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01-09柯平,包鑫
柯 平,包 鑫
0 前言
近年各地频发的导致重大伤亡的灾难看上去似乎并不相关,但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高风险社会来临[1],考验着社会有机体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因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职能也因社会需求得以拓展和深化。公共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乃至应急机制的完善需基于对自身在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地位与作用的充分认识。本文通过关键节点,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展链条划分为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事件发生后3个阶段,在感知不同阶段应急管理需求基础上,阐释公共图书馆在3个阶段不同的地位与作用,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1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前:常规为主,应急为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保持高度的警觉与敏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未发生或处于萌芽状态时提升前瞻性与预见性。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前”阶段,图书馆以常规服务为主,应急管理处于辅助地位。此时图书馆应急管理发挥的作用在于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前信息服务与应急准备。
1.1 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是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开展应急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功能完善、更新及时的应急管理平台对于预防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链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公共图书馆应急管理平台建设还很薄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应成为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公共图书馆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与维护应注意4点:一是要因地制宜。平台建设前应进行系统评估,不同地区应急管理需求存在差异,且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同,只有与需求、功能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平台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要注重资源、功能的整合,兼顾广度与深度。除基本的应急科普知识内容,平台应整合更多支持研究与决策的内容。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为了普及应急科学知识,提高应急科学素养,可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嵌入平台资源。四是实现常态化。图书馆应急管理平台一旦建立,应注重“平时”状态下的平台维护,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确保资源的连续性与时效性,为“战时”状态应急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1.2 前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信息和知识[2]。作为信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前对相关信息的特定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应急前信息服务。
(1)面对普通读者,开展应急科学传播服务,提升科学素养水平。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8.47%[3],但应急安全教育普及率仅1%[4]。面对公民的应急科学知识缺位,公共图书馆可在平时利用应急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科普宣传,如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可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2)面对学者或研究机构,提供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科研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部门,可以高效整合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资料,为学者或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助力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3)面对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相关资料或者开展定题情报服务。在此阶段,公共图书馆可凭借专业优势进行相关信息跟踪,并向当地政府提供公共事件进展资料,亦可开展应急管理定题情报服务,支持政府决策。
1.3 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对可能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实现迅速、科学、有序应急行动而做的准备工作,是预警能力与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完备的应急准备工作能够保证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立即响应,避免贻误“战机”。公共图书馆应急准备主要包括:
(1)制定或调整原有应急预案并及时更新。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或调整、发布应急预案,包括:明确领导、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组建应急队伍;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应急具体行动方案,如隔离、疏散、消毒、防护、信息服务、社会援助等具体工作,以及善后处置工作,等等。应急预案制定后应根据现实需求不断调整完善。
(2)应急准备工作。除制定应急预案外,还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物资等保障应急预案的启动,包括:筹备应急设施设备,如图书消毒机;筹备应急物资,如口罩、防护服;调配部署馆藏资源,如书刊、终端阅读设备;进行预案演练,对预案内相关内容进行模拟或实操演练。
进入21 世纪以来,已多次发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遗憾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应急意识并没有普遍增强,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管理普遍缺位。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不能以日常的安全管理等同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因此,上述3个方面的工作正是今后公共图书馆应当补充和加强的。
2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中:应急为主,常规转辅
一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图书馆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管理。这一阶段以政府做出响应为标志,可分为政府响应前和政府响应后两个子阶段。这一阶段应急管理处于图书馆服务的主导地位。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开展的应急管理必须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的服务,其作用在于应急决策支持、应急信息服务与应急社会救助。
2.1 应急决策支持
公共图书馆应当为政府决策以及各类智库提供应急决策支持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沿用服务“两会”的模式与经验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打造多层级的应急决策支持体系。
(1)传统服务为基础。公共图书馆可以组建服务团队进入政府、智库机构开展“驻地”应急服务,如开展信息检索、现场咨询。
(2)现代服务为依托。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专题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
(3)专题服务为支撑。如果说前两者为间接的应急决策支持服务,那么应急专题服务则旨在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可开展的应急专题服务有:编辑应急专题信息集,如应急专题信息要报、应急专题资料汇辑、应急信息萃取;专题史梳理,如梳理历史上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案例,挖掘可借鉴的应急管理经验;追踪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海外报刊、网站等信息进行翻译、撰写摘要等。
2.2 应急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此时面向公众的信息加工与提供要以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为主线,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应急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1)权威应急信息多渠道发布。公共图书馆可运用网站、微信、抖音等多媒体工具,发布应急管理信息,提供权威专题信息,并通过与政府、媒体等配合增强宣传效果。
(2)开展应急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要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开展应急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公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3)提供应急咨询服务。启动图书馆参考咨询台“应急咨询”模块,邀请医学、法律、心理等相关专家参与信息咨询服务。
(4)开展应急信息服务。突发事件期间,到馆服务受限,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应急信息服务,将信息资源送到读者身边。
2.3 应急社会救助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弱势群体的物资匮乏、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剧,加之各类“临时困难群体”构成的“新弱势群体”数量激增,社会救助压力增大。公共图书馆应成为应急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利用空间、信息、人力等资源优势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1)利用空间资源提供庇护服务。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期间,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在救助流浪者中发挥作用,对流浪者提供庇护服务。
(2)利用信息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公共图书馆可为当地社区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特困儿童等弱势群体,以及有失业风险群体、权益受限群体等“新弱势群体”通过电话、微信等非面对面的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协助申请社保、求职信息等援助服务。
(3)利用人力资源争取社会物资提供应急救助。公共图书馆可动员广大馆员为所服务社区的弱势群体争取防护、生活物资,保障该群体的基本生活与防护需求。
3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常规恢复,应急转辅
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结束后,图书馆恢复常规服务,这时应急管理转于辅助地位。在保障正常服务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应急管理发挥后大数据分析、后信息服务和后阅读疗愈的作用。
3.1 后大数据分析
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成果、事件进展、政府政策、社会救助、媒体报道等大量数据信息贯穿整个事件发生的始末,数据呈现分散化、无序化、非结构化特征。在突发事件结束后,与之相关的大量数据亟待挖掘利用。此时公共图书馆可根据自身定位,有重点地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形成专题资源数据库。公共图书馆可建设应急大数据平台和应急专题数据库,将积累的专题资源融入大数据分析成果,提供具有深度的知识服务。应急专题数据库建成后应定期更新维护,防止资源平台“沉睡”。
3.2 后信息服务
突发事件结束后的应急信息服务以促进社区恢复与日常应急科普知识宣传为主,此时的信息服务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后信息服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警钟长鸣,开展周期性的应急科学素养教育。公众应急科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宣传,图书馆可以利用突发事件结束后“余悸”未消之际以及纪念日开展应急主题宣传与纪念活动,还可以以世界卫生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科普日等各种节日为载体开展应急素养宣传教育、应对技能培训、科普展、模拟演练等主题活动,以提升公众的应急科学素养。
(2)典藏历史,保存社区记忆。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和提供地方信息方面有着特殊的责任[5]。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破坏力大,影响深远,公共图书馆应承担起保存社区历史记忆的职能,收集保存所辐射社区内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资料,为社区预防与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历史资料。
(3)深入社区,支持社区恢复与发展。突发事件结束后,社区各项暂停或失序的工作亟待恢复,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支持社区的工作中,通过评估社区需求,为社区与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支持服务。
3.3 后阅读疗愈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影响的终止,一些群体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及时干预。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6]阅读疗法的疗愈效果已在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得到证实。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一结束,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书籍等资源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身心健康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助康复治疗。在开展后阅读疗法时应注意:其一,对疗愈群体进行区分,选择书方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面对突发事件中患者、罹难者家庭、一线医护人员等心理“病因”不同的群体,应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判断,选择与心理需求相适应的书方,探索线上线下等多途径的疗愈方式开展后阅读疗法服务。其二,“药方”多元化更有助于疗效提升。后阅读疗法的“药方”可不局限于书方,其他适合的文字材料或图片、音频、视频等非文字材料均可“入药”,图书馆可以邀请有着相同境遇的亲历者、有着专业素养的心理学家组成真人图书馆,提供预约阅读疗法服务。其三,留存“病例”供日后借鉴参考。开展阅读疗法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书方、施治过程、疗愈效果等资料,应详实地为服务对象建立阅读疗法档案并妥善保存管理,为日后开展相关服务提供借鉴。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唯有深深根植于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得以彰显其价值。应急管理缺位虽凸显公共图书馆应急机制短板,但也成为公共图书馆发挥新的社会职能,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的重要机遇。纵观公共图书馆在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间链条各节点的行动,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在应急管理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公共图书馆的行动轨迹呈现出不均衡性。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前这一时间段图书馆应发挥的作用未被普遍且充分重视,应急管理普遍处于近乎失灵状态,导致应急管理差强人意。在突发事件进行中这一时间段服务内容有所增加,但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应更加重视突发事件结束后图书馆应急管理作用的发挥。唯有如此,应急管理才能贯穿整个突发事件过程,更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其二,在笔者调研的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案例中,公共图书馆侧重于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而针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支持服务、科研团队的情报服务和疫情一线的医疗专业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参与度不够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提出“公共图书馆可为个人、企事业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多样化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服务”[7],公共图书馆应当强化专业情报服务、智库服务、立法与决策支持服务,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