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大乃文武双修
2020-01-08武兵
武兵
“文武双修”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受到中国人的推崇。“闻鸡晨舞剑修武,挑灯夜读书修文”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古人文武双修的经典画面。所谓“武人文相,文人武相”就是说文人要有武者的豪侠风度,如古代的李白、辛弃疾、陆游;武者要静若处子,动若兔脱,温文尔雅,如谦谦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所谓武者文相也。
譬如形意拳名家尚云祥先生外表温文尔雅,完全是一位谦谦君子,只有在与人交手的刹那间才会显露出骇人的气势。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武术历来讲究文武双修,“枊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指的就是关公子夜读兵书的典故。还有古代名将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都是历史上知名的文武双修的大家。
在中外历史上,老子最早提出天地万物由自然生成。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这种和合自然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以,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易经》理论指导下概莫能外的领域之一。这表明,武术不仅是“武”术,它同时也具有文化的性质。
武术的这种文化特性决定了习武必须修文方能成为武术大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讲究“文武一道”。《孔子家语》有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比如武术中的太极拳,其动作及手眼身法步,处处体现了其化打结合的武术本质,同时,一切动作又要体现出太极阴阳哲理的统帅作用。可以说,太极拳要练到最高境界,必须做到“一动三合”,即每个动作都要既合乎拳谱、合乎拳理,又要合乎拳法(劲道),从而体现其“文武一道”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实践是阴,理论是阳。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是不能发展的。反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则是空谈。中国武术之所以长久流传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的根本就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它的产生和发展皆深蕴于特定的哲学思想之中。武术与哲学,一文一武,二者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崇武必文辅。
武术是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总结。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体科学。通过练习武术,能够开发人体潜能,因此,习武者必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这样才能使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只满足于一拳一脚的练习,是不能达到武术的高深层次,登不上武术高峰的。如果脱离了文化,只是练习技术,就无法达到武术的高境界。
练习武术强调文武兼修,就是要求习武人不仅要获得近身搏斗的实战技能,而且要掌握多种知识,这样才能对武术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实践理论才会有更深的解析。文武兼修的目的,是要在所传承的传统文化中达到智、仁、勇的理想。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讲中庸理学,经世致用;道家文化讲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佛家讲空灵圆融,精进修为;武术文化则讲究文武兼修。
武学家是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系统武术知识的专家。其中的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能将武术推向高层次、高品位。因此,在习武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对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提高武术的实战技能,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处的。
中国武术是一项包罗万象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有力体现。中国文化讲究内敛,讲究不争而胜,讲究含而不露,在不露中尽显锋芒。所以说,中国武术就是一种精神,具有养育民族性格的气质。
中国武术外练的是一种形,内修的是一种意,通过外形动作来表达内在的精神。可以说,练武就等于是练心,练就的是面对世事沧桑的从容。中国武术可以让人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席卷天下的气度,可以塑造人的意志品质和坚强性格,以达到自我完善。
中国的武术人,历来敬仰“尚武立志,潜心修炼,博学助道,慎思苦读”的武学精神。常言说:“练拳必须读经”。读经就是指读拳经、拳谱。只有潜心研究这些武学典籍,才能解悟武学的奥秘。“拳艺要精纯,成功要坚持,为人要诚信,育人要开窍。”文化的底蕴、文化的积淀和储备,对武术人练拳、为人、做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加强道德涵养的修炼,也就是儒家要求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是儒家的最高要求,也是中国古代人最讲究的气节。
中国武术起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尚武崇德”是“文武双修”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它所反映的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内容还包括礼仪道德。如“德为武魂”“武以德显”“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以武载道”“立身中正”等,就是武者必备的道德素养。“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德”是反映内心的修养境界。当习武者遵循了“道”的规定和“德”的修为时,其言行就会合乎礼法,顺乎道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使之“内得于己,外惠于人”,达到主观上修身养性、客观上有益社会的目的。
“大勇为拳”,品德高尚的人,真理在握,所向披靡。“无德者不如无拳”,有拳无德,就会扰乱社会,祸害百姓。所以拳和勇、艺和德是不能分开的。故习武更需要修习武德,修身养性,通过相当时间的身心修炼,最终达到“德艺双馨”,只有这样方可称为合格的武者。
作为年轻的武术人,应当学习更广泛的文化知识,比如武术跨界涉及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体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养生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要有爱国的使命感和传承国粹的责任感,刻苦学习,持之以恒,虚心向学,永不自满,这样才能到达武学的真境。
在少年时期参加武术锻炼,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因为学“文”开发的是孩子的左脑,学“武”则是开发孩子的右脑,所以说,“学文练武”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教育部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强调了体育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对学生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对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武术可以锻炼协调性、四肢爆发力,还可以培养不怕吃苦、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吻合了中国古人提倡的“文武并道”的教育思想。
(編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