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
2009-07-30单秀玲宋庆文宫建平
单秀玲 宋庆文 宫建平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普世性与民族性。本文分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特征与民族性特征,并指出,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张力。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普世性民族性保持张力
“公民”是西方民主文化的产物。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民主制。与权利、平等意义相联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指的是雅典城邦或罗马共和国的成员,希腊文的“公民”,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即公民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有权参加议会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不是体现为独立于公民教育的特殊部分。而是与公民教育的其它内容紧密结合,渗透在公民教育的每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是指一定国家和社会为了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具有基本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公民。对公民从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法律等角度人手进行系统的、多元的和制度化的道德教育活动,将一定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形成公民的道德行为,并且能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全球化的大背景决定了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紧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公民道德教育也就具备了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特征。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特征
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即世界性、全球性。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交往越来越紧密,这使得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和全球性。在现在普世道德的诉求下,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也使得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世界性问题。
1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任务。“公民”虽然产生于西方,但随着民主化浪潮的发展。在以发展民主为目标的国家里,对公民进行符合公民身份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它关注的重点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程序等外在的、有形的建制,在民主社会中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一个社会只靠程序和制度规则来制约调节是不够的。必然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公民德性和公共精神的协调配合,才足以成就民主法治社会。因此,各国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对公民开展包括公民道德在内的文明素养教育。
2公民道德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公共性道德行为规范,具有类意识的特征,即公民道德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对于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增强各国文化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我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有益经验,拓宽公民道德教育的视角和空间。对于没有民主传统和公民历史的中国而言,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思想和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涌动,加速了各种思想道德的交汇,并把许多不同的思想文化浓缩、挤压在一起,使思想道德领域更加交错复杂,形成许多需要我们研究的新问题,即‘全球意识在发展,民族意识也在发展,现代意识在发展,寻根意识、地方意识也在发展;大众传媒既为人们提供了形成道德共识的公众领域,又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多元取向;现代交通、通讯虽然缩小了人们联系、交往的空间,但人们的信仰结构、道德追求、生活方式却拉大了距离,等等。这种全球性的思想道德既分化叉组合,既建构又解构的同时发生,这种开放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既相互渗透、借鉴,又相互矛盾、冲突的状况,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是不能用过去那种‘自我设限、对外封闭、一概排斥、简单批判斗争的方法解决的”。因此,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更应该面向世界,接受其他国家思想的渗透和挑战。
3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普世道德的诉求得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全球化使许多区域性问题变成了全球性问题。当代全球问题已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谋求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人类有一个一直面临着的问题,需要用新的思维予以考虑,那就是人类社会所有问题,其原则、其基准,不能局限在个人或国家的层面上,而应从全人类的高品位上去把握。解决全球问题,除了需要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领域采取共同措施外,无疑更需要人们培养全球意识,即我们培养的公民不仅仅只关心本国的事情,还应该关注全球问题和人类共同利益;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合格的本国公民,还应该是合格的世界公民。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特征
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并不能抹煞其民族性。首先。虽然经济全球化给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了挑战,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民族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其次,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无论是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还是在实现途径、管理方式上,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如,在管理方式上,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公民道德教育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负责,是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和审定德育课的教材:在美国,政府则对在学校中是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只有号召与资助政策,并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要求;在德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甚至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完成的,等等。最后,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并不否定其民族性。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但在这个进程中却有着明显的民族利益之分,全球化的主体依然是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最根本的利益是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在各国公民道德教育中,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都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公民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都表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核心动力。
三、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张力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着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否定其世界性、全球性,或是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全球性,把民族性等同于狭隘性,都是片面的。这些观念都不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其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避免走向这两个极端。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把握好普世性和民族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些全球性问题,进而提出了普世性道德的要求,即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世界性问题,但这并不能代表可以忽视本民族的问题。在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上也绝不是以普世性的道德要求来否定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公民道德规范。而且,仅就普世性道德本身而言,其产生也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普遍化”,“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是它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决不能以某种特殊道德形态对其他道德形态进行征服和强制,更不能借助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或集团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来获取,而只能通过文化和平等对话来协商解决。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民族及国家为了凝聚民心、巩固民族团结,都会强调自己民族的独特性,但如果不能平等地看待并虚心地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一味地强调本民族的独特性,就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每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自身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着局限,需要吸收其他民族有益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不断地完善的公民道德教育。“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国家更乐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其他民族有益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来不断地完善本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这就说明。保持一个民族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并不排斥向其他民族学习有益的作法和经验,相反,按照本民族生存与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先进而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必然会使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特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不能因为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而排斥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学习和借鉴,这也是在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正确把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民族性,并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