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教师可通过到企业挂职,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方式亦可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重要路径;第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设施设备缺乏的问题,导致一些比较前沿的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与之相应,企业则一般经费比较充足,为了发展,必须引进先进设备,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进行耦合,可以为学校的师生解决学校的物质资源匮乏的难题;第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进行耦合,有助于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建设,打破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为企业培养对口的应用型人才;第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出科学研究的价值,否则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在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耦合的过程中,校内研究人员可以直接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为教师的选题找到灵感,从而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价值。总之,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耦合可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竞争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

(三)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1.关于校政企耦合关系的本质

从实践层面看,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国家干预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国家是指学界和业界,其中的政府在社会中扮演着主导机构的角色,控制着大学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创新活动,企业和大学基本属于下属机构,受到政府的控制与领导。比如前苏联、东欧、挪威与拉丁美洲国家等均属于这种模式。第二,自由放任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大学、政府三个组织之间会划定明确清晰的组织边界,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运行,形成松散的组织间关系形态,企业的作用就是生产,政府的作用就是调节,大学的作用就是进行基础研究,三者之间不存在互动关系。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就属于此种模式。第三,三螺旋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企业与政府三者之间以共同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将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三力合一、相互依存的组织间关系形态,共同协力为创新国家知识、技术与制度等发力”[13]。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任何组织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生存与发展不可能自给自足,需要与环境中的其他组织进行互动,从而弥补自己缺乏的资源。简而言之,为了获得发展,组织需要向外部寻求资源,其依赖程度和范围是由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由此,我们可以归结出: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组织,任何组织都与其他一个或多个组织处于相辅相成、共同依存的网络系统之中。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三螺旋模式就成为大学、企业与政府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企业和政府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而聚集在一起,成为组织间网络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可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之间的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即三个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则联系紧密。

2.关于校政企三者间的耦合关系

在这个网络关系中,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为了推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依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科技与知识优势,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优秀的人才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依赖企业的经济实力,来赢取科研经费、资金的支持并获得教学实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与产品孵化基地等;政府作为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依赖政府提供宏观的指导、经费的支持等。[13]36

总的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校政企耦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获益:第一,增加办学经费的来源;第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第三,推进应用转型走向纵深。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转型时间比较短,普遍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办学思想的影响,顺利转型还比较困难,要让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进行互动,可以根据地方的需求进行办学,结合地方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挖掘地方的资源,从而打造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为应用型本高校的应用转型走出特色、转向深处、提高竞争力提供重要路径。企业参与校政企耦合可以获得如下利益:第一,创新管理;第二,节约科技研发成本;第三,降低风险。地方政府参与校政企耦合可以获得的利益有:第一,整合资源,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集中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德里克·柯蒂斯·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天源.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新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18-20.

[3] 侯长林.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理性审视[J].职教论坛,2018(6):8-13.

[4]罗静,侯长林.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5):21-23.

[5] 涂双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128-131.

[6] 薛云,施琴芬,于娱.管理实践视角下的管理设计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15-19.

[7] 耦合的来源及引申[EB/OL].[2019-12-27]https://wenku.baidu.com/view/191cd1dc6294dd88d1d26b03.html.

[8] 黄剑坚,王保前.我国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2(5):57-61.

[9] 李培凤.不同省域政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耦合效应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8(9):106-110.

[10]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11] 王莹莹.高职院校校企耦合——互惠共赢的机制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14.

[12] 宋旸.互补原理的哲学意义讨论[J].才智,2014(17):265.

[13] 马永斌,王孙禺.浅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31-38.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upling Model: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Zhoushan

(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 mod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play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isting social service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existing social service mod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tive, complementarity and diversity,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to be improved, the coupling of interaction is low, the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top-level design to be improved. In view of the above shortcomings, based on the coupling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 mod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o as to build the coupling social service mode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and school government enterpris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upling, social service model

G649.2

A

1673-9639 (2020) 02-0039-09

2020-02-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贵州应用本科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研究(FIB170508)。

李周珊(1994-),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耦合应用型服务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