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是“中国之治”的优势和深厚支撑
2020-01-08翟元斌
翟元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续写中国之治的精彩篇章。
首先,雷锋精神体现“中国之治”的思想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显著优势之一。坚持这种优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虽无形,但其力量巨大。一种新的社会实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能探索、开辟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七条,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务。而坚持完善繁荣发展文化建设制度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雷锋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成长。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雷锋身上所具有永恒的信念、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凝练而高度概括性的论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充分阐明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永恒意义。这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启的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历史的回应,是面对现在与未来,不忘初心,坚持和发扬我们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将红色经典永续传承的郑重宣示。
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的实践证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势,是全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遵循。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良好契机。弘扬雷锋精神将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神聚力。雷锋文化以其真善美的魅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
其次,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制度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包含其中,融入制度系统的方方面面。
《决定》第七条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雷锋精神,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确立了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决定》还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阐明了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在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的。同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随后不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有序的展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传”和“习”两个方面:“传”,即深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宣讲来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习”,即实践,主要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关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2019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就是将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纳入其中。在推动道德实践养成问题上,专门列一节“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加以阐述,指出,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在《决定》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其他文献、不同领域中也都有周密的系统安排。2019年1月10日,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群众培训,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渠道,深入宣传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開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2019年10月27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基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学习教育实践,引导人们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从以上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中,可以清晰观察把握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路线图和任务表。
第三,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能够更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本质上是“善治”。从学雷锋活动开展的历史来看,在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十分注重培育与新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培养胜任新中国全面建设任务的一代新人问题。各级组织精心安排,持续推进,逐步提高全民文明素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起协调平衡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的思想与心理调和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获得感”“幸福感”,这是一种“执政为民”的“善政”。在新时代,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底色,这就成为一种“善治”。
“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与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协同治理。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政府与公民对社会事务协同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展馆,称赞社区志愿者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同时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以福建上杭为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他们紧扣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这个关键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3+N”模式(“3”是在县级建立志愿服务总队,各党委建立支队,各行政村建立分队;“N”是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全县组建起52支志愿服务支队、近千支志愿服务分队,8万多名在册志愿者。他们以人民为工作导向,围绕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所需、所困、所急,推出许多受欢迎的乡村志愿服务项目,搭建起志愿服务“八大平台”(理论宣讲平台、社会宣传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乡风文明建设平台和暖心帮扶平台),并建立项目库,策划百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用好用活用足“六大中心”(市民服務中心、行政服务中心、“12345”便民服务中心、民情处理中心、“三农”服务中心、艺术中心),以及e龙岩APP便民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收集百姓诉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经验证明,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有位有为。一是人们在参与和分享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成果中,感受到“真善”和“美好”,从而以友爱与互助为支点,建立人与人、人与管理者、人与社区环境的联结,由信任成为朋友,因友情而愿意承担起使社区变好的责任,建立起陌生人到熟人、友人、亲人、主人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共生共荣的社会环境。二是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培育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志愿精神、社区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协商意识,在实现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文化认同的同时,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有益补充。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能够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实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升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